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爸爸,你能陪陪我吗?”:孩子的成长除了妈妈还需要爸爸的陪伴

饭香味逐渐从厨房弥漫到客厅里,是姥姥在准备晚餐了。琳琳妈妈抬头望了下挂在墙上的钟表,正好6点了,心想着孩子爸爸该回来了。

果然没一会儿,传来了钥匙转动的声音,随后是门打开的声音。随着声音的传来,原本和妈妈在一起画画的琳琳,立刻从小椅子上站了起来,一边喊着爸爸”一边朝门边跑去。

爸爸,你能陪陪我吗?”:孩子的成长除了妈妈还需要爸爸的陪伴

3岁的琳琳跟她爸爸的关系很好,有时候甚至会超过妈妈。比如要爸爸抱抱,要爸爸陪着搭积木等等。而琳琳爸爸也会欣然应允,周末也会抽出时间陪琳琳去郊外、公园走走玩玩。

琳琳从出生长到3岁,爸爸从来没有缺席过。虽然白天爸爸妈妈都要上班,但只要下班或节假日,爸爸都会和妈妈一起陪着琳琳。所以琳琳特别开朗乐观,给人阳光灿烂的感觉。

就好像演员张丹峰在10月7日晚晒出的他的女儿一样,因为有爸爸的陪伴玩耍,就会笑得特别开心,那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陪伴

并不是说妈妈陪着的孩子不快乐,而是说有爸爸陪伴的孩子会比只有妈妈陪伴的孩子更加快乐。但现在很多孩子往往缺乏爸爸的陪伴。爸爸们永远在忙,忙着应酬,忙着玩手机,却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

然而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的位置不是妈妈能替代的。爸爸的陪伴会对孩子产生很多重要的影响。

01缺乏爸爸陪伴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好爸爸”最直观的衡量标准是陪伴孩子的时间。爸爸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对于那些父爱缺失或父亲缺席的孩子们来说,最直接的后果便是缺乏父爱综合征”:

认知发展受到阻碍;性格容易变得胆小、懦弱等,或者更容易叛逆;更加容易变得抑郁、缺乏自信等;体格发育会比同龄人慢;缺乏安全感;孩子甚至会对爸爸产生反感。
真正的陪伴

孩子父爱的缺失,是妈妈无论多么努力都替代不了的,这是由男性独有的性别特征决定的。比如声音、外形、力量、行为习惯、处事方法等。

只有将男性的粗犷与女性的细腻相结合,也就是说爸爸妈妈一同陪伴孩子,才能最终将孩子培养出健康、完整的人格。

如果缺乏爸爸的陪伴,男孩子就没有男性形象去作为榜样学习,他面前的只有一个女性榜样,就很容易变得缺乏男子气概,甚至成为妈宝男。

女孩子如果缺乏爸爸的陪伴,很可能就会不知道如何跟异性去相处,甚至在和异性相处时变得焦虑。

02那么怎样的陪伴才是真正的陪伴呢?

汪曾祺在《多年父子成兄弟》里写道:

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亲子阅读

真正的陪伴,不是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长辈,而是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陪孩子哭,陪孩子笑。孩子开心了,或伤心了,能成为孩子倾诉的对象。

真正的陪伴,还要不断提高自己或修炼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当然这里的榜样指的是好的方面。比如永远是积极上进的样子,或者是生活中坚持好习惯的样子,包括一些细小的好习惯,像早晚刷牙、早睡早起、注意个人卫生等,都是行动大过语言的。

在《真正的陪伴》一书中,作者张贵勇提到了做父母的几种境界,从低到高依次是这样的:一是舍得给孩子花钱,不计代价;二是舍得给孩子花时间,总是陪伴在孩子左右;三是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跟风,在意孩子的健康、头脑和心灵;四是为了教育孩子而主动学习;五是为了教育孩子修炼自己。

所以说,一心一意做孩子提款机”的父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父母”。好父母是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不断修炼着自己,让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而这,才是真正的陪伴。

陪伴

03爸爸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地陪伴孩子呢?

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过:来自父亲的关爱可以让孩子感到安全和信任,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孩子身心和谐而健康。

之前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系列之所以会火,就是因为关注了现在家庭普遍面对的一个问题——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席。这个节目通过各位爸爸和萌宝们的相处日常,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和借鉴。

爸爸对孩子的陪伴,不光是物理距离上的陪伴,更重要的是心理距离上的陪伴。也就是说,陪伴不光指待在一间屋子里,而是要有深层次上的精神交流。

我们普通家庭的爸爸们,可以这样陪伴家里的萌宝:

第一,共同度过美好的亲子阅读时光。在和孩子共同阅读绘本的时候,不仅能让孩子浸润在绘本的多彩世界中,也能让成人重回美好的童年时代,重拾一颗童心。而只有保持一颗童心的父母,才能和孩子保持同频,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多年父子成兄弟

所以,亲子阅读对孩子和父母来说,百利而无一害。但因为孩子的阅读习惯和成人不太一样,还是需要注意几个原则,比如:

孩子的阅读书籍最好是符合他们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的;符合他们的兴趣,父母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去阅读;不能让孩子见书就读,更加不能强迫孩子写多少字的读后感;不能让孩子只看某一类型的书籍,涉猎范围可以适当广一些,等。

亲子阅读,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孩子看多少本书,而是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爱阅读的种子。当某一个时机到来的时候,这颗种子便会很自然地生根发芽。

但爸爸们在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

孩子不爱阅读怎么办?

