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你是否有这样类似的困扰:
正和小朋友玩得开心,突然就生气了,对着别人大吼大叫说好了到点回家,可时间到了,却大哭着不肯回新进入陌生场合,不敢和别的小朋友打招呼 ,躲在妈妈身后不肯出来在幼儿园,只因老师说了一句快点吃饭”,她就委屈得泪如泉涌路上碰到小猫小狗,吓得直跑,更别提去动物园了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猛果敢、开心快乐、积极向上、活泼大方,事实上,每个孩子都会有胆怯、愤怒、伤心、失落等负面情绪。有时一些我们认为的小事,都能让孩子瞬间崩溃。
六月天,娃娃脸,说变就变”,下面我们开始掀开情绪的面纱,找出影响孩子情绪的因素,学会如何帮孩子处理多变情绪,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感知自我、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
影响孩子情绪的因素菲利普.津巴多在《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对情绪的定义是
情绪是生理唤醒、认知评价和行为及表达性反应带来的复杂变化模式。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影响情绪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1.生理基础
边缘系统
脑包括和个主要组成部分:脑干、小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其中,边缘系统与动机、情绪状态和记忆过程有关,由海马、杏仁核和下丘脑组成。
杏仁核是给接受到的感觉信息赋予意义,在情绪控制和情绪记忆形成中起作用。
皮层
皮层因为其内部神经网络和与身体其他部分的联系而涉及情绪体验过程。前额叶皮层几乎占据了整个皮层的1/3,通常对边缘系统的组织有抵制作用,其中包括杏仁核,因此也能影响情绪的不同反应。
基因
单胺氧化酶A基因会分解神经递质,比如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分子使大脑的神经元能够互相通信,以某种方式塑造了我们的情绪和性格。
由于每个孩子的发育程度不一样,遗传基因不一样,也就造就了孩子的不同秉性。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情绪反应因人而异:有人紧张,有人大哭,有人平静。
对孩子来说,在还没学会如何识别和处理情绪时,生理基础决定了当他们面对外界刺激时,所作出的反应就如同饿了要吃饭一般,是自然的生理现象。
2.认知水平
美国芝加哥大学脑科学专家西恩.贝洛克曾说过,人脑会无意识地控制人的行为。
由于孩子大脑还在发育之中,认知水平也有限,这就导致他们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不会去判断和分析,而是第一时间做出无意识地反应。
比如:爸爸答应出差回来就陪可可去野餐,可可兴奋不已,提前一天就和妈妈准备好野餐的食物。一切准备就绪,结果临出门时,爸爸突然有急事需要先出去一趟。可可顿时号啕大哭,丝毫不顾妈妈的解释。
对于可可来说,这就是无意识地行为。而如果她再大一些,或者平静下来后听完妈妈的解释,知道爸爸一两个小时就会回来,还是可以一起野餐,她就不会大哭,再等会就能继续出去野餐了。
3.儿童的教养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琳德在一系列的研究中,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
权威型:疼爱孩子,敏感地关注孩子的需要并做出及时反应。为了让孩子表现出成熟行为,提出合理要求,始终坚持这些要求并做出解释。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决定,鼓励孩子表达思想、情感和愿望,父母与子女意见不同,可以一起做决定。专制型:对孩子冷漠、拒绝,经常羞辱孩子。强制要求、使用武力和惩罚。经常使用心理控制、爱的收回并干涉孩子的个人隐私。孩子自主性低,替孩子做决定,很少倾听孩子的想法。放任型:疼爱但过于放纵,或不关心。很少或几乎不提出要求。在儿童具备足够的能力前就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不过问型:不爱孩子,自我退缩。很少或几乎不提出要求。对孩子的想法和决定不管不问。其中,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最成功的养育方式,因为父母的接纳、参与和理性控制,帮助孩子受到周围环境的消极影响最小,能促进认知和情绪的发展。
婴儿很早就表现出一些情绪信号:哭和笑。但在早期情感生活只有两种状态:趋向愉快和回避不愉快。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情绪渐渐丰富起来,如何处理,就是从养育者那里耳濡目染学来的。
以前我在幼儿游泳馆里,遇见一对母女。女儿大概三四岁,正穿衣服的时候不知怎么,突然就生气了,在更衣室里大叫。而妈妈则用更大的声音呵斥女儿,不许她叫。俩母女你来我往,最后整个屋子里都充斥着她俩的叫骂声。
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是怎么样,孩子就是怎么样。
父母亲若经常吵架,对孩子冷淡、疏远,面对孩子的需求忽视不管或者打骂,都会导致孩子容易发脾气,出现长期的认知和情绪困难,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心理需求。
相反,父母的情绪平稳,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包容,当孩子有需求或者碰到困难时,积极互动和鼓励,这些都有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刺激孩子大脑的发育。孩子就有勇气和信心去探索外界,即使是遭遇挫折,也能从父母这里得到足够的情感支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做出情绪反应。
