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教养的迷思》——颠覆传统认知的育儿宝典

我花了好久才看完《教养的迷思》,因为作者的观点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一开始,让我难以接受,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是真正懂孩子的专家,他的颠覆式育儿理念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之上的。

《教养的迷思》——颠覆传统认知的育儿宝典

作者哈里斯提出: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影响吗?

这还用问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幼承庭训”、龙生龙凤生凤”一说,西方贵族更是在家接受教育,现代教育专家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经常会拿这孩子有家教”这句话来表扬好孩子,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当然会产生长久影响。

然而,作者得出的结论却是:并没有,父母不仅不可能对孩子的人格有决定性影响、甚至连长久的影响也做不到。

他指出,在生活中,好父母能培养出好孩子,糟糕的父母可能会教出糟糕的孩子,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但这只能证明相关性,不能证明因果性。

乔治•米勒奖获奖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


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先天基因,另一个是后天环境。

父母对孩子会有影响,但父母对孩子最大、最明显的影响是通过基因遗传的。

在后天环境中,又分为家庭环境和家庭之外的环境,比如学校、社区等。

按照传统的认知来看,家庭环境更重要。然而,作者却不这样认为。

我也发现,在北京的新移民家庭里,父母作为第一代移民,讲话往往带方言,但子女作为第二代移民,往往就成了纯正的京片子。如果家庭因素更重要,那么孩子的语言应该更像父母,也应该带浓厚的口音,但事实并非如此。可见家庭之外的社会因素更重要。

如果这个例子还不足以证明作者的观点,他抛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人在一种情境中学得的技能不一定可以直接应用在另外的情境中,你在中国的待人接物之道,到了美国不一定好使。同样,孩子们在家里学到的技能,不足以应对在学校里的生存挑战。

这点我深有体会。我从小是个听话的乖孩子,父母说要跟小朋友好好相处、不要吵闹,但当有同学骂我是个笨蛋时,我发现父母教的那一套不管用了。

父母的指导大多只适用于家庭,不能完全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外界、与同龄人相处。

比起父母给孩子的教育,其他生活环境、同伴等,带给孩子的影响会更大。

人是群居动物,人要区分我们和他们。在孩子看来,孩子们是我们,而成人是他们。哪怕是很小的孩子,都会很快融入群体,这才是他们自己人。在孩子们看来,大人是一群望而生畏的奇怪物种,一个群体想要更加团结,就会对外排斥,这是基本规律。所以,在孩子群里经常会发现挑战成人的小动作,在他们看来,最酷的行为是敢于挑战成人的权威。

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同龄人,而不是学会成为一名成年人。父母在家里教的,只在家里有效,到了学校,孩子还得学会另一套行为模式。

作者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把小孩子比作犯人,把父母比作监狱看守。犯人不会去学习怎么成为看守,而是要去学习怎么成为犯人。同样,小孩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大人,而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孩子。犯人会想办法跟看守搞好关系,因为看守的权力很大,得罪了看守,会吃不了兜着走。但仅跟监狱看守搞好关系是没用的,犯人跟看守搞得太亲近,别的犯人反而会歧视和冷落他。

同理,小孩子也会想办法和父母搞好关系,因为父母有权力:父母心情好了会给你零花钱,会给你买礼物;生气了可能会揍你,所以当然要巴结一下了。但是,仅仅成为父母的乖宝宝是没用的,孩子长到一定的年岁,就会有意地跟父母保持距离,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爱父母了,而是因为如果跟父母搞得太黏糊,会遭到别的孩子的嘲笑和奚落。

哈,这个比喻让我茅塞顿开,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像犯人和看守的关系。犯人有自己的文化,监狱里不断有老犯人出去,新犯人进来,但是文化始终不变,他们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他们会很鄙视那些一味拍看守马屁的人,很鄙视那些打小报告的人。他们必须服从看守的指令,否则会吃苦头,但他们又不想百分百地服服帖帖,所以他们会搞点小动作,跟看守们暗中较量。如果他们能够侥幸地在跟看守的斗智斗勇中取胜,他们会非常高兴。

孩子融入孩子群体的过程,就像是一个新的犯人如何学习成为一名犯人的过程——

被动的办法是犯错误。如果违反了犯人的规则,犯人会嘲笑他们,不搭理他们,甚至攻击他们。久而久之,新犯人就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主动的办法是观察。新加入的犯人要迅速辨认出谁是牢房里的老大,什么是犯人之间的禁忌,谨慎地模仿其他犯人的行为,从而习得监狱里的生存法则。

孩子们也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文化,怎样融入群体,不是天生就会的,而要通过不断的观察、练习和纠错,才能掌握。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和大院的孩子天天混在一起,大孩子会教小孩子如何融入集体,规定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大孩子教育小孩子的时候,不可能和风细雨、耐心温柔,他们会嘲笑小孩子,甚至会拳打脚踢,但,这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所以,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尽快成为集体中合格的一员,越是长大,他们对儿童群体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就越强烈。父母要尽量减少孩子被群体当作负面角色的可能,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更合群、看起来更正常。孩子不希望与众不同,在群体中与别人不一样对孩子来说是很可怕的事情。


意识到这一点让我踏实了很多,原来父母的教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但并不是说父母不重要。身为父母,我们对孩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孩子幼年期,要尽量给他们提供好的成长环境,毕竟,环境和同伴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这也是孟母三迁”的意义所在。在孩子成年前,教会他们掌握应对外部世界的技能,以便他们离开家庭后能够展翅高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做焦虑的父母。焦虑的父母只能让孩子感到更加紧张。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你的生活也需要时间。毕竟在家庭中,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然后才是亲子关系。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路,你只需要在关键时刻提供指点和支持,不可能替孩子去走属于他的路。

父母看到孩子们慢慢和自己疏远,难免心里难受,但是你想,孩子们的幸福感并不取决于父母有多爱他们,而是取决于他们与集体中其他成员能否和谐相处,尤其是和同辈人的相处,因为他们要和同辈人一起生活一辈子。

正如龙应台所说:所谓母女、父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你的背影渐行渐远。

总有一天,孩子要走出家门,经风雨见世面,解难题杀血路!

为人父母的终极使命,就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孩子成年后,能在社会上活得开心顺畅、游刃有余,就是我们身为父母最大的成功和最高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