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普及以前,人们的育儿知识往往是代代传承,老一辈的经验占据权威和主流地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育儿信息,新旧思想的碰撞,中西文化的差异,各种各样的理论层出不穷,甚至不同的育儿专家给出的也许是完全相悖的建议,更何况还有很多伪科学育儿在刻意营造概念兜售焦虑。了解的越多我们反而越迷茫,还有些家长在没有完全了解理论内涵的情况下去片面的曲解各种概念,比如将无条件的爱”理解为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将温柔而坚定”变成温和的僵持,将延迟满足”变成刻意不及时满足。这些都会让我们离科学育儿越来越远。
作为一个同样焦虑的老母亲,我也看了很多育儿书,包括《游戏力》、《爱与自由》、《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正面管教》、《PET》、《父母的语言》、《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比较流行的育儿书籍,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方法,也陷入过误区和迷茫。《养育的选择》是我读过的比较科学和理性的育儿书籍,非常有说服力,拯救了我的育儿焦虑症。这本书对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吗?”早教有必要吗?”敏感期是否无处不在?”电视节目是早教还是伤害?”延迟满足能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吗?”学习会破坏想象力和创造力吗?”等家长常见的并十分焦虑的13个育儿问题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剖析,本书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列举了大量有说服力的科学实验和数据,并在每个章节给出了可实践的建议,让理性育儿重回主流。

作者陈忻是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也是心理学博士,她专注于婴幼儿社会性和社会认知的发展,她自己也养育了两个儿子,在发现国内家长在育儿方面有太多误区和焦虑后,她结合自身的实践,发表了大量的育儿科普文章,她说这本书是和网友们灌水灌出来的,希望能够帮助父母了解儿童发展规律,减少一些焦虑和困惑,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为何我对此书如此钟情呢,此书除了从十三个方面介绍了相关的科学育儿知识,它蕴含的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理念以及中庸的思辨思维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一、《养育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本书让我信服的一个理由就是它从神经学、心理学等学科揭示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展示了不同阶段孩子大脑认知等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并列举了大量研究数据去佐证自己的观点。
在第二章早教有必要吗”作者从脑科学研究着手,说明了3-4岁婴幼儿大脑突触数量是一生的顶峰,幼儿大脑具有很强的塑造性。美国针对低收入家庭0-5岁幼儿提供启智计划,经过20年长期追踪,得到这个项目帮助的儿童比没有得到这个项目帮助的儿童,高中毕业率高,收入多,结婚率高,入狱可能小。说明早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作者也同样说明,早教不等于早教机构,更不是越早越多越好,不恰当的方式和强度反而会对宝宝造成认知伤害。父母做好陪伴,鼓励宝宝通过感知和运动探索世界,注重孩子均衡发展比过早发展孩子某项技能更加重要。
在第四章电视节目是早教还是伤害”中,作者引用研究脑科学的心理学家的理论,0-2岁婴幼儿主要是在感知行动中进行具体而直接的思维,0-2岁的小宝宝看电视是画面快闪,不能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而华盛顿大学克里斯塔斯基博士的一项研究发现3岁以前没多看一个小时电视,7岁时就多10%可能会产生注意力障碍。对电子游戏,作者列举了康涅狄格大学萨拉曼教授的理论,电子游戏让人脑释放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让人快乐,从而让人沉溺其中,幼年经常被电子游戏刺激而释放过多的多巴胺,大脑被这种频繁的奖励所刺激,在课堂这种相对平淡的环境里,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其实这也损害了儿童做事的内在动机。而他们的前额叶发育还不完善,自控力不如成人强,相信了解了儿童大脑工作的方法,要不要适当限制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家长已经心里有数。

本书的每一个章节几乎都体现了作者的科学和严谨的态度,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胜过任何说教。我们不要用成人的特点去猜儿童学习的过程,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了他小脑袋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才能做到不焦虑,才能更加从容地去选择我们的教育方式。
