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为什么孩子能专注于游戏,却无法集中精神学习?

如何判断孩子注意力是否集中?

我们先来学习一下,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监管的注意。

有意注意:预设了目标,需要主观意志力去监督。

1.孩子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

2岁以下:以无意注意为主

2岁:约7分钟

3岁:9分钟

4岁:12分钟

5~6岁:15分钟

6岁以上:逐步由15分钟过渡到30分钟或更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注意力的品质也会提升,这就是孩子对新异事物如此敏感的原因。

2.孩子注意力能否集中,还取决于兴趣

第一点的数值只是参考数值,不能一味套用。若孩子对某个事物没有兴趣,他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会明显低于这个数值,甚至根本就不去注意。

更何况,学前儿童一心多用的本领高强,往往可以同时关注几件事情,很容易让家长误以为他们是注意力涣散、甚至多动”了。

家长不当做法,促使孩子注意力涣散

绝大多数孩子都没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即便那些被认定为专注力很差的孩子,在某些情形,如玩电子游戏时,也可以一玩几个小时。为什么孩子玩游戏如此专注,做别的事情就会三分钟热度,注意力涣散呢?问题出在父母身上。很多时候,父母不是在帮助孩子变得更专注,反而是在不自觉地促使他注意力更涣散:

1.当孩子玩得很专注的时候,家长干涉或打扰。

家长总要询问孩子:你在干吗呢?”或者干涉他:这个不能这么玩,你看,要这样!”

有朋友或邻居来了,要求孩子打招呼,若孩子不予理睬,就扣帽子:没礼貌!阿姨跟你说话呢,快回答阿姨!”还要一再地逗孩子玩。

2.为了省事,给孩子塞个手机或者iPad,让他自己玩。

电子产品玩多了,会降低孩子对其他活动或者事物的兴趣,他自然就会玩电子游戏很专注,做其他事情如坐针毡。

3.强求孩子专注地做我们认为对他成长有益的事。

如,要求孩子从头至尾完完整整读一本书,读书时不许跑来跑去,不许插嘴等。

孩子活在当下,管不住自己,亲子之间就会形成对立关系,促使孩子建立起一个习惯性的反应模式——但凡我们要他做什么,他就时刻准备逃跑。

4.对孩子期望值太高,给孩子负面的心理暗示。

不顾孩子发展水平,以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孩子专注的程度,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导致孩子越来越不专注。

5.陪伴孩子时心不在焉,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

孩子觉得父母在敷衍他,致使内心不安宁,没有心情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物上。

关于注意力问题,跟大家的理解可能有偏差。除了先天性的注意力缺陷障碍,大多注意力是人为被破坏的。

我们经常误以为注意力问题,是意愿问题。好像孩子明白事理了,学习态度端正了,就不会走神了。

其实注意力是能力问题,很多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是因为能力受到了损伤。

这不好理解。因为我们明明看到他打游戏能坚持五六个小时,尿都能给憋回去;和朋友聊天,能聊到晚上一两点;拼乐高能玩一整天不疲倦,他怎么看都是能够集中注意力的。

难道他是选择性注意力不集中,仅仅在学习的时候发作?你猜对了。就这么气人!!

这是什么道理?

原因如下:

① 1岁半左右的孩子,处于细节观察的敏感期,这是有意注意力(指要暗示自己集中注意力的生理现象)的发展时期,但是这个时期,孩子们喜欢一些脏乱的东西,会经常遭到喝止。或者他自己一旦玩点什么,家长们总喜欢跟着后面不停地说话,抱一抱,亲一亲。一刻不得安宁。

② 当孩子学习之初,需要通过做题练习思考,发展注意力品质的时候。很多妈妈就陪在身边监督作业。孩子一停顿,妈妈们就开启雷锋模式,怎么了,出什么问题了,哪道题不会吗?要不要妈妈来帮你?要么就开启侍女模式,要喝牛奶吗?要吃水果吗?累不累,要不要歇一下?要么就是狮吼模式,天天拖拖拉拉,磨磨蹭蹭,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笨死算了。

注意力和深度思维,都需要思考的时间去发展。这种长期处于干扰环境的孩子,这两方面的能力都将受到损伤。

③ 现在的孩子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比起书本,有很多更能收割注意力的游戏、电视、动漫、小说横空出世,在争夺孩子注意力方面,商业套路实在太多了,防不胜防。而这些东西的内容之精巧、感官刺激之丰富,完全不需要孩子有主动注意力,就可以沉浸其中。

④ 孩子的注意力的长度是随着时间增加的,孩子在幼儿园时期,有意注意的时间大约只有5-15分钟,7-10岁的孩子能持续20分钟左右,10-12岁大约是30分钟。而我们学校课程的设置,对孩子的注意力的要求,远远高于孩子注意发展的阶段。

也可以理解为,学校为孩子们提供的玩耍的时间太少,而对他们思维训练的时间过早,也过长。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枯燥,无聊,损伤注意力。

注意力的关键就在于,他需要主动性,学习尤其需要主动注意力。孩子们需要主动的观察思考,才能把书读好。

但是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式和外在环境,都在削弱这种主动性。

好多孩子被养得既不愿意动身子,也不愿意动脑子。他们只喜欢动手指。

现在家庭孩子都少,当所有的鸡蛋都在一个篮子的时候,家长们诚惶诚恐,总想着怎么让这个蛋效用最大化。结果在大部分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外力总比内力大,总比内力多。

所以最常见的教育模式就是精疲力尽的家长和想方设法偷懒的孩子。这种猫鼠游戏,很多家庭天天都在演。家长们关于如何把孩子的事情变成自己的事情这一点上,颇有建树。

虽然我列举了很多破坏注意力的方式,我觉得最破坏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就是让孩子感觉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为别人做的。

为什么学习的时候注意力涣散。打游戏、看电视、聊天的时候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事情,这个时间是属于他自己的。学习时间是他被迫履行学生责任的时间,是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注意力的养成,也很简单,把孩子的事情交给他自己。

让他爬,让他摸,让他玩耍,让他脏兮兮,让他摔跤,让他自己吃饭,让他乱七八糟给自己穿衣服,让他自己写作业,让他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间……允许他以孩子的节奏和方式去成长。

把他的事情交给他自己的同时,就交给了他一份自由和一份责任。自由是成长所需要的空间,责任是成长的战利品。

注意力品质,还与另外一个因素息息相关,那就是热爱。一个孩子会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投入时间和精力。就像我家宝宝,最近迷恋上驾驭我的高跟鞋,每天都穿我的鞋子,练走路,一不小心摔一跤,爬起来继续。可见,孩子们天生具有聚焦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能力。

所以要想办法把学习变成他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想办法,动脑子。武侠小说里面,所有的大侠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内力深厚。一个人内力被废了,招式就变成了花架子。

这一点跟学习的内驱力相同,丧失了内驱力,学习就变成做样子了,学不精学不深。所以一旦孩子被逼得,内力完全瘫痪,他学习时就像丢了魂。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做的专注力研究发现,婴儿的专注时长与陪伴他的成人的专注时长密切相关。实验发现,在与孩子互动时,成人专注度高的,孩子能专注的时间是其他组的4倍。

所以他们认为注意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保护出来的。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要从改善陪伴他的成人的行为开始。大人如果陪伴时心不在焉、敷衍、看手机、没耐心,那么孩子的注意力品质就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