情绪是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对于孩子来说,情绪也像一个信号灯,告诉父母如何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照顾抚养。人的情绪非常丰富,情绪本身无好坏,可是,如果处理不当,也有可能造成伤害。
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识别、处理自己的情绪?1、允许孩子表达情绪,认真倾听孩子
高兴、感兴趣、吃惊、恐惧、愤怒、悲伤、厌恶等等,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情绪。
情绪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心理感受过程,它并没有好坏之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只是体现了我们需求满足的不同状态而已。当需求得到满足时,会产生积极情绪,反之,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
《头脑特工队》这部电影,就生动地展现了每个情绪都有价值。
影片中有几个不同的情绪小人,它们希望通过努力让主人,11岁女孩茉莉保持快乐。其中悠悠代表悲伤的情绪。但是一开始,它并不受欢迎,被乐乐要求待在小圈子里不许出来。
有一次,茉莉童年时幻想伙伴冰棒的月球车被扫进遗忘谷时,冰棒嚎啕大哭,乐乐使出浑身解数,百般逗乐却不能让冰棒振作起来,此时忧忧出现在冰棒的身旁,拍着他的背,道出他的感受,让冰棒悲伤的情绪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可是,现实生活中,因为我们对情绪有着好坏对错的认知,就会讨厌坏情绪,认为它是不好的。一旦孩子感觉或表现出愤怒、沮丧、伤心、害羞等,我们都总是急切地想去改正,并且经常会否定他们的感受,不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巧克力蛋糕没有了,我们换一种口味就行了,也很好吃,这有什么好伤心的”别哭了,你是个男孩子/大孩子了,还这样哭哭啼啼,羞不羞?”这个玩具太丑了,看上去还脏兮兮的,怎么喜欢这个?我给你挑个好看的”见到长辈要和人打招呼,你老躲在我身后干什么?真没礼貌”有时,我们甚至都没意识到这些行为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堵住了他们的表达和释放情绪的通道。
其实,当孩子碰到让他觉得委屈的事情,要让他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机会通过哭泣、喊叫等方式来发泄内心的情感,而不是想着让他安静下来。通过这种表达痛苦、缓解压力的方式 ,孩子能够重新获得内在的力量。一旦情绪得到宣泄之后,孩子会变得更为轻松和自在。反之,如果家长只要求他高兴,不允许有其他负面情绪,孩子的心理状态反倒会更加不平衡,久而久之,他就无法辨别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
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将孩子当作自由的个体,而不是将我们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尊重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找寻、体验自我。他慢慢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自己的喜好和想法是值得关注的,这样就能逐渐建立起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
孩子在表达时,积极倾听可以帮助孩子释放情绪,找到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所有的孩子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令他们失望、沮丧、痛苦或受伤的情况,包括与他们的朋友、兄弟姐妹、老师、父母、环境所产生的问题,以及他们自己的问题。通过倾听,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孩子在我们这里感觉到被接纳,得以保持心理健康,并能继续获得更多的力量和自信。
真正用心倾听孩子的人,才能理解孩子行为和情绪背后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只有了解了孩子内心想法,我们才能与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
无条件接纳是合理情绪疗法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大师艾里斯所提出的,他建议人们要学会完全和无条件地接纳,无论他的行为表现是否是明智的,正确的,或者适当的,以及无论他人是否赞成、尊重或者爱他。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在《个人形成论》说: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不但必须接纳当事人对好的”积极的、成熟的、自信的表述,同样要能接纳他对消极的、不良的、痛苦的、恐惧的异常的表达。这意味着要把当事人当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予以接纳,允许他有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并允许他从中发现属于他自己的意义,这种无条件接纳的态度将有助于促进当事人的变化。
孩子的情绪,是基于他所处环境下、当下的心理活动所作出的表达。不管他的感受是否让人觉得舒服、想法是否让人感到怜悯、行为是否让人认为得体,我们都要接纳他的情绪,这样他才能接受真正的自己,才能树立自己的信心。
