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渭河水流量
2011年9月9日 渭河华阴段水流量约为2000立方米每秒,均因前日流域内广范围暴雨造成,不过水流量正在下降。
渭河的历史
渭河
水名,一称渭水,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省中部,源出甘肃省渭源县西北鸟鼠山,东南流至清水县,入陕西省境,横贯渭河平原,东流至潼关入黄河,长787公里,流域面积13.43万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山海经.海内东经》:“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张籍《登咸阳北寺楼》诗:“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
陕西渭河现状
渭河流域概况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流经陇东高原、天水盆地、关中平原(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重要城市和杨凌区),至潼关港口入黄河,共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26 个县(市、区),干流全长818km,流域面积13.48 万km2,其中陕西境内河长502.2km,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南依秦岭,北至黄龙山,流域面积6.76 万km2。渭河流域地处陕西中部,包括宝鸡、咸阳、西安、杨凌、铜川、渭南等6个市(区),工业集中,人口密集,农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科技、教育实力雄厚,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及信息中心。2007 年区内总人口2340万人,集中了陕西省62.7%的人口,85%的工业,81%的国民生产总值,是陕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1.污水排放现状
渭河横贯关中地区,已经成为关中地区的排污河,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使渭河深受其害。从2007 年监测资料来看,渭河水不仅作为饮用水源己经不可能,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也受到严重的威胁,而且干流水体鱼类等水生生物已经基本绝迹。渭河不仅基本丧失了它原有的功能,还影响到黄河的水质。关中地区入渭排污口及排污状况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排污口及排污状况统计表
2.面源污染
区域面源污染主要与降雨径流过程、土地利用、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渭河水系水质污染主要来自点源污染,即城镇工业及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所致。由于没有对河流面源污染状况做详细调查监测,在此仅对能够产生面源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作出分析。
(1)与该区的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经多年治理后,年产沙量5529 万t,占全省7.4%,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998t/km2。
(2)与土壤背景值有关,渭河流域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1%、0.08%、49PPM、7.4PPM、155PPM,含量都稍高于全省的平均值,西安市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最高,依次是宝鸡、铜川、咸阳、渭南等市。
(3)与农药化肥的使用状况有关,据统计,渭河流域农药年总使用量为4728t,亩均使用量0.279kg,高于全省亩均使用量的81.2%;化肥年总使用量341.5 万t,亩均使用量128kg,高于全省亩均使用量70.2%。农药亩均使用量西安市为最高0.348kg,依次是渭南、咸阳、宝鸡、铜川。
(4)与大气污染和酸雨有关,据监测,1995 年渭河流域7 个市县SO2 年均值为0.085mg/m3,日均值范围为0.003~1.130,超标率14.1%。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只有铜川市,出现在冬季;1995 年关中地区降水pH 值范围为4.35~9.35,全年采集酸雨总量占采水总量的2.75%,酸雨样品占总雨量的2.0%。关中仅在西安和渭南两市出现酸雨。
(5)与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有关。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陡坡地的开垦,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人类活动的加剧等,都会使面源污染负荷量增大。目前渭河流域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林地和草地的总面积呈锐减的趋势,由于耕地的减少,坡地开垦增加,关中地区大于25°陡坡耕地有124.94hm2,占到耕地面积5.8%,其中宝鸡地区陡坡耕地占到17.1%,陡坡地开垦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渭河水系水质的恶化,导致渭河流域土壤性能下降等。
渭河流域水质现状
1.河流水质现状
(1)断面选择
选择了渭河干流陕西段的6 个监测断面(拓石、林家村、咸阳、耿镇、华县、潼关吊桥)、支流8 个监测断面(黑河黑峪口、沣河入渭口、灞河马渡王、泾河张家山、景村、北洛河吴起、交口、状头)作为评价断面,控制河长493km。
(2)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
依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 表1 中的24 个指标。
(3)评价结果
北洛河水系:评价河长541.4km。全年平均Ⅳ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58.8%,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1.2%。主要超标项目氨氮、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等。