二、《养育的选择》蕴含中庸的思辨思维陈忻虽然作为美国的心理学博士,也在美国养育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但是她的理念却处处彰显着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中国道家讲,世界分天地,万物有生死,我们就是夹在这天地生死之间的求生存的生命个体,中国古语也讲月盈则亏”,所以中国人历来奉行中庸之道,讲求思辨之学。任何走极端的思想必然走向某一极的毁灭,育儿也是一样的。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写关于孩子看电视的建议,作者是完全主张家长不要干涉孩子看电视,认为孩子自己知道把握时间以及如何选择节目,让他看个够,看累了自己就不看了。反而家长越严格管束,他的欲望被压抑,孩子以后会反弹的更加厉害。你看,作者连举个反面例子都这么极端,而且书中也没有提及孩子年龄分段的问题,家长读完以后会陷入管和不管的两难境地,反而更加焦虑了。陈忻博士虽然指出了孩子看电视和电子产品的危害,但是还是说明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让婴儿完全和电视或电子产品隔绝也是不太可能的。她建议2岁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15分以内,2-3岁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3岁以上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好一个时间段。同时,父母必须保证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选择合适的节目,和孩子一起看,把节目和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印象和理解。这样的建议十分合理清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家长可以以此为参考,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
要求孩子听话会抹杀孩子的独立性吗?”在这个问题上,有些父母受媒体宣扬自由”快乐”的影响,认为孩子听话就是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其实这也是矫枉过正了。作者指出,倾听是孩子的一种能力,对孩子的学习和人际交往很重要,特别是在课堂上,有助于孩子迅速接受信息。别人讲什么孩子也听不进去那他上学肯定会出现一定的学习障碍。所以要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孩子听话和独立也是不矛盾的,孩子独立不是说自己能背个包买个菜就是独立,婴幼儿有很多方面依赖父母,父母也有保护他们的职责,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主要是要尊重他们的思想和判断,父母能听得进去孩子说的话,孩子才能听得进去父母说的话。这一章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的思辨思维。
暴力制止和放任不管是为人父母最简单的方式,但是如何让孩子明白道理并能理解我们的建议才是父母需要学习的育儿艺术。育儿不仅要有正确的方法指导,还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去运用,这不仅要求家长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还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育儿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三、《养育的选择》要求父母以爱为基石,塑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每个家庭的情况各有不同。所以也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方法。育儿是一个家庭的生态系统,是父母言行和情感的点滴渗透,一切都要以爱和尊重为基础。你爱孩子孩子才会爱你,你尊重孩子孩子才尊重你,你们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才会信任你,听得进去你的建议。所以作者反复强调亲子关系的重要性,这是一切教养的基础。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良好的亲子关系。作者引用了著名的哈洛幼猴实验来解释安全依恋”的秘密,孩子出生除了喂养,拥抱和爱抚也是建立依恋的基础,不要担心会宠坏”一个小婴儿,主动陪伴宝宝,从积极的情绪去影响宝宝,才能逐步发展出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多陪伴游戏交流等方式去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和你都能轻松的享受对彼此的爱。
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让孩子执行规则、对孩子进行情绪引导的基础。你会发现你们的关系融洽,让孩子听懂你的指令和规则也会是相对容易的事情。否则家长很容易把规则变成命令”和禁止”,你的失控和强硬反而会伤害你们的亲子关系,从而走进孩子崩溃大人失控的恶性循环。但是父母也不能为了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无限制的溺爱和满足孩子,让孩子懂得安全的边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更有助于他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和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们今天的爱是为了以后的放手,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所以珍惜现在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吧,即便他以后要独自生活,也会带着我们稳稳地爱活得乐观而自信。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育儿也是如此,也许我们凭借爱的本能也能给到孩子正确的反馈,可是我们看的越多越容易迷茫,相信历史上曾经笃信华生理论的人在面对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而克制自己的本能不去抱他时,内心也是在经历着挣扎和煎熬的。而当我们真正遇到一本好书认识到了正确的育儿理念后,看似我们又回到了原点,但是我们的心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与自己之前又将大不相同。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我们内心才会变得踏实安定,不焦虑不迷茫,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成长。《养育的选择》值得所有身处迷茫的父母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