被看到、被理解、被认同,是人性最底层的需求。
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设身处地地理解他当下的行为,告诉他你能明白他的感受。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与他沟通,共同找出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孩子在父母这里感觉到安全被认可,既使发现自己有某方面的不足,他不会因此而自怨自艾,也不是一味地讨好别人去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是聚集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当孩子的真实感受和个性情绪都被父母接纳时,他就敢于做真实的自己,不断尝试,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
3、寻找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
爱生气、情绪化、固执极端、粗鲁无礼……类似这样的场景,家长们多少都遇到过,也许你试过说教、惩罚等,但是效果并不好。如果我们只是看到孩子情绪的发泄,而没有看到背后的原因,我们很可能就会直接对着孩子一顿训斥。
日常生活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会有以下类似反应:在面对众人或陌生人时,躲在家长身后不愿与人打招呼时;明明平时表现很好,可一到参加比赛就紧张不安导致发挥失常;做作业磨磨蹭蹭;不愿分享自己的玩具;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就大哭大闹等等。
这种情形下,我们很容易给孩子贴标签:这孩子真没礼貌; 不就一个考试吗?有什么好紧张的,正常发挥就好了;做个作业还要磨蹭半天,拖拖拉拉;小气;自私......进而开始批评孩子,教导他们所谓正确的做法,但效果却微乎其微。
而当我们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时,我们能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不愿打招呼或许只是害羞,不强迫他一定要和别人打招呼;他的紧张,或许只是因为太在意这场比赛;做作业磨蹭或许只是刚放学想先放松一下,或者还没想好先做哪科作业;不愿分享或许是孩子开始有了物权意识,他在捍卫自己的物品归属权;哭闹或许只是他们在试探父母是否会让步。
我们要观察孩子的情绪,而不只是急于去纠正行为。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行为,觉得大喊大叫或发脾气摔东西等行为不好,而没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情绪,于是不论是讲道理、摆事实还是指责斥骂,效果往往不好,并且陷入恶性循环。
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才能帮孩子一起找出解决方案。如果只看到情绪表面的问题,对应的处理方法也就治标不治本。
4、寻找自己背后的原因
《P.E.T父母交通训练手册》一书中提到:不同情境,不同父母,对孩子同一行为的接受程度不一样。
面对孩子的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时间段你的反应可能不一样。有时,孩子哭闹时你会耐心地倾听、安抚;可有时你就很烦躁。如果孩子的情绪波动会让你十分生气,可能与自己有关系。这时我们就需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当你由于身体不好、疲惫不堪或缺乏睡眠时,本身处于急躁易怒的状态,这时孩子发泄情绪就会觉得太吵;你自己工作不顺,本身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情绪没有处理好,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容易和孩子形成对抗态度;从小被父母灌输只有弱者才掉眼泪”,你觉得孩子的哭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无法接受;因为害羞不敢与人打交道,自己错失了一些机会,你希望孩子能吸取你的教训,做个活泼大方的人……
有时你都没有意识到,不经意间将自己的内心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
这时,你需要的是尽全力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掉。如果处理不了,也请如实告诉孩子,这是属于大人自己的问题,他无需来承担属于你的压力,也不用对此负责。
结束语:情绪对孩子来说十分珍贵,因为他的情绪中包含着他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对自己真实存在的体验。
随着他们逐渐长大,情绪的作用越来越大,害怕让他们能摆脱危险,愤怒让他们能调动资源对付威胁,厌恶让他们远离讨厌的事物,悲伤让他们慢下来可以理智地面对问题。所以情绪对人类具有多种生存与适应环境的意义与价值,它会帮助个体完成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和自我平衡,从而发展和创造出丰富、生动、细腻的情感世界。
对于孩子,我们无法控制他们情绪的产生,但可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地处理情绪。正如法国心理学专家米歇尔.勒朱瓦耶说的:
你无法制止抑郁的小鸟从你头顶飞过,但你可以制止它们在你的头上筑巢!
作者介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阅读推行者,育有一枚小书虫。带娃之余,努力用文字分享自己所学所用。
感谢点赞、转发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