有位妈妈说,女儿最近很不开心,上课也不大积极,原因是觉得老师偏心。
平时女儿比较活泼好动,老师觉得她聪明,平时学习也不错。某天放学回来后,女儿表现得很不开心,问孩子具体原因,女儿就说,觉得老师好像更喜欢同桌,而不在意他。然后还描述了一堆老师对同桌的关心等,觉得自己学习也不差呀,为什么老师会区别对待呢。
想不到女儿平时开朗活泼,内心却如此敏感,父母该如何陪孩子去看待老师的不公平呢?
首先,公平与否我们无法确定,但有一件事情可以确定,就是孩子的内心有比较在意的部分,她似乎通过老师的在意与否,影响甚至决定自己上课的积极性。
就好像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如果这门学科的老师我喜欢,那么我这门课就学得好,如果我不喜欢,又或是老师不喜欢我,这门课就一定学不好。
学生为什么会因为老师的喜欢与否而影响到学习成绩呢?
因为孩子从老师的眼里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就像孩子从妈妈的眼里看到了自己。
一岁以前的婴儿和妈妈的相处,妈妈会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婴儿通过妈妈的眼睛、表情,从妈妈的眼里看到了自己。如果妈妈看婴儿的眼神是有爱的,欣赏的,婴儿就会觉得自己是好的,是值得妈妈爱的。
如果妈妈看婴儿的表情没有爱,也不怎么欣赏,孩子通过妈妈的眼神,就会觉得自己是不好的,是不值得被爱的。
一岁以前,妈妈和婴儿之间建立的亲密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孩子在成长阶段,以至成年后的一些人际关系,特别会对孩子建立他自己的亲密关系,影响重大。
如果一岁前婴儿的大部分需求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妈妈是很欣赏和喜爱婴儿的,婴儿就会觉得自己特别好,特别有价值感,那么他的价值感就是稳定的。就好比我们对自己的性别是非常确定的,如果你自己自己是女性,当别人说你的性别是男性的时候,你不会有什么情绪上的影响,因为你对自己女性的身份非常的确定,这就是打了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那么,当这个孩子长大了,进入了小学,当别人觉得我好或者不好的时候,那是别人觉得的,不是我自己,我自己觉得自己是好的。
此外,我们知道,现在小学一个班的学生,平均数量大约在40-50个左右。即便是平时比较注意公平性的老师,也难免有不那么公平的时候。更何况在现实生活当中,学校老师也是比较偏爱成绩好、听话的孩子。
所以,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不公平性,都一定会存在。
当孩子进入小学后,遇到了对他不太公平的老师或者不太公平的事情的时候,孩子自然会生气有情绪,这是正常的反应。
那么,如果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比较稳定的话,放学回家和父母聊一聊,发泄发泄自己的情绪,爸爸妈妈认可她的委屈、难过、愤怒等等,宽慰几句,这件事情可能就很快就会过去。
如果孩子在婴儿时没有被妈妈充分满足,婴儿从妈妈的眼神和表情里面没有得到那么多的爱和欣赏的小婴儿,他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好。
长大了,当他在学校遇到了不公平的事情的时候,这件事就比较难过去。这个孩子会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在意老师处理事情的立场。
因为孩子是通过老师如何对待他,来判断自己在老师的眼里是好还是不好的。如果我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判断我是好的,那我就开心;如果我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判断,我是不好的,孩子可能就会在心里去攻击自己,也会觉得不公平。
进而孩子慢慢长大,会觉得说世界这么的不公平。可能这样的问题也许会延续到成年,进入工作单位以后,再继续做这样的自我攻击,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这就是在孩子六岁以前的基石没有打好。比如,像留守儿童,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的经历或是父母在,但是经常忙于工作,疏忽照顾孩子的心灵等等。如果孩子有这些成长经历,那么在小学的阶段,父母就需要很有意识的去提高陪伴孩子的数量和质量。
父母在陪孩子的时候,需要去认可孩子所有的感受。因为在这个时候,孩子所感受到的东西比事情真正的事实更加的重要。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家长是这样处理的。
当孩子说在学校遇到了老师的不公平时,父母就说,你这一点学校的不公平都适应不了,长大了怎么去适应社会。
这句话乍听起来没毛病,但实际上这句话是不太负责任的一句话。
就像我们盖大楼,一定是要先打好地基,基础打得越牢固,楼房才能盖得越高。适应社会的基石就是稳定牢固的人格底子,这是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的质量所决定的。
那父母要怎么去认可孩子的感受呢?
就是通过倾听、共情、感受、同意孩子是受到了委屈,还有他的愤怒,及各种各样的情绪。要陪伴孩子度过心情低落的时候,并想办法帮助孩子翻译,翻译老师那些不那么好的行为或者语言?翻译那些不能承受的情绪。
看过一个公益短片,
小男孩在球场上训练,经常跟不上队员们的节拍,要么跑在最后,要么练习用头顶球时,总是顶不准。
男孩对自己的表现也很沮丧。
训练结束后,小男孩儿的妈妈特意问教练,孩子练得怎么样。教练员客观的说了一句,男孩的基础不太好。
回到家后,男孩似乎想对妈妈说什么,但什么也没说。
于是,妈妈笑着对小男孩说:我和你的教练谈过了,你一直很努力,在这之前,你都不会完全用头去顶球,但你现在时不时都做到了呢!”
男孩听了后就笑了起来。
妈妈又说:再努力一点点,轻轻碰一下就够了哦!”
妈妈说后,小男孩就高兴的跑去,继续在房间里练习头顶球。
本来这个孩子自己都有些沮丧了,如果再告诉他教练也认为你基础不好,你要努力什么的,可能他自己也提不起劲努力。但是这位妈妈把教练的话翻译成孩子可以接受,也愿意接受的语言,反而帮助孩子提升了努力的劲头。
这就是父母的翻译功能。我们要试着去把老师讲的不太好的话,的不太好的事情把它尽量翻译成,对孩子比较有积极影响的一些言语或者行为。
当然,如果客观现实上,老师的行为和语言确实对孩子造成了困扰和伤害的话,就不仅仅是要对孩子翻译,还需要去和老师交谈,保护好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