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缺铁性贫血是怎么引起的 贫血是怎么么引起的了?

缺铁性贫血是怎么回事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亦均降低。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原因: 一、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二、铁的吸收不良 三、失血: 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

缺铁性贫血是怎么引起的

缺铁性贫血是怎么一回事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是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至。形态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症状与贫血程度和起病的缓急相关。

病史及症状

⑴ 病史提问

  注意:①饮食习惯,是否有偏食或异食癖。

  ②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等)、钩虫病;女性是否有月经过多;是否做过胃肠手术等。男性及绝经妇女应考虑是否为胃肠道肿瘤的首发症状。

⑵ 临床症状

  1)贫

缺铁性贫血鸡肉粥有助治疗

血的表现: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短、眼花及耳鸣等。症状和贫血严重程度相关。

  2)组织缺铁的表现: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或淡漠、异食癖和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很重要的名词解释)。

  3)小儿可有神经精神系统异常。

(3)发病机制

  1)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当体内贮铁减少到不足以补偿功能状态铁时,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总铁结合力和未结合铁的转铁蛋白升高、组织缺铁、红细胞内缺铁。转铁蛋白受体表达于红系造血细胞膜表面,当红细胞内铁缺乏时,转铁蛋白受体脱落进入血液,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erum transferring receptor,sTfR)升高。

  2)红细胞内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血红素合成障碍,大量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成为血红素,以游离原卟啉(FER)的形成积累在红细胞内或与锌原子结合成为锌原卟啉(ZPP),血红蛋白生成减少,红细胞胞浆少、体积小,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严重时粒细胞、血小板的生成也受影响。

  3)组织缺铁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细胞中含铁酶和铁依赖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患者的精神、行为、体力、免疫功能及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缺铁可引起黏膜组织病变和外胚叶组织营养障碍。

编辑本段体检发现

  除贫血外貌外,有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薄平,不光滑,易碎裂,甚至呈匙状甲(见于长期严重病人)。

编辑本段辅助检查

  (1)

改善缺铁性贫血

血象: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或有轻度增多,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血小板计数高低不一。

  (2)骨髓象:呈现增生活跃中晚幼红细胞增多。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常为正常。核分裂细胞多见。骨髓涂片作铁染色后,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细胞外铁亦缺少。

  (3)生化检查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以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改变明显,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的增高表示血红素的合成有障碍,缺铁或铁利用障碍时,FEP都会增高。

编辑本段分期诊断

  临床上将缺铁性贫血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缺铁

  

改善缺铁性贫血

或称潜在性缺铁期。仅有体内贮存铁的消耗,血清铁蛋白<12μg/L或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10%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此时血红蛋白及血清铁等指标是正常的。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红细胞摄入铁较正常时为少,除血清铁蛋白<12μg/L外,转铁蛋白饱和度<15%,FEP>4.5μg/L,但血红蛋白是正常。

3)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明显减少,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12μg /L,转铁蛋白饱和度<15%,FEP>4.5μg/L骨髓铁染色,Hb<120g/L(女性<110g/L)

编辑本段鉴别诊断

  地中海贫血:有家族史,血片可见大量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A2增加,血清铁蛋白及骨髓可染铁增加。

  慢性炎症性贫血: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铁蛋白增高。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见环形铁粒幼细胞,血清铁与铁蛋白增多,总铁结合力不低。

1. 去除病因

  尽可能查明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如:治疗溃疡病出血、妇女月经过多等。

2. 口服铁剂

  硫酸亚铁,疗效好,经济。用法:0.3,3次/d,与饭同时服用,如胃肠道症状明显,可先给予每天0.1,然后逐渐增加剂量,胃肠道症状会明显减轻。力蜚能(多糖铁复合物胶囊)0.15g,qd,一次一粒,消化道副作用小,无胃肠道刺激。富马酸铁:0.2,口服,3次/d;福乃得:1片口服,1次/d;速力菲:0.1,口服,2次/d,等。

