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家长越催,孩子越慢?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家长需要这三点

文 | 小丽儿妈咪(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近日我在一个母婴论坛上偶然间听到了《妈妈之歌》,这首歌曲的旋律分明,最引人注意的无非是歌词中的部分。

起床,起床 ,快起来!”

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

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

有没有在听啊?!”

歌词很好的诠释了妈妈的唠叨,以及孩子的不耐烦。不时之间,我竟然脑海中想起了姐姐与姐姐女儿的画面。

姐姐对于自家女儿总是不停的催促,就连吃饭吃慢了也会不停的唠叨。姐姐总是认为喋喋不休的唠叨会让女儿更加清醒自己的拖延节奏,可女儿的拖延症并没有因此而解决,反而让女儿变得更不喜欢积极主动。女儿开始漫无目的拖延时间,磨蹭,只是为了与姐姐唱反调,惹的姐姐只能生闷气,她根本就无法理解女儿的做法。

关于妈妈的唠叨很容易因唠叨成为孩子拖延的理由,其实在姐姐的身上便已看出孩子并没有因为唠叨而选择改变自己。催促孩子成为了孩子拖延的源头,可是尽管如此,很多妈妈还是喜欢催促孩子,更是将催促成为了一项必备的技能。

一、为什么催促孩子已经成为妈妈必备技能?

王女士已经习惯了催促自己5岁大的儿子,因为儿子从来都不能将生活问题自行解决。就连洗脸与刷牙都需要王女士不停的催促,因为她觉得如果不催促自己的孩子的话,孩子绝对不会自主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也终于在王女士的催促下准备下床,洗脸刷牙并且吃早餐。

不得不承认催促成为妈妈必备技能的主要条件,则是孩子不能够自主完成自己的事情。如果孩子可以不需要催促就将自己的问题逐渐解决的话,那么妈妈又怎会变成一个唠叨的妈妈呢?所以在妈妈唠叨的过程中,无非是想要让孩子的节奏变得快一些而已。

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感到,催促并不是妈妈的本能,只是从孩子的慢条斯理中渐渐变成了应有的技能。不过有的时候并不是孩子的本意,孩子并没有磨蹭,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被父母认定为,孩子在磨蹭。

二、为什么家长总觉得孩子在磨蹭”?

吃饭的时间已经到了,王妈妈已经在餐桌上准备好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是专门为孩子做的,有他最喜欢的可乐鸡翅,红烧排骨。因为这顿饭,王妈妈耗费了近乎三个小时的时间。可是孩子却并没有珍惜妈妈的劳动成果,反而一拖再拖。王妈妈终于气不过,踹开卧室的大门,结果孩子仍旧在不慌不忙的穿衣服。似乎王妈妈的急促,并没有给孩子带来任何改变。

家长之所以觉得孩子在磨蹭,无非是用大人的眼光审视孩子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节奏与孩子的节奏永远都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因为我们根本就无法了解到,在孩子眼里,什么才是真正的节奏。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迅速的将眼前的事情完成,这就是所谓的快节奏。如果孩子并没有根据自己的想法完成应有的条件,故而叫做慢节奏。

其实并非是孩子在磨蹭,有的时候只是我们太心急而已。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方式诠释自己的做法,而我们仅仅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孩子的一切,这是非常错误的行为。


三、孩子越催越慢是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节奏

7岁的小刚正在拼装自己的拼图,小心翼翼的样子实在是让妈妈感觉到厌烦。因为小刚妈妈希望小刚立刻去楼下购买一袋酱油,可是催促却并没有给予小刚一丝警醒,反而将速度变得更慢,三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走出房门。小刚妈妈终于无法忍受怒火,走进了房间。谁知,小刚的拼图刚刚做好,并兴高采烈的告诉妈妈:妈妈,谢谢你这么催促我,不然三个小时都未必拼的完!”

由此可见,孩子的节奏跟我们的节奏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小刚来说,如果妈妈没有催促的话,或许孩子会放慢自己的节奏,更加谨慎地将拼图拼完。小刚并非是在磨蹭,他也在不停的提高效率,将拼图完成。只是有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考虑太多,越催越慢只是他们在完成自己的事情,拥有自己的节奏而已。

所以面对孩子的慢条斯理,我们不要用有色眼睛去看待。孩子的磨蹭往往有着他们自己的想法,我们应当去尊重孩子的慢条斯理,不去伤害他们才是。

四、尊重孩子的磨蹭”,家长可以这么做

王先生自知自己是一个急性子,但是孩子却恰巧与自己相反,是一个慢条斯理的人。不过王先生从来都没有跟儿子吵过架,因为他知道吵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每当王先生有求于儿子的时候,都会提前一天将任务布置清楚,给足了孩子做事的时间,孩子每一次都会按时完成要求。

面对孩子的慢条斯理,我们如果不能够做到改正自己审视问题的态度,尽量早一些布置任务,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当孩子忙完自己的事情后,自然会为我们做考虑。家长的介入反而会让孩子的能力削弱,我们需要深知。

五、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

1. 明确父母孩子的界限

我们一定要知道慢条斯理是谁的错,谁的错就应该让谁承担。如果是因为孩子慢条斯理而上学迟到,我们需要让他们体会到磨蹭的结果。他们懂了,自然不需要我们操心。

2. 尊重孩子的磨蹭

我们务必要尊重孩子的磨蹭,因为在过度的催促孩子时,孩子自身会产生一种无形的焦虑感,这反而会对孩子有坏处。适当的催促,会可以提升孩子的动力。

3. 引导,而非斥责

引导孩子不断地变得积极主动,如果每一次孩子磨蹭时,我们都要斥责的话。孩子只会变得越来越被动,不愿意听我们的话。

正如龙应台写的《孩子,你慢慢来》中,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的将蝴蝶结扎好。”我们的催促,只会让孩子变得更不懂得把持自己的做事态度。

今日话题互动:你会过分的催促自己的孩子吗?对此事你是如何看待的?

这里是小丽儿妈咪,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