泾河水系:评价河长为222.5km,全年平均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72.6%,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27.4%。主要超标项目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等。
渭河水系:干、支流评价河长总计524.7km。全年平均Ⅰ~Ⅲ类的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35.0%;Ⅳ~Ⅴ类的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29.4%;劣Ⅴ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35.6%;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
2.功能区达标评价
渭河流域:2007 年参加评价的水功能区22 段,评价河长1288.6 km。
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31.8%;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4.3%。见表2。
表2 渭河流域按功能区评价统计表
在评价的22 段水功能区中一级区6 段,河长527.6km。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16.7%;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3.6%。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
在评价的22 段水功能区中二级区16 段,河长761.0km。按个数评价达标率全年平均25.0%;累计河长达标率全年平均14.7%;超标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
污染原因分析
1.河道生态水量不足
渭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年内6-10 月集中了全年60%的降水和70%的径流。渭河流域关中地区自产径流约70 亿m3/a,扣除汛期水量,仅余20亿~30 亿m3/a 水量,从渭河年取地表水约20 亿~25 亿m3,其中,渭河宝鸡峡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 年平均年取水量4.83 亿m3,占河道水量的49.07%(见表3)。因此平时河道生态水量甚少,河流稀释净化能力较低。
表3 渭河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 年引水量
注:年引水量=年径流量-断面下游实测年径流量.
从表3 看出:1995 年以后,尽管年径流量逐年减少,但年引水量并没有减少,且有增加的趋势,造成河道的生态水量大幅下降,致使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得不到稀释和降解,从而说明河道生态水量的不足是1995 年以后污染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2.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
据资料分析,渭河流域宝鸡市土壤养分失衡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有机肥施用量偏低,而超高量使用氮磷肥料,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板结、耕层变浅、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现象日趋严重;且由于大量使用廉价低质的氮肥和农药,以及氮、磷、钾肥施用不成比例,因而使氮肥溶解而被冲入水体造成污染。
3. 用水量加大造成污染型缺水
由于用水量加大而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造成水质型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用水量的增大,排入江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据《陕西省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报告》资料,渭河废污水年排放量达7.71 亿t,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渭河水资源严重不足,污径比不断增大,自净能力下降,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渭河,大于渭河本身的环境容量,使得渭河几乎失去了自然稀释净化的功能。
4.水土流失问题
渭河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达4.58 亿t,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面污染加剧。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还严重地威胁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保护对策
1.保证河道生态需水量
从分析可知,渭河宝鸡林家村断面以上引水量与下游断面河流径流量之比不断上升,致使渭河径流量锐减,环境容量丧失,污染加剧。因此通过农业节水灌溉减少引水量,提高河流径流量,在近期内使河流径流量提高,以改善渭河水质,减轻治污压力。同时,关中平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南北山地森林、丘陵的补给。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水源涵养林以增加渭河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从而保证河道生态需水量。
2.加强面源污染控制
(1) 推广、采用各种类型的“持续农业”耕作法,减少土壤侵蚀,使排入渭河的泥沙沉积物减少,从而减少化肥中N、P 流入水体的量,防止渭河水体富营养化。
(2) 完善农田灌溉方式,采用喷灌、滴灌、渗灌等新技术以及肥料与水混合的灌溉技术,节约灌溉用水,节省肥料,防止水体污染。
(3) 改善施肥方式,减少肥料流失。
(4) 加强土壤和化肥的化验和检测,科学定量施肥。