3. 注射铁剂

  下列病人可给予注射铁治疗:

  (1)口服铁不能耐受

  (2)失血过快,用口服铁不能补偿

  (3)溃疡性结肠炎或局限性结肠炎病人经口服铁治疗无效

  (4)不能从胃肠道吸收铁剂者,如胃肠道手术病人。用法:纠正贫血并恢复贮存铁的总剂量计算公式:铁量(mg)=[15-病人的血红蛋白(g/dl)]×体重(kg)×3。静脉给药前应作敏感试验。右旋糖酐铁:100mg,1次/d,深部肌肉注射(首剂50mg,观察有无过敏反应)。或右旋糖酐铁:500mg,1次/d,不稀释5分钟内静脉注入;或计算静脉注射单剂铁用量一次输入,应用生理盐水按1:20稀释后静滴,开始时每分钟20滴,观察5分钟无副作用后,滴速增至每分钟40~60滴。静脉给药反应较大,临床已很少采用。

  一般来说,凡容易在胃肠道中转变为离子状态的铁易于吸收,二价铁比三价铁易于吸收,而植酸盐和磷酸盐可降低铁的吸收,抗坏血酸和肉类可以增加铁的吸收。铁的良好来源为动物的肝脏、蛋黄、豆类、瘦肉及某些蔬菜。*(切忌有高血压者应少食用动物肝脏和蛋黄等)

  还有就是用铁锅做饭并不能补铁。缺铁性贫血的人应该少喝牛奶,牛奶会阻碍铁的吸收;多吃些含维生素c的东西。

  当血液中的红细胞数或血液中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为贫血。正常人血液中

  的红细胞数,男性为400万~500万/立方毫米,女性为350万~450万/

  立方毫米;正常人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浓度,男性为12~15克/100毫升,女性

  为10.5~13.5克/100毫升。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征。有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贫血,

  但归纳起来,贫血的原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造血的原料不足,二是人体的造血机

  能降低(即骨髓的造血机能降低),三是红细胞受过过多的破坏或损失。贫血可分为

  多种类型,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

  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亦均降低。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编辑本段病因

  缺铁性贫血可发生于下列几种情况:

一、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在生长快速的婴幼儿、儿童、月经过多、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铁的需要量增多,如果饮食中缺少则易致铁性贫血。

二、铁的吸收不良

  因铁的吸收障碍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者比较少见。

三、失血

  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癌、钩虫病、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痔出血、服用水杨酸

  盐后发生胃窦炎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妇女月经过多和溶血性贫血伴含铁血黄素尿或血红蛋白尿等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是一个较长时间内逐渐形成的。铁耗竭期,贮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减低,此时并无贫血,若缺铁进一步加重。贮存铁耗尽

  ,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出现缺铁性贫血。

  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有①原发病的临床表现;②贫血本身引起的症状;③由于含铁酶活力降低致使组织与器官内呼吸障碍而引起的症状。

  一、上皮组织损害引起的症状:细胞内含铁酶减少,是上皮变化的主要原因。

  (1)口角炎与舌炎:约10-70%患者有口角炎、舌面光滑与舌乳头萎缩,尤其老年人明显。

  (2)食道蹼。

  (3)萎缩性胃炎与胃酸缺乏。

  (4)皮肤与指甲变化:皮肤干燥、角化和萎缩、毛发易折与脱落;指甲不光整、扁平甲,反甲和灰甲。

  二、神经系统方面症状:

  约15-30%患者表现神经痛(以头痛为主),感觉异常,严重者可有颅内压增高和视乳头水肿。5-50%患者有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例如注

  意力不集中,易激动、精神迟滞和异食癖。原因是缺铁不仅影响脑组织的氧化代谢与神经传导,也能导致与行为有关的线粒体单胺酸氧化酶的

  活性降低。

  三、脾肿大:其原因与红细胞寿命缩短有关。

编辑本段检查一、血象

  早期或轻度缺铁可以没有贫血或仅极轻度贫血。晚期或严重缺铁有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红细