孩子的阅读敏感期会在孩子4岁左右的时候到来,然后大概持续一年左右的时间。如果想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就要尽量抓住这个阶段。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对故事和图画感兴趣。这个时候,选一些符合孩子心性和兴趣的、有着优美故事的经典书籍,很容易就会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教育

但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也不要着急。比如一本一本地给一个系列的书,男孩子可以选探险类的,女孩子可以选偏重细腻描述类的。因为是一个系列,所以看完一本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孩子有接着看下一本的冲动。

不管孩子处于哪个阶段,都不要一下子给孩子太多书。看一本,记住一本,想看下一本,这样,阅读的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怎么给孩子选书?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能一言以蔽之。毕竟每个孩子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兴趣点等都不同。但也可以从以上这几点来出发给孩子选书。

比如我女儿现在3岁,特别喜欢洞洞书系列,但对《不一样的卡梅拉》完全不感兴趣。这是因为后者适合年龄再大些的孩子。像3岁左右的孩子就比较适合文字少的、图画多的,更具有趣味性的书。

真正的陪伴

如果要总结给孩子选书的办法,那么就是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孩子的认知水平、年龄段,再从经典书籍中进行挑选。

带着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实际上真的是一件摸着石头过河的事情。所谓前人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自家孩子。别人家孩子喜欢读的书,自家孩子而也并不一定喜欢。最关键的还是看孩子对书的反应,如果孩子一再缠着你讲某一本书,那么他必然是喜欢这类型的书的。可以适当选择同类型的书让孩子看,然后再慢慢延伸开去,到近似的类型,再到其他的类型。

第二,和孩子一起运动。爸爸跟妈妈还有一点最大的区别在于,爸爸能带着孩子肆意地进行运动。

而运动不仅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能提高孩子的忍耐力,甚至是智力,并且热爱运动的孩子更加积极乐观。

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孩子都缺乏运动。

琳琳

一方面是缺乏空间。现在安全的空间越来越少,我们甚至都不放心让孩子一个人去小区里,更别提外面了。到处是飞速奔驰的汽车,还有不知道从哪里窜出来的人贩子。

另一方面是空闲时间越来越少。不是家长的空闲时间,而是孩子的空闲时间。我们小区里的很多孩子,才几个月就去上早教班的大有人在,两三岁开始上托班,上了幼儿园以后是各种培训班,比如钢琴、写字、画画、英语、围棋,一样都不能少。

一个小小的孩子哪还有时间去运动?就算是运动,也是上培训班那种,比如羽毛球、跆拳道、舞蹈等。

关键是,这种运动未必是孩子真心喜欢的。

所以,不管我们希望孩子干什么,前提必然是以孩子为主,以孩子的兴趣为主,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意愿。

亲子阅读

所以,选孩子喜欢的,帮孩子找一个专业的教练,然后业余时间,爸爸陪着孩子一起运动,才是正确的陪伴姿势。

第三,带孩子一起亲近自然。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大自然不仅在智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丰富儿童精神生活方面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大自然中不仅能促进孩子智力上的发展,更加能让孩子体验到精神上的愉悦。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与大自然的亲近,对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压力管理有一定的帮助,甚至对孩子注意力缺失、抑郁症等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然而,现在很多孩子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他的《林间最后的小孩》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数据:在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在大自然中探索。

所以,爸爸带着孩子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对孩子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精神洗礼。

陪伴

比如6岁以下的孩子,可以带孩子去附近乡下或山里走走看看,让孩子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灵气,亲自去看看、摸摸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

还可以鼓励孩子记日记,记录他们在大自然中的所思所闻所感。年龄小的孩子还可以用画画的形式表示。

当以后,孩子长大了,再重新翻看自己幼师的经历,必会有一番不一样的感受。

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孩子需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由爸爸妈妈共同陪伴着长大,即享受妈妈的温柔细腻的情感,又有爸爸伟岸有担当的形象作为榜样,才能发展出完善的心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参考资料:张贵勇.《真正的陪伴——爸爸教育孩子的9个关键词》,中央编译出版社.欢乐亲子CLUB.《拒绝丧偶式教育,缺乏爸爸的陪伴孩子竟然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