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敬酒礼仪 时拿酒杯要讲究什么
苗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热情好客,凡逢盛大节日,迎娶送嫁,迎送宾客,都要用苏门羚羊角(或普通绵羊角)斟酒敬献,先敬主宾及长者,然后对在场者从左至右依次敬献。 敬酒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要求和一套规范的传统动作。
一、一般场合,敬酒者左手握住斟满酒的羊角口,右手握住羊角尖,选择微微屈膝下蹲的左侧身姿势,将斟满酒的羊角自下而上缓缓呈递到长者手中。长者用上述姿势接三角酒饮之,再依次往下敬酒。在迎娶送嫁场合,敬酒须三人,一人点火把,一人斟酒,一人端酒敬献。客司根据主家亲戚关系及辈份,依次把舅舅和长者安排在堂屋正上方就座,从舅舅开始敬酒,敬酒时唱敬酒礼歌或说明敬酒之意,同时原地逆时针转一圈或三圈后呈上,舅舅接酒后回敬点火把、斟酒、敬酒者各一角,再从围坐火炉的贵客顺时针依次各转敬一角,最后自己才喝;也可以回敬了点火把、斟酒、敬酒者后,以自己为中心,左右各转敬三人后自己饮之,敬酒者再往下依次敬酒,被回敬和转敬者只能接受不能拒绝,因为这是苗族敬酒之大礼。
二、祭祀场合,被敬者的第一角酒必须向右倾倒数滴(表示敬祖),再向左倾倒数滴(表示敬神),才一饮而尽,也可以敬祖、敬神后将酒回敬或转敬长者;三角酒可以一饮而尽也可以转敬他人。表兄之间敬酒,可以随便饮之,但若被拒绝,必须千方百计以唱或说明敬酒理由,或重复转圈数遍,直至被敬者接酒为止,同时被敬者可以用上述方式回敬。敬酒转圈时转的圈数越多表示心越诚,双方可以反复回敬。
三、盛大节日迎宾酒是苗族最高的敬酒礼仪,一般由身穿节日盛装的礼仪队伍组成方队,当贵宾至时,芦笙队吹起欢快的芦笙翩翩起舞、礼歌队唱起敬酒礼歌,敬酒队敬上三角酒,贵宾喝后方可从迎宾队伍中间穿过。 在苗族习俗中,迎宾酒只能自饮,不能回敬和转敬。其三角表达的意思是:第一角,欢迎你光临,一路辛苦了,为你接风洗尘;第二角,你的到来是我们的福气,为我们带来好运,使我们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第三角,相逢是缘,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如何描述苗族舞蹈解说词
东方的迪斯科。热情好客的苗族。用米酒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其双角表达的三个意思是:第一是,欢迎你光临,一路辛苦了,为你接风洗尘;第二是,你的到来是我们的福气,为我们带来好运,使我们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第三是,相逢是缘,祝你身体健康,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苗族舞蹈的特点100字左右
芦笙舞
——(苗语称“究给”)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
自娱性芦笙——最为普及,因对舞者年龄、性别不限、故参加人数甚众,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活动。常见的活动形式有二种,一种是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身体绕圈而舞。还有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众人(多为女性)尾随其后围圈而舞。动作随领舞者吹奏的曲调而变化。自娱性芦笙舞,从动作特点上看,又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
1、习俗性芦笙舞
——第一种是每年过“花山节”时跳,这是男女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佳期,这天所跳的芦笙舞,古时就称为“跳花”或“跳月”,多在月明风清之夜进行。有这类习俗的苗族山寨,一般都设有“跳月”的月亮场或“跳花”的花场。这类芦笙舞尤以黔东南地区盛行的“讨花带” 和黔中地区盛行的“牵羊”较有代表性
第二种:在广西融水一带。舞时手挽手、身体前倾、顺圈往前跳,动作比较简单。参加舞蹈的人数常见为十二人,队形呈三人一横排、四人一竖排的长方阵。
2、表演性芦笙舞
——一般都在节日或集会中以竞技或献技的方式进行表演。有的地方盛行以村寨芦笙队为单位进行集体比赛,如黔东南的从江县、傍洞一带,每逢年节,邻近各村寨以百十人为队同时吹跳比赛,参加比赛的芦笙队以能吹奏乐曲的多寡、声音是否优美、谐和以及动作和步法是否丰富、舞蹈的时间是否持久定优胜。有的地方则以个人竞技的方式进行。这种竞技一般都不设规定动作,每个芦笙手都有施展个人技艺的机会。这类芦笙舞的动作以矮步、蹲踢、旋转、腾跃等为多。竞技者有的以动作的节奏多变,迅疾激烈见长;有的则以能完成较多的高难度动作取胜。表演性芦笙舞内容十分丰富。盛行于黔西地区的有“巧喝酒”、“蚯蚓滚沙”、“滚山珠” 和“芦笙拳”;盛行于桂西山区的有“过门坎”、“猴子上树”和“滚地龙”;盛行于黔东南地区的有“牛打架”、“斗鸡”等多种。前两地区所盛行的主要以炫耀高难技巧博取观众的喝彩;后一地区所盛行的主要是模仿禽兽的习性、神态,以表现出生活的谐趣引人入胜。