缺铁性贫血现状

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程度通过红

  细胞计数减少的程度。

二、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降低,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活跃。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多,体积比一般的中幼红细胞略小,边缘不整齐,胞浆少,染色

  偏兰,核固缩似晚幼红细胞,表明胞浆发育落后于核,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均正常。

  三、骨髓铁染色。

  四、血清铁蛋白。

  五、血清铁。

  六、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FEP增高表示血红素合成有障碍,用它反映缺铁的存在,是较为敏感的方法。但在非缺铁的情况如铅中毒及铁粒幼细胞贫血时,FEP亦会增高。应结合临床及其他生化检查考虑。

  七、红细胞铁蛋白测定:用放射免疫法或酶联免疫法可以测定红细胞碱性铁蛋白,可反映体内铁贮存的状况,如<6.5μg/红细胞,表示铁缺乏。此结果与血清铁蛋白相平行,受炎症、肿瘤及肝病的影响较小是其优点。但操作较复杂,尚不能作为常规使用。

编辑本段治疗

  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原则是:①病因治疗:尽可能除去引起缺铁和贫血的原因;②补充足够量的铁以供机体合成血红蛋白,补充体内铁的贮存量

  至正常水平。

一、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对纠正贫血的效果,速度及防止其复发均有重要意义。

二、铁剂治疗

  (一)口服铁剂:最常用的制剂为硫酸亚铁,富马酸铁(富血酸)。服药时忌茶,以免铁被鞣酸沉淀而不能被吸收。

  铁之缘片采用多种传统配方制造,对人体胃肠道没有刺激作用,建议服用。

  (二)注射铁剂:一般尽量用口服药治疗,仅在下列情况下才应用注射铁剂:①肠道对铁的吸收不良,例如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术后、慢性腹泻、脂肪痢等;②胃肠道疾病可由于口服铁剂后症状加重,例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结肠炎、胃切除后胃肠功能紊乱及妊娠时持

  续呕吐等;③口服铁剂虽经减量而仍有严重胃肠道反应。

  常用的铁注射剂有右旋糖酐铁及山梨醇枸橼酸铁。

  (三)辅助治疗:加强营养,增加含铁丰富的食品。

  贫血一般表现为面色萎黄、指甲苍白、气短、乏力、心悸、头发枯黄、头晕目眩、月经量少色淡等。贫血者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多吃富含高蛋白、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品及含铁丰富的饮食。有益的水果有苹果、大枣、荔枝、香蕉等。此外还应多食用黑木耳、香菇、黑豆、芝麻等食品,益于补养生血。

  (四)中药治疗:用含有明矾(硫酸亚铁)的中药制剂是最对症的,如益中生血片等。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影响血红素合成引起的贫血,系铁缺乏症的晚期表现。本症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发生于各年龄组,尤多见于育龄妇女及婴儿。钩虫病流行地区特别多见,程度也较重。其诊断标准为:①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80fl(Um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小于27皮克(pg)。②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如铁供给不足、吸收障碍、需要增多或慢性失血等。③血清(浆)铁小于10.7微摩尔/升(Umol/L)。④总铁结合力大于62.7微摩尔/升(U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小于15%有参考意义,小于10%有确切意义。⑤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0-十),铁粒幼红细胞小于15%。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大于500微克/升(Ug/L)。⑦血清铁蛋白小于16微克/升(Ug/L)。⑧铁剂治疗有效,用铁剂治疗6周后,血红蛋白上升10克/升(10g/L)以上。符合上述①和②一⑧中至少两条者,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神奇汤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解析

