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教育”是我们很多父母的信条,然而很多时候却成了严厉教育”批评教育”,这破坏了本应亲密的亲子关系,使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如此的严格教育”的危害远不止此。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说,最好的教育是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决”,当我们对孩子表达坚决时,是否做到了不含敌意?
01、这学期,我带初一语文。因为所谓的走进孩子的内心”远远比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更重要。如果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我们的教育可能是无效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能被孩子们信赖本身也是一种幸福。这几个孩子向我和其他孩子倾诉了自己内心最隐秘的秘密和受过的伤害,这些都是他们给父母没有表达过的。
一个孩子是因为平时品学兼优的他小学时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然后寝食难安持续了一年多;
一个孩子是因为受同学歧视、欺凌,极度自卑了两年时间;
一个孩子是由于母亲说她是超生的孩子,非常自卑然后小学阶段被很多同学欺凌甚至人身伤害,而她却没告诉任何人;
一个孩子是母亲答应她的事情却反悔了,哥哥帮了他,另外她也受到到了别的孩子的污蔑。
最后,他们说跟我就像朋友一样,无拘无束,我微笑以回应。一个孩子离开的时候对我说,老师,我感觉你就像多少年后的另外一个自己,穿越到现在来呵护我们的。我可以拥抱一下你吗,他拥抱了我后,他们就离开了。
在成年人看来,他们所谓的这些事都不是事”,成年人完全可以帮他们解决,但对他们来说,却持续很久地受到困扰,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向自己最亲近的父母诉说、求助?原因恐怕还在父母那里,一个对孩子有着过高期望的父母难免会对孩子学习、生活、品德各方面提出要求,严厉批评、打骂再所难免,谁会向一个经常批评甚至打骂自己的人倾诉衷肠呢?
02这段时间,老师们还跟另外四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不积极、萎靡不振的孩子的家长打了电话。基本上每个电话打了半个小时左右。
有个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原来是上课时经常会控制不住的胡思乱想,会把父母的脸想象成妖怪的脸;
有个孩子是父亲在外地,母亲由于照顾孩子劳累也经常打骂孩子;
有个孩子是母亲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但孩子就是达不到父母的预期经常打骂,然后孩子拒绝跟父母沟通,也不愿意跟其他同学沟通;
有个孩子受了欺凌不敢跟父母说,不能有效地和别的同学交流。
我跟这四个孩子的家长打电话说了孩子存在的问题,了解了他们的养育方式,可以说孩子的问题都是由粗暴的打骂教育的养育方式造成。
我严肃地说,如果不改变这种教育方式,孩子遇到危险和困难就不会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有可能学习严重下滑,形成人格障碍甚至导致抑郁,以后再也不能打骂孩子,要多欣赏、激励孩子,接纳孩子的现在的学业水平,多向孩子表达父母的爱,关系大于一切。
过了几天,有个孩子来找我向我表示感激之情,因为他父亲破天荒给他道歉并表示以后再也不打他了,让他震惊之余非常开心,他说以后爸爸只要不打就好,骂也行。另外三个孩子也表现明显,变得更阳光了,敢于举手回答问题了。
我们常说,对孩子要严格教育”,免得他走上歪路,沾染不良习惯,不好好学习。但事实上严格教育”往往演变成了严苛教育”或者具体来说就是批评教育”,扼杀了孩子自尊、自由、好奇、想象、探索、试错的天性,往往变成一个没有自尊、不会自律、没有好奇心、没有想象力、没有尝试的勇气、没有健康阳光心态的孩子。
也许,我们已经成为父母的其中很多人就是批评教育”的受害者,比如内心没有热爱的事业,不够自律、不喜欢读书,害怕冒险,追求安稳,内心脆弱,讨好别人,自我封闭,缺乏热情等等。
当然严格是必要的,因为孩子的自由必须有个边界和规则,但照搬大人世界的道德、规则去约束孩子时,条条框框太多,严格”早已变成了严苛”。孩子从此成为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03人们对优秀的父母的定义,就是有个所谓的优秀的孩子。但是如果父母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信任的关系,或者像好朋友的关系,孩子再优秀”,父母也不能算卓越的父母。因为关系大于一切。如果父母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有以下弊端:
1. 孩子遇到欺凌、危险或困难,首先不会向父母求助,有可能会独自承受,或按照孩子的逻辑做出傻事。
2. 孩子如果和自己的父母没有建立亲密关系,他以后也就缺乏和自己的伴侣、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要么奉行独身主义,要么是丁克家族,要么结婚了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除非Ta走向自我成长之路。
3. 交友不慎、择偶不慎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人都苛求亲密关系,如果在父母那里得不到,他就会向其他能提供亲密感”的同伴那里寻找,比如同伴抽烟喝酒,他为了不失去同伴,他也会效仿,如果同伴打架、吸毒、犯罪……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4. 每个人都需要亲密关系的滋润,以及它所带来的力量感。缺少了和父母建立的亲密关系,孩子就往往自卑、脆弱、有社交障碍,学习力低下,智力发展缓慢。
5. 有了亲密关系带来的安全感,孩子才敢于勇敢走向未知世界,去探索,去创造。
首先,这就要求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人生愿景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次要允许孩子犯错,因为犯错是学习的必经之路,父母要成为一个有宽容之心的人。再次,打骂代表了教育的无能,需要提升父母领导力,让孩子自愿听从孩子父母的。
最后,通过打骂要求孩子听话”,孩子就只能选择关闭自己的感受,关闭想象力和生命力,把自己变傻,这样变傻后才能听话”。
正确地表达爱我们常以爱之名进行批评,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这是人之常情。我们成年人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有同事经常以爱之名批评我们、指责我们帮助我们进步,那么我们会和他成为朋友吗?我们只会远离他。而孩子还很弱小,离开父母无法生存,所以他别无选择,只能忍受或封闭自己的内心,以减少伤害。
当我们感觉到爱时,一定是欣赏的目光,甜蜜的微笑以及赞美的言语。爱要大声说出来,爱要挂在嘴边。李校长说,对孩子要随时表扬,定时批评。而我们的教育往往是随时批评,定时表扬。
父母要自我成长无法和自己的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父母,其根源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跟自己的父母学习的。而现在时代变了,那么当初父母教育自己的那一套方式是否还适应当下的社会?
不能和自己的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人,也往往不能和自己的伴侣建立亲密关系,也可能无法和同事、上司、下属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要去通过学习、思考,自我成长。
放下自恋,勇于改变自己的认知框架人都是自恋的,但是,当父母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当和孩子发生分歧、矛盾时,强制让孩子必须服从自己,或者即使父母做得不对,打骂了孩子,出于维护父母尊严的考虑也不道歉,这是由于自体虚弱导致的过度自恋”,让孩子觉得父母永远是对的”,父母与孩子就”我们经常在谈什么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却很少谈什么是有效的教育方式,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和被教育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的、有效的教育才有可能发生。不然是不见人”,只见分”的教育。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自我成长,悦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阳光、有热情,才能有力量、有自信走进孩子的内心,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少说教,多倾听我们一般人教育孩子的方式的方式无非是批评、打骂,要么就是苦口婆心的说教,孩子你要怎样怎样。但我们往往也能体会到,我们也讨厌别人说教。
还有其他的方式吗?有的,就是倾听和提问,倾听孩子的内心,接纳他的不良情绪,这样才能共情,你听完他的话,他才愿意听你说话。
另外,发现孩子的错误和问题不要直接去批判,这样孩子反而会辩解、防御,站在对立面,可以提问我看到你是这样做得……你是出于什么考虑这么做得呢……你觉得这样好不好,为什么……那你觉得怎样做会更好呢……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