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我们经常认为,孩子遇到事情,我们根本就不用惊慌,因为孩子容易往事,一点新奇的事情又会重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当孩子流露出负面的情绪时,父母就只是安慰一下孩子,然后就没有再做其他的疏导工作。
结果,下次孩子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还是会表现出被情绪影响的一面。
比如说,孩子考试考差了,回到家之后就嚎啕大哭。这时,如果父母说:"没关系的,爸爸妈妈相信你只是粗心而已,再加把劲,下次你一定会考好的。"
再比如说,孩子在和同伴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孩子感觉到了身体上的疼痛,还感觉到了耻辱。这时,父母多为两种反应。一是把孩子扶起来,安慰孩子。第二种态度是呵斥孩子,怪孩子太不小心了,笨手笨脚的。
于是,孩子便陷入了"情绪低谷"中。
当孩子陷入于"情绪低谷"中时,孩子会感觉自己被一片灰暗笼罩着。孩子觉得自己便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怜、最不幸的人,父母的话语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没有人理解他的痛苦和悲伤。
就这样,孩子的情绪更加低沉了。
事实上,当孩子陷入情绪低谷时,父母更应该做的是改变孩子的心态,而不是一味地安抚孩子。这是"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的。
解读"情绪ABC理论"当孩子遇到一些让自己陷入情绪低谷的事情时,是那些事情引起了孩子的情绪反应吗?答案当然不是。
真正让孩子陷入低谷的是孩子面对那些事情的态度,孩子会根据自身的认知和经验,然后为自己选择一种与当下境况相匹配的情绪。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选择的情绪几乎都是带有负面意义的。这就是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
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这么说可能有些隐晦,举个例子:
今天孩子在吃早餐的时候,不小心把牛奶给打翻了。这时,孩子和父母可能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父母的反应有两种,一是大声呵斥孩子:"你怎么笨手笨脚的,吃个早餐都能搞出这么大的动静。"父母想着自己待会儿要收拾打翻的牛奶,情绪一下子就掉落到了极点。
第二种反应是不在意,甚至是刻意忽略掉自身的反应,然后安慰孩子:"没事的,你先吃早餐,待会妈妈来收拾就好了,下次要注意一点啊,不要这么着急。"
面对父母的反应,孩子也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是一种心神不宁的状态,孩子担忧自己是否会受到父母的责怪。二是不放在心上,为自己的不小心道歉。"不好意思,我太不小心了,待会儿我会收拾好的,下次我也会小心一点的。"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面对同一件事情,采用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人们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情绪认知理论"告诉我们,若是孩子想从"情绪低谷"中走出,那么孩子就必须要及时转变"认知B"。"认知B"是决定孩子情绪以及行动的关键。
我们也可以从上面的例子中得知一些信息,当孩子或者是父母对待某一个事件本身有着不一样的要求时,孩子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情绪。这两种情绪可以分为理性的情绪和非理性情绪。
负面的"认知B"便是来源于非理性的情绪,也就是说,非理性的情绪会产生负面的认知。那么,这些非理性情绪可以分为哪几种呢?
绝对化要求:经常运用"必须""应该"这样的词语当孩子遇到事情时,孩子对自己接近刻薄。孩子选择给自己提出了一些脱离现实的的要求,并且时常运用一些带有绝对化意义的词语,比如"我必须要......""我应该要......""我现在马上就得......"
结果可想而知,孩子将自己暴露于过量的压力之中,很难专心地投入于当前的学习工作。若是孩子努力了许久也没能解决问题,最终孩子必定会真正地陷入低谷。
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这个是指,孩子只是遇到了一点点小小的事情,就把这件事情放大了,事情只是出现了一点点问题,孩子就认定自己"完蛋了""不行了""完全失败了"。这便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举个例子,还是孩子考试。孩子刚考完试交完卷之后,听到周围的同学在对答案,听到了和自己不同的答案。孩子的情绪马上就掉了下去,孩子认为自己这次考试一定是完蛋了。
只是因为自己某一道题目的答案不同,也不能完全确定自己的答案就是错误的,孩子就开始陷入"情绪低谷"。用一道不确定的题目代表了自己的全部题目,这表表现是不应该的。
糟糕至极的结果:"我是最惨最可怜最不幸的"这一种表现是放大自己结果的体现,总觉得自己被全世界遗忘和抛弃了,没有人比自己更惨了,于是整日都是表现出一副郁郁寡欢的模样。
事实上,任何事情都没有最坏的结果,它总会还有可以改变的余地。事件究竟会如何发展,都要看孩子在面对和处理这件事情的态度。孩子将自己置身于一种焦虑烦躁迷茫不安的境地,只会将事情严重化、复杂化。
孩子如何转化"认知B",顺利走出低谷呢?
这里有三个建议:
运用"费斯汀格法则":建立合理的认知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指出,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组成,
而另外的90%是由你对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也就是说,一件事情的最终结果如何,有10%是由不确定的因素决定,但是有90%是由孩子本身决定的。孩子考试考差了,最终结果如何,有10%是由考试考差这个事件引起的,但是还有90%是由孩子考差之后的看法以及行为决定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去转化自己对于某一件事情的看法。让孩子常用乐观自信的态度去看待事情,建立起更加正确、合理的认知。
阅读名人传记,驯化自身的思维模式有些时候,孩子容易陷入某一个"情绪低谷"中出不来。这时,不管父母给予孩子再多的安慰和鼓励,孩子给自己建立多大的认知,还是很难改变自身闷闷不乐的状态。
这时,父母可以建议孩子去读一些名人传记。名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名人,并且能够把自身的经历写出一本传记,正是因为他们对待事情的态度与普通人有着很大的区别。
而且,名人遇到的事情要比孩子遇到的事情更加复杂,经历也要更加痛苦。孩子阅读完他们的经历之后,会产生一种认同感。再一想到自己的经历根本就是小事一桩,孩子可能就会真正地放下心中的执念。
学会多元化思考,重新解读"挫折"也许对于父母来说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孩子却会把这些事情称之为"挫折"。而当人陷入于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就更不能准确地判断出某一件事情的本质。
父母可以尝试着让孩子把他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记录下来,让孩子重新审视自己的经历。首先,孩子要分条列出引发自身不良情绪的事件,以及对这一事件的认识。
然后再觉察、找出对事件认识上的那些非理性观念(错误的认知和评价)学会自我分析,从而建立合理的观念和认知,达到情绪上的改变。分析、接受最坏的结果。
做完以上的几点之后,孩子再向外界分享积极的态度,学会自我暗示。
当孩子陷入低谷时,最关键的还是要以一种良好的态度、多换一个角度去面对一切的不如意。因为没有什么是能够伤害到自己的,除非你允许,一切都不过是看孩子怎么想罢了。
我是奶瓶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够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