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教育孩子有的时候虽然累,但是看着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当然了,这是建立在父母双方同时陪伴在孩子身边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基础之上。然而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缺失父爱或者母爱的现象却颇为普遍。
最近小文的母亲来找我,他告诉我小文最近不知道怎么了,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也不肯和他说学校的事情,他很是担心。这个时候我问了这位母亲一个问题,小文的父亲呢?小文的母亲便没了声音。原来小文的父亲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要去外地出差,家里一直都是母亲在照顾。孩子一年难得见到父亲几面,更别说一家人出去旅游谈心了!孩子犯了错误,父亲又是怎么处理的呢?小文的母亲告诉我,孩子的爸爸对孩子的教育几乎没有参与。有问题了,在家就说两句,或者直接挂到母亲的头上。那么问题就在这里。
我们不妨自己细想一下,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读书的这段时间内,主要都是和父母其中一方进行交流沟通,另一方几乎缺席了孩子的整个成长。那么自然而然的不管他遇到什么好与不好的事情,都不会坦然地和父母表达,更何况是拥有一段亲密融洽的亲子关系。所以说在一个家庭当中,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角色,对于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孩子来说,好的教育、高质量的陪伴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父母双方与孩子互相的情感连接。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是一个榜样的作用,父亲的格局往往决定着孩子未来能够抵达的高度。在父爱中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安全感,自信、阳光、敢于尝试、敢于突破,往往有着更高的上限。
心理学家指出,在孩子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孩子对父亲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把父亲当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孩子们会下意识的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会努力去抵达或者超越父亲的高度。而相对于母亲而言,父亲的关爱和教育并不是事无巨细的,而是指引方向,给孩子空间去发挥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而家庭中母亲的角色更多的时候是在孩子的品德品性形成中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婴儿时期人的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在心理上对母亲有一种独特的依恋。母亲的行为举止、思想品德容易在此你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逐步形成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概念。而这个时候的基础打的如何将决定他们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在母亲的关爱和教育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更能包容、理解,也更有耐心、个性更稳定、宽厚。
比如夫妻中的一方因忙于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参与感极弱,或者双方均在子女身边,但是孩子仍缺失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受中国传统家庭模式影响,很多中国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方会理所当然地做起家庭内部的各项事务,包括教育孩子,而南方只负责对外的事务负责,他甚至开始找各种借口和理由来回避家庭事务。当孩子出现问题后,就将责任推给女方,从而转化成更为激烈的家庭矛盾。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网上的一个段子
大多数人在回到家看到妈妈的第1个反应就是吗?晚上吃什么?妈,我袜子放哪了?空调、遥控器等等的一系列问题。可如果回到家看到的是爸爸就只会问,爸,我妈呢?听起来很是好笑,实际上却是很大一部分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不管是从影视剧中还是真实的生活中,教育孩子是父母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如果给予孩子的爱不够均衡,势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那么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首先:是性格方面,如果是缺乏父爱或者母爱的孩子,相比于其他孩子会更加敏感!缺少家庭重要陪伴,孩子会逐渐的孤独和内向,不仅如此,在孩子未来和异性接触的时候,还会有一定的沟通障碍。相反有父母双方的陪伴和教育的孩子,性格方面会更加的丰富而健全。
其次:是性别认同方面,孩子在对自身的性别认同上,最早就是通过模仿父亲或者母亲来实现。然而男女性别不同,如果孩子一味的跟着父亲或者一味的模仿母亲的话,就会形成固化思维,对以后的行为表现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不同的性别行为,在和孩子日常接触时,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最后:是社会行为方面,有一句话是说真实世界没有人懂我,那么我就退到虚拟世界里寻找安慰。如果孩子没有获得父母双方的关爱,可能就会沉迷于网络,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关爱,还有孩子未来早恋的几率也会增大,希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缺失的关爱。除此之外,缺失父爱或者母爱的孩子普遍会焦虑、自尊心缺乏、表现抑郁、孤独、过分依赖等等不同的心理问题。
那么你们在这里给宝爸宝妈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是家长要做到的意识调整,也就是要重视家庭教育环境中角色均衡问题。父母双方应该先找好自己的位置,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可以一起沟通协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均衡地感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关爱。父母均衡的爱可以帮助孩子从父母双方的身上获得不同的正向能量,从而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社会关系和亲密关系意识,发展出更好的社会功能,来对抗未来可能会遇到的人生风险。
第2点是家长要对孩子有足够的陪伴。在一个家庭中,不论缺少哪一方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都有一定的影响。著名的教育专家孙云晓提出,父母在孩子12岁以前能够经常陪伴孩子,就是杰出的父母,6岁以前能够经常陪伴孩子,就是优秀的父母,三岁以前能够经常陪伴孩子的事好父母。而三岁以前不能经常陪伴孩子的则是糟糕的父母。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陪伴必不可少。家长每天花一些时间来陪伴孩子,有时候一通电话一个视频,对于孩子来说意义都是非凡的。
第3点,父母应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家长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对孩子要做到多倾听,以此来接纳信任孩子。这样既有利于和孩子建立起亲密平等的亲子关系,还可以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父爱与母爱需要均衡,严格与宠爱需要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