“蚯蚓滚沙”、“滚地龙”是舞者跪地下板腰,以头顶地为轴心,随后挺起,边吹奏芦笙边 翻身舞动。?
“巧喝酒”是在长凳上置一盛满米酒的杯子,然后,舞者围着长凳边吹、边舞、边下腰喝酒。?
“滚山珠”是边吹奏着芦笙边作向前和向后翻滚或倒立、叠罗汉等动作。?
“芦笙拳”的形式独具一格,这种舞蹈以舞芦笙者为伴奏和指挥,其余男、女舞者在其指挥下时而互相穿插时而挥拳对打。有时也插入花棍的对击。?
3、祭祀性芦笙舞
——通常是在木鼓、铜鼓的伴奏下跳的。舞者多为中、老年人。吹奏的大芦笙长达三尺至丈余。过去,这类芦笙舞只在“吃牯脏”(杀牛祭祖)时才跳。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表现出对祖灵的尊敬和怀念,动作稳重、迟缓。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苗族已很少举行这种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祖活动了。因此,这类舞蹈现已不见了。
4、礼仪性芦笙舞
——也因其活动时的内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和特点。凡属男婚女嫁、新屋落成等喜庆活动,则以动作跳跃、轻快,气氛热烈欢腾为特色。舞者也多在堂中起舞以示祝贺。在丧葬的仪式上,芦笙舞蹈的作用主要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和向死者致哀。在这样的场合,除在入棺仪式上有跨过棺木的跳跃动作外,其余动作均沉稳而有节制。
写苗族歌舞的作文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个山川秀美、民风古朴的地方,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中国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肇兴千户侗寨都坐落于此。 走进黔东南,就好象进入了绿色世界,苗岭深处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及剑河百里阔叶林,很少有人迹化自然的痕迹。原始森林茫茫苍苍,珍禽异兽自由出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 黔东南有舞阳河、清水江、都柳江;还有龙鳌河、高过河、杉木河、野洞河、八舟河等,全州境内大小河流2900多条,条条溪河清澈见底,这里有一个国家级六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来到黔东南,你回感觉到这不仅是空间的转移,而是时光在倒流,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使这里还保存着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他们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绿树成荫。村寨来客,热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拦路、拦门的礼仪,最高的贵客到来,拦路酒达十二道之多。穿着盛装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动人的歌声表示欢迎,相与同乐。洒脱粗旷的小伙子吹起芦笙芒筒,迎客进寨。 黔东南是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的中心,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民族传统节日数以百计,异彩纷呈,犹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风情博物馆。 黔东南是“芦笙的故乡”“歌舞的海洋”,芦笙与歌舞交相辉映,已成为闻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丝万缕的芦笙金曲,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斗牛场面,风情别致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苗族银饰、挑花、刺绣、蜡染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文化的光芒。
苗族舞蹈歌曲花溪花溪原唱是谁唱的
苗族舞蹈歌曲花溪花溪歌名叫《花溪谣》原唱歌手:韦唯
《花溪谣》
作词:阎肃
作曲:朱德荣
演唱:韦唯
天上有银河,
地上有花溪,
花溪在哪里,
我不告诉你。
天河落下地,
流淌成花溪,
花溪在哪里,
我来告诉你。
天上有银河,
地上有花溪,
花溪在哪里,
我不告诉你。
天河落下地,
流淌成花溪,
花溪在哪里,
我来告诉你。
麟风四山岫,
莲桂一水碧,
石板村寨秀,
半边岭色奇。
虹灵洞窟险,
百步川流急,
青岩访古迹,
高坡筑云梯。
啊......
