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不想孩子被同龄人比下去?来看这个提问巴菲特的男孩是怎么做的

5月4日,在2019巴菲特股东大会上,一名11岁的中国男孩提问巴菲特,是不是一个人年龄越大就越懂人性,懂人性是不是会有助于投资?

男孩举止大方,从容自信,英文表达地道流畅,还是念小学的年龄,就已经开始思考人生,有自己独特见解,让人心生佩服。

有个高赞点评这么说:这些孩子接触的圈层不一样,成长环境不一样,见识也就不同。

何为有见识”呢?见识的本质就是我们通过经历产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在孔子的理念中,有见识”更多地表现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在林语堂的文章中,有见识”是指个体具有知识上的鉴赏力,做学问能够寻根究底,有独立的判断力;

在梁漱溟先生的观点里,有见识”就是可以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

不得不说,一个人有没有见识,是可以通过细枝末节辨别出来的。

有见识的孩子,遇事会更加大气从容,看事物的角度也会不同;会更加有胆略,敢于尝试敢于挑战;

他们深知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渺小,真正了解自己生活在怎样一个开阔包容的地球环境里,所以越能对他人理解和宽容。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长为一个有见识,眼界开阔的人,那日常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来提升孩子的见识呢?

第一条路径——行。如果可以,多带孩子用脚步去丈量这个世界。和他们一起探索,一起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他们一起去发现更多的未知。

低龄的孩子,可以多带他们去图书馆博物馆走走,去爬山看日出,去公园观察一棵小草的成长,一朵花的盛开,看一只蚂蚁搬运食物。

孩子不曾有过的每一种体验,于他而言都能收获成长的喜悦,都能丰富对世界的见识。

第二条路径——读。不是每个父母都有时间或者能力带孩子去看世界,但我们可以把世界带到孩子眼前来。

比起不那么容易实现的旅行,更简单易行的方式是陪孩子阅读。

阅读的内容与方式因人而异,要泛读,更要精读,可以读书、读事、读史,读人,观看高质量的纪录片也是很好的选择。

带着困惑和问题去阅读,脑子里有疑问,就能读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第三条路径——思。学习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那些课本上学过的知识,生活里约定俗成的东西,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感同身受。

可以引导孩子多思考,多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抱着怀疑的、要去找事实依据和可能漏洞的态度,去质疑那些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东西,多让他们做出选择,并坦然接受结果。

所谓见识,就是了解这世界。让你的孩子了解最好的,也知道最坏的,看到远处的,也深入身边的,带孩子碰触未知的世界,他们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