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自控力低?做权威型父母,规避讽刺性反弹,让孩子自我控制 孩子的自控能力太差,作为父母该怎么做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自控力是指对孩子自己的情绪,行为,注意力,欲望等的控制能力,自控力强的孩子,通常会有更多的自我意识,以及更高的自尊水平。

实验研究表明,有些孩子天生自控力较强,当然也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自控力强的孩子,通常会有更多的自我意识,以及更高的自尊水平,在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方面会更强,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学业和成就也会更高。

不同的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存在不同,这使得父母的类型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也是存在区别的。

孩子的自控能力太差,作为父母该怎么做

其中,要想培养出有自控能力的孩子的话,就需要父母的类型是权威型父母。

那么父母该怎么培养这种权威型呢?

要做权威型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父母会抱怨自己的孩子没有自控能力,不知道怎么管理孩子,实际上很简单,给孩子制定做事的规矩就行。前一阵子,有位母亲因为教育方式而登上美国的时代周刊封面。她就是著名的虎妈,蔡美儿。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严厉的教育方式,效仿古人制定了家规。在这种教育方式之下,她的女儿在十七岁的时候就被美国的两所民校录取。

美国心理专家总结出现在比较典型的四种父母类型。分别是独裁型,放纵型,忽视型与权威型,并对这四种养育类型做了一个坐标图。

孩子的自控能力太差,作为父母该怎么做

类型一:独裁型

养育特征:对孩子非常严格,期望高,没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忽略孩子感受,孩子也必须遵从父母,不接受沟通。

一般这类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焦虑、封闭自我、自卑,和他们相处时容易充满愤怒,缺乏社交技能,有反社会倾向,而女孩往往依耐性强,缺乏探索和挑战的动力。

类型二:放纵型

养育特征:对孩子很温暖,但是特别放纵孩子,过度宠爱,为了避免和孩子发生冲突,也不设置规则,无限任孩子胡闹。

这类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做事冲动,行为幼稚,社交能力差。当他们出现了规则和权威,往往不愿意遵守,甚至反抗,他们特比较自我为中心,专注力和耐性极低,并且缺乏自制力。

类型三:忽视型

养育特征:常常忽视孩子,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和积极的反应,又没有行为上的要求和控制,亲子互动少,经常对孩子不耐烦,没有耐性、冷漠,不愿搭理,缺乏交流和沟通。

这类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情商等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类孩子往往对生活也失去兴趣,往往也比较有很多冷漠、孤僻、犹豫、愤怒等负面情绪,成年后往往自杀率也很高。

类型四:权威型

养育特征:权威型的父母就会经常接纳孩子,给予他们温暖,对孩子的情感表现也能积极回应,很注重倾听和交流,经常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一起做出决策,同时在孩子面前也会树立规则建立权威,对孩子有较清晰的期待。

孩子的自控能力太差,作为父母该怎么做

与其他三种类型对比下来,只有权威型的父母对于孩子有高要求,而且也会对孩子有很深的关爱。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大脑在不断的发育,学习能力在不断的增强。但是,在很多方面是存在不足的,比如自控力,专注力上。

很多父母会发现,有的时候,当自己不再孩子身边的时候,孩子就会做一些在父母面前不敢做的事情。

在没有约束下的孩子,可能会由于自控能力的缺失而出现身心健康上的问题,是不利于孩子大脑发育的,而权威型父母的教育方式是给孩子提供约束,针对孩子的约束力进行训练,使得孩子培养出好的的自控能力。

权威就是做到坚定而不强硬

很多家长担心过于强硬的教育方式会造成两个比较极端的情况,一个是过分的叛逆,什么都不听父母的,一个是没有主见,

过于听从父母的话。实际上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在于父母,他们把权威与强硬弄混了,两者不是等价的。

对孩子强硬,强制让孩子听从父母的话,是把父母的思想强制灌输到孩子脑中,是一种命令孩子的思想。

而权威就是在教育中父母保持坚定的态度,坚持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坚持做对的事情。

孩子的自控能力太差,作为父母该怎么做

孩子还小的时候,对于父母制定的规矩会有些抵触,希望父母放宽限制,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定要坚持下去,不要因为溺爱孩子而随意更改,这样父母也就失去权威。

比如,在规定孩子只能看三十分钟电视的时候,当到了时间孩子不肯关,就需要家长严肃的对孩子说要关电视了,然后关掉电视就行了。

其实对于孩子而言,规矩在他们眼中并不是坏的,在他们的内心中也是有渴望规矩的一面的,因为在有规矩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有安全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生活中,做该做的事情时的安全感与比做不该做的事情时要强烈的多。在做一些父母规定不能做的事情时,总会有恐惧与担心的感觉。

心理学有一个讽刺性反弹效应

讽刺性反弹,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得更多,比如越是想摆脱焦虑的情绪的时候,发现自己一次一次的陷入对灾难的幻想。

而孩子对这一效应极为有效,越是禁止的事,孩子越是想去尝试。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授丹尼尔·韦格纳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开始的时候,他告诉实验这千万不要去想白熊这个动物,结果,平时不会想到这个动物的实验这几乎无法不去想这个动物。

在生活中,父母也是会真切的感受到这种反弹效应,就是越是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孩子越是会去这么做。比如,家长不让孩子玩手机,玩电脑,孩子就会偷偷的玩手机,找到时间就去上网。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和自己作对,于是采取更加严厉的方式,结果孩子非但不听从还会变本加厉,这使得很多父母感到头疼。