(5) 调整化肥品种结构,加强开发生态肥料与农药,开发和推广土壤及作物的固氮、固磷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减少常规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6) 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增加地表覆盖,实施湿地恢复工程,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及肥料流入水体。
3. 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及其污染控制
渭河流域造纸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是造成COD 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
(1)通过工业布局、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淘汰排污量大的重点污染企业和产品。
(2)对重大工业污染户严格实行限期治理。对机械、电力和造纸工业等,其污水必须治理达标后方可允许排放。
4.实施生物生态治理
渭河沿岸的中小城镇和农村排放的城镇生活污水,也是渭河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根据中小城镇和农村的基本现状,首先考虑采用荒地、废地、劣地以及坑、塘、洼,建一废水土地处理系统和废水稳定塘系统等多种形式的处理系统,以低成本、有效的控制水质。这种经济、简易、节能的处理技术,如果与当地的生态农业相结合,形成污水回收与再用的生态农业就可以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达到生态治理的目的。
5.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保护水环境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的方针。对于将来可能产生新污染的新工业,首先要严格控制兴建,污染不重的要从预防为主,是工业污染物要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其次对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再次就是进行污水处理,根据河段和行政区域情况把污水处理到一定程度后排放。
6.总量控制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既污水处理设施、生物措施和水利措施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合理利用各种水环境的稀释自净能力,将过去的排放浓度控制改为总量控制。结合各水功能区、各行政区,及时对流域内的各种水体进行监测,逐渐做到从根本上解决污染。
描写渭河的诗句
1、羯鼓楼高俯渭河
唐 张继《华清宫》
2、渭河秋水流
唐 储光羲《仲夏饯魏四河北觐叔》
3、前旌指渭河
唐 刘禹锡 《将之官留辞裴令公留守》
4、孤城带渭河
元 王冕 《渭河道中 其一》
5、只为柔条傍渭河
明 米云卿 《秋柳诗八首》
6、渭河霜满水如苔
明 汪广洋 《宝鸡县》
赞美“渭河”的诗句有哪些?
落日临御沟,送君还北州。树凉征马去,路暝归人愁。
吴岳夏云尽,渭河秋水流。东篱摘芳菊,想见竹林游。
祖帐临伊水,前旌指渭河。风烟里数少,云雨别情多。
重叠受恩久,邅回如命何。东山与东阁,终异再经过。
青舸锦帆开,浮天接上台。晚莺和玉笛,春浪动金罍。
舟楫方朝海,鲸鲵自曝腮。应怜似萍者,空逐榜人回。
平地连沧海,孤城带渭河。
行人俱汉语,舟子半吴歌。
野草惊秋短,鲂鱼出水多。
只怜乡国远,处处有胡笳
天宝承平奈乐何,华清宫殿郁嵯峨。朝元阁峻临秦岭,
羯鼓楼高俯渭河。玉树长飘云外曲,霓裳闲舞月中歌。
只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
古人看到渭河清,泾河浊的原因
百度百科: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有人还就此撰文,认为是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古人错了吗?实际上,从流经的地域来看,渭水自甘肃乌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经的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同样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错了,这是后人人为对环境发生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
泾河和渭河是哪一条大河的支流?
泾河和渭河都是黄河的支流。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区相汇。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泾渭分明在哪
泾渭分明位于在西安市高陵区。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和渭河在西安市高陵区交汇时,会呈现出一清一浊,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
后人就用泾河之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出自:先秦佚名《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译文:渭水入泾泾水浑,泾水虽浑河底清。
扩展资料
泾渭分明出现的原因
1、水色不同
泾渭分明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水色不同,因为两条河流的含沙量不同造成的,渭河上游河道泥沙沉积多,河水常年浑浊,而泾河上游虽流经黄土高原,但河道深切入岩层,大多数时候泥沙少,河水清澈。
2、其他因素
在颜色差异的基础上,两股水流的“混掺带”、分界线要足够长,河水的密度、温度、酸碱度等因素会影响混合的快慢,而水量、流速、交汇河道的角度,也会影响分界线的长短。
通常情况下,交汇角度如果呈比较小的锐角,交汇后两道水流更易于保持各自之前的方向,几乎是“平行”流动——它们齐头并进,不会很快交融,于是出现较长的分界线。如果两河以接近直角的方向交汇,水流方向相互交叉很快就能融合到一起,分界线也很快就模糊不清了。
此外,两河如果水量差异很大,那么水多的很快会稀释掉水少的,分界线短且不太明显。总体来说,两条河越是势均力敌、交叉的角度越小,越有可能形成泾渭分明的风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泾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