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现代教育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我们仍然延续着一些并不恰当的育儿理念,并且代代相传,今天要说的就是家长们经常让孩子去学习的——"分享"意识。

不少家长们在自己孩子两三岁的年纪就开始接触"分享"的意识,当孩子在玩耍的时候,身边出现了其他孩子,如果比自家宝贝儿年纪小,家长们就会说"宝宝把玩具拿出来请小弟弟/小妹妹玩吧",如果对方的年纪比自家宝贝儿年纪大,家长们就会对对方说"我们家宝宝年纪小,你让着我们一点吧"。
似乎不进行这样的教育,家长们就会觉得"丢面子"似的,觉得不把自己的玩具分享出来的孩子"不大方"、"长大以后没出息"、"不是做大事的人"之类的,可是我不得不说,小时候能不能做到与别人分享玩具,真的跟长大后能不能"做大事"完全没关系。
经过心理学对婴幼儿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知,其实在孩子们婴幼儿时期,并不适合培养"分享意识",早教也不该将培养分享意识设立为目标之一。
"分享意识"该如何建立1. 分享的国内"本土化"变化
其实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分享"的概念,而是"让着别人",爸妈要求我们"让着"亲戚家的孩子,这其实是因为我们从古至今家族人数多,提倡互相谦让可以减少纠纷。一直到近现代的外国的教育心理学引入国内之后,才对这种"让着别人"的心态做出了一定的纠正,认为"分享"是一种比较快乐而积极的相处模式。

让孩子具有"分享"意识,其目的是锻炼孩子表达自我感受,与他人建立积极友好的交流,互相分享对事物的想法和种种心情,达到"互相帮助"提升自我能力的良好交流成果。
而在"引进"我国了之后,家长们往往会对"分享"作出我们"本土化"的理解和改变,我们会认为让孩子去让着别人、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人玩就是分享,和我们曾经的"让着别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
"分享"是一种主动将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向别人倾诉,或者将自己觉得有趣东西邀请别人使用的过程,这种交流是通过引起别人与自己类似的情绪而获得共鸣,从而得到更大的快乐。

我们"本土化"的错误就在于,我们并不是友善地进行邀请,我们的出发点就错了。家长在第一次讯问孩子是否愿意分享,往往在被孩子拒绝之后,使用强硬的态度去劝说或者强迫的行为去让孩子进行分享的动作,这样是完全无法培养出孩子的积极心态的,孩子更感受不到快乐。
2. 前期投入是家长的关注度
我们如果以"培养孩子分享意识"为出发点让孩子养成分享的习惯,就是完完全全的本末倒置,我们应该以"让孩子尝试和别人表达自己的快乐"为目的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在众多表达方式中,其实就囊括了"分享给别人"这一项。
其实我们常常因为自己对生活和他人的观察不够,有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行为的理解也不足,这导致了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很容易将思维模式化。

孩子因为没有很多人生阅历,因而在思维上拥有了很强的自由度,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比成年人活跃很多的,所以孩子们表达自己"快乐的情绪"是有很多种方式的。我们作为成年人,可能会因为遭受过很多挫折,导致我们的生活习惯已经固定了,比如将表达自己快乐的方式固定为分享给朋友、写日志、大吃一顿等等,但孩子表达快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盲目地去打断孩子的行为,强行让他们去分享,自然会遭到拒绝了。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认真观察自家的孩子,要明白自家娃表达快乐的方式是什么,在娃正"嗨"的时候不要去打断娃,不要破坏娃的心情,在娃表达完一次自己的快乐之后,再去引导娃与他人分享快乐。
强行产生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强迫孩子进行的慷慨”并不真正的分享,只是一种对亲子关系有害的伪慷慨”。
建立"分享意识"要注意的几项1.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我们作为"大人",最容易做错的一点,就是用自己的感受去揣测孩子的心态,虽然我们非常提倡"换位思考",但是在一些明显的情绪表达上,我们不要去做无端的猜想,或者"自作多情"。
分享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孩子表达快乐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有的孩子觉得讲给对方听自己就很快乐,我们就不要强迫孩子非要把东西让别人玩;有的孩子觉得不需要多讲话,"你玩一下就知道了",把东西塞给别人自己就闷头去玩别的了,这也并不是生气的表现,只要孩子是自己主动把东西塞给别人的,我们无需让孩子一定露出笑脸。
孩子表达自己快乐的"点"也是非常正常的做法,比如有个孩子比较喜欢听小铲子上铃铛的声音,他会把小铲子塞给别人叫别人挥动,如果别的娃没能理解他的意思,他就会重复自己的动作,这是孩子们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家长不需过多干涉孩子的行为。
2. 注意引导孩子的动作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因为自身身体还处于成长发育中,年幼的孩子对力量和动作的控制都比较差,容易"乐极生悲",不小心打到别人,尤其是孩子拿着玩具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误伤别人。
家长需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动作,在孩子高兴的时候,尽量去搀扶以避免不小心摔倒,在孩子手持玩具的时候,要注意别让孩子猛烈的动作伤到其他孩子。
3. 该讲理的时候还是要讲理
家长要对孩子多一些包容心,也要更加深刻地去理解孩子的行为,要允许孩子用哭来表达不满,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一哭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玩具。

从不愿意进行分享的孩子在家长鼓励孩子分享的初期会表现出抗拒、委屈,这时候孩子向爸妈发牢骚或者"撒泼打滚"都是非常正常的,这是因为每个孩子从小都是从"有求必应"的环境里长大的,并且认为什么东西给了自己就是自己的,孩子拥有的东西原本就很少,玩具在孩子看来就像是"财产"一样,自然是不会很容易和他人分享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向孩子妥协,或者用强迫的态度要求孩子进行分享。从儿童心理学的育儿观念来说,除非一些恶性的不良习惯,或者孩子天生有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倾向之外,我们在生活中要更多地以引导的方式来培养孩子。

另外,"引导"并非大家对孩子常用的"哄",而是要有因有果地向孩子阐明这样做的原因,只有爸妈讲理了,孩子才会越来越讲理。当然也有一些孩子,越是跟他讲理,他越蛮横,这就需要我们换一种思路去教育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