实际上,这种效应在成年人中也是广泛存在的。当大脑接受到这个禁止的指令时,大脑会使用很大一部分能量与精力来控制自己不去想,还有就是要不断反省自己是不是会去做。在这样的想法趋势下,大脑就会不自觉的想起那些禁止的事情。

比如一本很平淡的书籍,一旦被标成了禁书”,人们就会越想去看这本书。本来想减肥,告诉自己不能吃,但是最后还是经不住美食的诱惑。

韦格纳表示这与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有关,当大脑不断暗示自己不要去想”、不要去做”的想法以后,也同时启动了自控系统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进行自我检查,让大脑的潜意识里又不断的想起被禁止的事情。

针对这个问题韦格纳提出了一个对抗讽刺性反弹”的方式——放弃自控。

脑科学研究表明,如果被压抑的想法能够得到表达,这个想法就不太容易被激活,虽然这看起来很矛盾。

我的女儿小小那时总是想吃烧烤,但是烧烤吃多了肯定对身体不好,但是每次女儿都要吵着要吃吃,想起讽刺性反弹”效应产生的后果,既然压抑不行,就干脆放开让他吃。

她高兴坏了,最开始天天都要吃,而且还吃很多,毫无节制,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就上火长痘,那时我担心的不得了,真的不想让她吃了,但是她后面渐渐的就不吃了,看见路边摊直接拉着我就走了,不知道是吃腻了还是她觉得长痘了不想再吃。

可见,严格的禁止反而不会让孩子适可而止,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控的能力,让她们尝试以后,进行自我控制。

孩子的自控能力太差,作为父母该怎么做

适当回避,孩子无需更多挑战

在我国教育态度强硬的父母还是占很大一部分的,这些父母在对于孩子做禁止做的事情时的反抗是很激烈的,不向孩子示弱。但是,实际的效果是很有限的,即使有效果,也是很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的威严会逐渐衰减。

自控是一件很耗力的事情,如果控制太长,不间断的自控,反而会适得其反。

其实,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教育人们趋吉避凶的,对于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在心理和行为上会去回避。但是,我们对于自己喜欢的人,事物或者是环境是不会回避的,很难主动去放弃。这需要很强大的意志力,有的时候成年人都做不到对于诱惑的绝对抵制,更不用说是孩子了。

孩子的自控能力太差,作为父母该怎么做

如果父母总是压制孩子的想法、情绪,把孩子管的特别紧,达到可承受的极限,反而完全会失控。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所说:自控力的三大基石,是认识自我、关心自我和提醒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

靠外力约束形成的自律”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自律,那种自律”只能是暂时的。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自控力是存在局限性的,过度的自律会让大脑感到疲乏,一旦大脑的能量被用尽,就不可能自控了。

就像一个很饥饿的人不让他吃东西,一个很渴的人不让他喝水,这是很难做到自控的。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让孩子面对太多的诱惑与挑战,也要更多的接纳孩子正常的情绪和欲望,给孩子一点弹性的空间,允许他有时候也不那么绝对地自律。

对于孩子而言,令她们满足的事情是很简单的,比如看一会电视,吃一些零食等等,他们就会感到满足了。因此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让孩子静下心来去做事,让孩子平静的做好简单的事情,比让孩子违背天性的成长要合适的多。

做好调整:改变行为习惯,变得更好

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倾向是,过分关注结果,只在乎孩子的表现。我们作为执法者”、监督者”的角色,经常约束孩子。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用三步改造影响行为习惯的微环境。

1.分清事情的轻重

在孩子小的时候是很难分辨事情的轻重缓和,这个时候父母一定会引导孩子,什么事情先做,什么事情后做,

比如早起、吃饭、穿衣等生活的小事,其实每一件都挺重要的,但是还是要看实际情况,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孩子想看玩玩具,这个时候就要告诉孩子,这个点是吃饭的点,过后就不能吃了,给孩子立下规则,如果孩子这个时候不吃,就只能等下一顿。

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此刻吃饭是重要的,把玩玩具的事情的放在一边缓一缓,这样引导孩子,才能把当下的事情做好,孩子才不会找逃避的借口。

2.理解孩子

现在社会的诱惑太多了,孩子难免面对各种诱惑,很多时候家长往往忽略了环境的作用,觉得孩子自制力低。

但就算是成年人,在这处于信息、工具大爆炸的时代,诱惑无处不在,各种电子产品,动漫动画,游戏,触手可得,专注力就极其赋予挑战,成年人都很难禁得起游戏的诱惑,何况还是一个孩子。

所以作为一个家长,要理解孩子,规划和建立一个诱惑力少且稳定的环境。

3.陪伴孩子

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是说父母简单的一句少玩手机”少玩游戏”多看书学习”就可以的,而是要陪伴孩子,但也不是孩子在学习,父母在旁边玩手机的陪伴,这样就会很容易影响孩子。

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和孩子一起规划时间,父母要做出表率,树立权威,告诉孩子她是规划者,规定的事情要严格遵守,所以父母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在当今这个社会上,没有人能够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需要自己做的时候就必须要去完成。当父母看到孩子没有用心学习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孩子自身的原因,认为孩子没有得到教训,就不会去努力,使用的方式就是批评教育,与孩子的沟通也就是唠叨。虽然这样做的效果有限,但是家长总认为这样没有做够,还会继续下去。

实际上,孩子要想变得更加优秀,是需要有动力支撑他去变得优秀,父母应该使用正确的方式,对孩子的进行习惯上的锻炼,使孩子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样,即使父母不催促孩子,孩子也会有发自内心的努力的动力。

孩子的教育不是短时间里面能够完成的,是十几年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支持与鼓励自己的孩子,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