  缺铁性贫血大多是可以预防的,在易发生这类贫血的人群中应重视开展卫生宣教和采取预防措施,例如:①改进婴儿的哺乳方法,及时增加适当的辅助食品;②积极贯彻计划生育、防止生育过多过密;③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间可每日口服硫酸亚铁0.2或0.3g;④在钩虫病流行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⑤及时处理慢性出血灶。

  缺铁性贫血是指当体内贮存的铁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致的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尤其多见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婴幼儿。临床症状包括贫血的症状(如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及耳鸣、纳差等),缺铁的症状(如儿童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及异嗜癖等)及造成缺铁的基础疾病的症状。

  我们都知道铁汁能补血。其缘由因为人血中有铁锈 ,铁汁入腹,与腹中氧气化合,即成铁锈。以补血中铁汁之缺乏。四物汤中地黄性凉、多液色黑,又含有铁质,即能大滋真阴,有善引浮越之相火下行,亦清上焦躁热,则心君常得阴精之奉,生血之功以益哉。当归色红似血,其汁稠粘有似血,且有腥气。《本经》为煮汁饮之尤良,是为取与血相类之汁液,以补血分之不足也。川芎气香, 能升清;味辛,能降浊。故上至头目,下至血海,调畅血气,虽非生血之品,以生血辅佐品也。芍药味酸兼苦,酸能敛肝火,苦泻心热,实能调养木火之脏,使不至相助炽盛,且其汁浆稠粘,乃是滋阴之品,滋阴即能养血。当归、川芎温;地黄、芍药凉。温凉相调,性如和平。地黄、芍药养血分,当归、川芎理气分,气血双理,使人无病。

编辑本段孕妇晚期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缺铁性贫血是指当体内贮存的铁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致的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尤其多见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婴幼儿。临床症状包括贫血的症状(如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及耳鸣、纳差等),缺铁的症状(如儿童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及异嗜癖等)及造成缺铁的基础疾病的症状。

首先加强膳食营养

  对于贫血的准妈妈来说,首先要加强膳食营养,多吃动物肝、动物血、深绿色蔬菜等含铁丰富的食物。但

改善缺铁性贫血

是孕妇晚期贫血仅仅饮食治疗是不够的,因为膳食中含铁食物,尤其植物性食物中,铁的吸收率较低,所以光靠膳食补充,孕妇晚期贫血的状况不能得到彻底改善,这时需要药物铁来补充。

药物补充铁元素

  如果为单纯小细胞缺铁性贫血,补铁剂及维生素C即可治疗,铁剂最好用二价铁,二价铁比三价铁更容易吸收。由于口服铁剂对胃肠刺激比较大,所以最好在两餐之间或者饭后服用,如为大细胞贫血,那么除补铁外,还要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

  其次叶酸缺乏导致的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需要补充叶酸和维生素C,维生素C能促进叶酸的利用,提高疗效。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要补充维生素B12。

孕妇晚期贫血的危害

  孕妇晚期贫血严重的会因血红蛋白携带氧气不足而致胎儿缺氧,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产,甚至死胎。因此,孕妇贫血并不是小问题,千万不可忽视。

缺铁性贫血是怎么引起的

贫血是怎么么引起的了?

贫血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但由于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的测定技术比较复杂,所以临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低于患者同年龄组、同性别和同地区的正常标准。 国内的正常标准比国外的标准略低。沿海和平原地区,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如低于12.5g/dl,成年女子的血红蛋白低于11.0g/dl,可以认为有贫血。12岁以下儿童比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正常值约低15%左右,男孩和女孩无明显差别。海拔高的地区一般要高些。 贫血患者红细胞计数的降低与血红蛋白浓度的降低一般是成比例的,但是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的红细胞计数减少比血红蛋白的减少相对的较少,以致贫血较轻时红细胞计数可以不低于正常。相反,大红细胞型贫血时,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地偏高,而红细胞计数偏低。当失水、水滞留或急性大量失血后血液总量尚未恢复到正常时,血红蛋白的浓度不能准确反映贫血的真实程度,因此临床上要考虑这些因素对贫血的影响。此外,在急性大量血管内溶血时,血浆内含有较高浓度的游离血红蛋白,这时血红蛋白测定的结果高于贫血的实际程度。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计数更能反映贫血的程度。