啊......
啊......
啊......
天上有银河,
地上有花溪,
花溪在哪里,
我不告诉你。
天河落下地,
流淌成花溪,
花溪在哪里,
我来告诉你。
浓墨写花溪,
重手挥彩笔,
名诗风韵在,
佳话传千里。
浪漫蝶飞舞,
爱河泛涟漪,
四海宾客聚,
流连不愿离。
啊......
啊......
啊......
啊......
花溪在哪里,
花溪在心里,
山水最美处,
那就是花溪!
恩......
苗族用牛角敬酒的原因是什么?需要全面一些的答案。谢谢了。
在贵州省黔东南许多苗族村寨,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满腔热情,苗族人民常设"牛角酒"接待。苗族人民自古以来,都把耕牛当作家中的宝贝。因为牛每年都要为人耕田种地,为给人类创造财富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所以苗家老幼都把牛当作不会说话的亲人看待,精心饲养,关怀备至。他们外出时,都要到牛棚去转转,给牛添水加料,从外面回来时,不论是早是晚,都要先到牛圈看看,用鲜嫩的青草喂喂它。 苗家人都有外形美观、雕刻花纹的水牛角,客人到寨门时,穿着华丽的苗家姑娘举起牛角酒敬客,同时还有几位姑娘在客人胸前挂两三只紫红色彩蛋,表示吉祥如意。如果客人懂得苗家规矩,要双手捧住牛角,一饮而尽,就会顺利进入苗寨。 苗族人民认为,用鸡肉、美酒招待客人,只是家常便饭,人之常情,而“喝牛角酒”才是最盛情的款待。 苗族每家都备有用黄牛角做成的酒杯。这种牛角酒杯不常用,因而牛角酒也不是经常喝得着的,只有在娶大儿子媳妇、大姑娘出嫁和喜庆活动时,才将牛角酒杯拿出来,行“喝牛角酒”礼。 办喜事时,待众位客人酒过三巡后,主人家要请三五个男女青年代表新郎、新娘去向客人们敬“牛角酒”,每个客人敬三杯。长辈和一般客人喝下三杯“牛角酒”后,说上几句贺喜的话,即可奉还酒杯。而新郎、新娘的好友,三杯“牛角酒”喝干后,不能急于交还酒杯。你若还了,敬酒人要请你再喝三杯,你还几次,叫你喝几次。如果受不了,要机智巧妙地避过敬酒人,跑出门外,将牛角酒杯甩出村外,使孩子们找不到。如果牛角酒杯被孩子们找回来了,你只好老老实实地再喝三杯。当你喝完亮杯底时,敬酒人和在座的客人都会连声感谢你给新郎、新娘带来好福气。
彝族、蒙古族、维吾尔、藏族、苗族的舞蹈名称
彝族:荡裙 阿妹惹 蒙古族:巴依热 敖包相会 维吾尔族:那孜尔库姆 天山雪莲 藏族:天路 吉祥谣苗族:苗岭的早晨 朵乜
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节(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欢聚一起踩鼓,跳芦笙舞,对歌抒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杆、斗占比赛。苗族擅长渍麻织布、剌绣、蜡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蜡染、剌绣于一身,绚丽多姿。苗族主要从事家业。过去,狩猎是一项主要的副业,常用弓弩、火枪围猎猎物,实行“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间多神教和基督教。
礼仪: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服饰: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 “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习俗: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婚俗: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食俗: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