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次接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就会听到他的小嘴嘟嘟囔囔的不停抱怨。
西西今天做操又推了我,差点把我推到地上。”
乐乐用我的橡皮一点都不珍惜,故意使劲擦,都擦坏了。”
刚开始我还不以为然,觉得小朋友们之间相处有小矛盾是正常的,但是随着次数的增多我开始觉得不太对劲。
感觉他身边的同学们都很坏,都在在故意伤害他。但是我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多举动其实都是无心的,我的孩子就像得了被迫害妄想症一样,总是认为大家在欺负他,伤害他。
和老师沟通过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的这个异常举动叫做敌对归因偏差”,都是因为家里的管教失误造成的。
我儿子自从3岁以后变得特别淘气,对家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尤其特别喜欢玩家里的饮水机。经常趁着大人们不注意用手按着开关把桶里的水都流到地板上,他自己看着津津有味。
这个时期正好是奶奶在带他,奶奶刚好处于更年期,脾气和身体都不太好,每次看到儿子这个淘气的举动都会大动肝火,不仅会对他大打出手,还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和我们告状,说孩子总是故意给家里搞破坏,浪费钱浪费资源,自己都没见过这么败家的孩子。
出于对长辈的尊重我们面子上是赞同奶奶的意见,心理明白孩子淘气贪玩,但是并没有坏心眼。没想到一旁的孩子敏感的发现我们一致认为他是坏孩子,将他的好奇心曲解为故意搞破坏。而我们由于工作忙,事后也没有和孩子沟通,倾听他内心真实的声音。
这样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几次,我们都没有放在心上,觉得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会再淘气搞破坏了,没想到进入幼儿园大班后,会出现敌对归因偏差”这种心理问题。
2、什么是敌对归因偏差”心理学专家乌莎戈斯瓦米是这样定义的:当儿童出现了严重饭社会行为(滋事打架、纵火、忤逆老师和无视社会规范),通常因为在他们儿时,照料者就认为他们的行为是故意敌对的。这种敌对归因偏差”会使照料者从儿童明显令人恼怒的行为(例如弄坏一个玩具)中解读出敌对意图。
也就是说,当孩子在幼年因为好奇、淘气范了一些错误,照顾他们的成年人将这种错误认为是孩子故意搞破坏。就像孩子的奶奶认为孩子是故意和她作对,故意将水浪费掉,故意把家里折腾的乱七八糟。没有真正明白孩子内心的想法,他可能只是单纯的好奇饮水机的结构,只是觉得将水撒到地上很有趣。
3、敌对归因偏差”会对孩子有什么危害?有研究显示,如果儿童的行为总是被照料者认为是恶意的,他们也会将他人的中性行为看成是故意敌对的。
就如同我的儿子,因为在家里淘气的举动经常被误认为是恶意的,于是在和其他小朋友相处中总是认为大家在伤害他,欺负他。
如果发现孩子有敌对偏差一定要及时纠正,不然就会发展出严重反社会行为的风险。
1)有敌对归因偏差的孩子长大后更难管教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们会发现有敌对归因偏差的孩子非常难管教。比如不让他看电视让他赶紧去写作业这件事,对于正常的孩子虽然会不高兴,会反抗,但是心理会知道父母是为他们好,可以很好的理解父母的这一举动。
但是有敌对归因偏差的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故意找茬,故意不想让他开心,会将父母的好意理解为敌意。
2)有敌对归因偏差的孩子不合群
在孩子进入小学初中后,同学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越来越社会化。一个有敌对归因偏差的孩子会经常误会同学们的行为举止,会将很多中性的行为误认为是对他的伤害。
去年中科院一个学生在饭局上被他的高中同学刺伤身亡,这位行凶学生的杀人动机就是因为在之前的聚会中认为自己被伤害到了。中科院的学生劝他努力奋斗,而行凶的学生则认为他是在嘲笑他、讽刺他。
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是一个认为身边的同学都在故意针对自己,故意伤害自己的人是不会相信别人,也不会有真正的朋友的。
3)有敌对归因偏差的孩子不容易有幸福感
幸福感是什么,心理专家定义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
出现这样心理问题的孩子,长大后会极度缺乏安全感,不会信任父母,也不会信任身边的同学、同事。对自己也缺乏认同感。
4、怎样做可以避免孩子产生敌对偏差的心理问题
1)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举动
郑渊洁在《家庭教育课》上曾说过他儿子童年的故事,一天他给儿子灌好奶瓶,儿子喝了几口后就不喝了,将牛奶直接倒在了地上的玩具小车上。
郑渊洁看到后先是很生气,觉得儿子怎么这么淘气浪费了粮食还弄脏了地板。但是他很快明白了儿子的举动,他想起来前几天刚带儿子去加油站给汽车加油,他意识到可能儿子也在给他的小车加油。
于是郑渊洁并没批评儿子,而是和颜悦色的对他说:小汽车已经加满油了,你也需要加油了,剩下的奶你都喝了吧。”
如果父母可以留心孩子的日常举动,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他们的行为,那么在教育孩子时就不会出现误会孩子,让孩子产生敌对归因偏差的问题。
2)可以适当读一些心理学的书籍
人们都说当父母是不需要持证上岗的,但是想要做一名合格的父母并不是天生就能当好,还是需要学习一些抚养孩子的知识。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写道:孩子们拥有独特的发展方式,并会遵照特定的规律发展,成人不恰当的打扰只会阻碍这种力量的发挥。
平时多看一些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可以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每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这些科普类的书籍简单易懂,可以让父母们最快速的掌握育儿知识。
如果不喜欢看书,可以关注一些育儿专家的社交账号,里面有很多实用的育儿方法。
孩子们生下来都是纯真无邪的,没有坏孩子,只有不懂孩子的父母。
3)多和孩子沟通交流
日本心理学家福泽谕吉认为:儿童的内心并非一潭平静的湖水,也有很多涟漪,却被成人忽略掉了。
在孩子犯错误时不要着急批评孩子,一定要耐心的和孩子沟通,问清楚孩子为什么这样做,是因为好奇,还是操作失误。
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尽量的共情,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如果孩子主动承认自己做错了,父母应当对他敢于承认错误的行为表示鼓励,批评孩子时也不要过分的严厉,不要说出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
父母需要多花费时间精力陪伴孩子成长,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孩子的异常,才能把对孩子的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