缺铁性贫血是怎么引起的

什么原因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如果不是特殊病症引起,可能是营养不均衡,预防之道应增加铁质较丰富的食物摄取量。 一般含铁丰富的食物如下,包括肝脏、红色肉类、葡萄干、苹果、葡萄、干果类、全榖类、蔬菜类、蛋、乳酪、桃、杏及猪脑等。每天铁质只要吸收0.5mg~1mg,就可满足健康男人及停经妇女的需要,但行经期妇女、孕妇、青少年及婴儿的需要量则要多,可适度的增加摄取量或种类,以补充所需铁质。 此外,具有还原作用的维他命C,可避免铁被氧化及可促进铁的吸收,含维他命C的食物如菠菜、蕃茄、绿芦荀、菠萝、草莓、柑橘等,在平时饮食上也必须多吃;而100公克高的蛋白质、富含叶酸的肝、大豆、蛋黄、小麦及干酪等;以及肝、肉、蛋、贝类、干酪等因含有维生素B12,多摄取也有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 茶叶中的单宁酸盐会妨碍铁的吸收,所以饮茶必须适量。

缺铁性中度贫血是什么病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在红细胞的产生受到限制之前体内的铁贮存已耗尽,此时称为缺铁。这种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贫血是属于小细胞低色素型。本病是贫血中常见类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一是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二是铁的吸收不良,三是失血过多等,均会影响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生存而发生贫血

怎样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

肝,脾,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含铁量约1000mg左右。可供人体制造1/3血容量的血红蛋白之用。而且血红蛋白分解释放的铁也几乎全部为人体所重复利用。短时性食物铁的缺乏或缺铁增多。一般都很少缺铁。下列各种因素就容易产生缺铁性贫血。 1.需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儿童在生长期和婴儿哺乳期需铁量增加。尤其是早产儿。孪生儿或母亲原有贫血者。婴儿原来铁贮量已不足。如果仅以含铁较少的人乳喂养。出牙后又不及时补给蛋类。青菜类。肉类和动物肝等含铁较多的副食品。即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妊娠和哺乳期中需铁量增加。加之妊娠期胃肠功能紊乱。胃酸缺乏。影响铁吸睡。尤其是在多次妊娠后。很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青少年因生长迅速。需铁量增加。尤以青年妇女。由于月经失血。若长期所食食物含铁不足。也可发生缺铁。 2.贮存铁消耗过多由于体内总铁量的2/3存在于红细胞内。因此反复。多量失血可显著消耗体内铁贮量。钩虫病引起慢性少量肠道出血。上消化道溃疡反复多次出血。多年肛肠出血或妇女月经量过多等长期的损失。最终导致体内铁贮量不足。以致发生缺铁性贫血。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人造机械心瓣膜引起的机械性溶血。以及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均可因长期尿内失铁而致贫血。 3.游离铁丧失过多。激离铁可随胃肠道上皮细胞衰老和不断脱落而丧失。在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以及脂肪泻时。上皮细胞更新率加愉。所以游离铁丧失也增多。缺铁不仅引起血红素合成减少。而且由于红细胞内含铁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活性降低。影响电子传递系统。可相起脂质。蛋白质及糖代谢异常。导致红细胞异常。易于在脾内破坏而缩短其生命期。 【分型】 隐性缺铁期缺铁性贫血时。体内缺铁变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缺铁初仅有贮存铁减少。即在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贮存备用的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减少。血清铁不降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也维持在政党范围。细胞内含铁酶类亦不减少。当贮存铁耗尽。血清铁降低时。可仍无贫血表现。本阶段称缺铁潜伏期。 1.缺铁性贫血早期当贮存欠。血清铁开始下降。铁饱和度降至15%以下。骨髓红细胞可利用减少。红细胞生成受到限制。则呈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临床上开始表现轻度贫血症状。 2.重度缺铁性贫血当骨髓幼红细胞可利用铁完全缺乏。各种细胞含铁酶亦渐缺乏。血清铁亦下降或显著降低。铁饱和度降低至10%左顺。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呈代偿性增生。此时临床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的中。重度缺铁性贫血。贫血症状显著。 预防 1.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品。如肝。瘦肉。鱼等。并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 2.婴幼儿食品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3.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应及早给予铁剂预防。 【常规治疗】 一般来说缺铁性贫下用中医治疗效果较好。但当病人Hb小于60g/L,并有继续出血。单独中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用西药铁剂治疗。必要时可用肌内注射补铁。 (一)口服铁剂 1.口服铁剂 ⑴硫酸亚铁因缺铁而血红素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游离原卟啉500μg/L(正常200~400μg/L)。 ⑵富马酸铁0.2g/次。3次/日。含铁量较高。奏效较快。 ⑶枸橼酸铁铵常配成10%溶液内服。10ml/次。3次/日。为三价铁。不易吸收。但能代替片剂。 ⑷力蜚能为铁配体复合物。 ⑸速力菲为琥珀酸亚铁。 2.注射用铁剂有胃肠道疾病或急需增加铁供应者可选用。 ⑴右旋糖酐铁。 ⑵山梨醇铁:肌注局部有疼痛。全身反应同右旋糖酐铁。 (二)纠正缺铁病因 1.防治寄生虫病。如驱除钩虫等。 2.治疗慢性胃肠疾患。 3.积极治疗慢性失血。 4.给易感人员以预防性铁剂治疗。 中医认为。脾虚是本病的关键。故健脾益气生血是主要治法。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气血化源充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故补血不宜单用补血药。而应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并配服含有铁质的药物制剂。其疗效显著。

如何回事和什么有关系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治疗缺铁性贫血一般采用口服铁剂或者注射铁剂的方法治疗,最常用的制剂为硫酸亚铁,富马酸铁(富血酸)。服药时忌茶,以免铁被鞣酸沉淀而不能被吸收。 一般尽量用口服药治疗,仅在下列情况下才应用注射铁剂:①肠道对铁的吸收不良,例如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术后、慢性腹泻、脂肪痢等;②胃肠道疾病可由于口服铁剂后症状加重,例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结肠炎、胃切除后胃肠功能紊乱及妊娠时持 续呕吐等;③口服铁剂虽经减量而仍有严重胃肠道反应。 常用的铁注射剂有右旋糖酐铁及山梨醇枸橼酸铁。 食物的话就是多吃富含高蛋白、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品及含铁丰富的饮食。有益的水果有苹果、大枣、荔枝、香蕉等。此外还应多食用黑木耳、香菇、黑豆、芝麻等食品,益于补养生血。

常见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归纳原因有三种: 1.需要量增加伴摄入不足; 2.吸收障碍; 3.丢失过多。缺铁性贫血多见于儿童妇女青壮年,据统计发病率成年男性为10%,女性为20%以上,孕妇为40%,儿童可高达50%。尤其是婴幼儿,人工喂养者生长发育期儿童,由于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需要量较高,牛奶中含铁少,食物补充又不足,这样极易发生贫血。妊娠哺乳期妇女也由于需要负担婴儿和幼儿的营养,若摄入不足就会出现缺铁。再有患某些疾病,如萎缩性胃炎,吸收不良综合症、胃切除等均可造成吸收障碍。因为食物中的铁是在十二指肠空肠上段粘膜吸收的,当胃和十二指肠发生病变时均可影响铁的吸收。此外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以及消化道溃疡引起的出血等都可使铁丢失。因此为预防缺铁性贫血应注意从以上三方面原因加以调理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