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在宝宝蹒跚学步的时候,东倒西歪、踉踉跄跄的样子让我们总是忍不住想要经常抱着他,他却总是找机会下来走路”;我们只得担心吊担地跟着,既想让宝宝快点学会行走,又担忧他会摔跤。
待宝宝终于完全可以走稳以后,他反而不愿意走路了,在家里还好,一出门就往我们怀里钻,嚷嚷着要抱抱,更令人无奈的是,即使是带着小推车,他也抗拒坐在上面,坚持要抱。
随着宝宝渐渐长大,他的体重也越来越重,长时间抱着让人真的很累啊;可是想狠心坚持不抱的话,看着那张可爱的小脸上可怜巴巴的表情,我们做父母的又觉得不忍心。
如果孩子会走路了,反而总是要求抱抱。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中不能用非此即彼、两者必居其一的思维。
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应该像两个人在跳舞,一起协调、一起进退;
而不是在拔河,要么你赢,要么我赢。
了解清楚背后的原因,针对性地应对,也许心里会释然一些吧。
孩子需要充足的安全感别说不要你了”。我们首先要想想,在外出时,有没有当着孩子的面故意这样说过:我走了哦,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对于大人来说,这只是逗孩子玩的小游戏,看着孩子痛哭着朝你扑过来时,我们可能还自以为是地觉得孩子很需要自己,其实是他非常惶恐,怕一不留神爸爸妈妈就不见了。因此,平时在言语上要格外留意,避免在无意中损害了孩子的安全感。
守护孩子。如果孩子对陌生环境、陌生人有些紧张,我们可以牵着他的手,由远到近,带他慢慢地适应场景: 先看看周边的花花草草、摸摸地上的小石头、和他说说那些陌生人在做些什么,不要刻意拒绝,不要延迟满足,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就在身边,帮助他们去适应环境。当他内心不再惶恐时,自然就敢松开我们的双手去探索新的环境了。绘本来帮忙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说的是大兔子和小兔子在睡前表达爱的故事。小兔子不愿意马上睡觉,要求大兔子好好听他说:猜猜我有多爱你。”
小兔子一认真的告诉大兔子,并用身体动作、看得见的景物来描述自己的爱意:我爱你很多......”
而大兔子回应的永远是:"我爱你更多......"
一直到小兔子累得在大兔子的怀中睡着了。
爱是一件很难衡量的东西。但是,无论大兔子还是小兔子,他们都在能力范围之内倾其所有,大到不能再大了、高到不能再高......,这多像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爱啊。
《猜猜我有多爱你》,原版是英文,全球销售几千万册,并一直在继续。它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做毫无保留的爱”。
看看书中暖心的对话吧:
我的手举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
我爱你,一直到我的脚趾头。”
我跳得有多高,就有多爱你。”
我爱你,像这条小路伸到小河那么远。”
我爱你,远到跨过小河,再翻过山丘”
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
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
每次我给孩子读这本书的时候,声音总是有些哽咽,有一种暖暖的感觉在心中奔腾。读的过程中不妨模仿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动作,让孩子彻底感受这种毫无保留的爱的同时,也被逗得哈哈大笑吧。
阅读图画书的好处是,即使你不知道创作者的意图,但当你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你们自己的故事。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只有孩子感受幸福,父母也能感受到养育儿女的幸福。
能感受到爱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很安定的、强大的;充满安全感的童年,他在人生之路上依然可以坦然面对世事变迁,不怵人心险恶,相信这个世界仍有美好和温暖。
孩子可能真的累了如果确认孩子坚持要抱抱,我们可以试着观察一下,孩子是不是真的累了。要知道,孩子的腿部肌肉比较柔软,力量不足,走一会儿就会觉得很累,跟着我们大人的步伐走路更要费劲,确实容易疲惫。
那么,我们就把孩子抱起来,让他在怀抱中休息一会儿,再把他放下来,指着前面的一个目标物(比如一棵大树或大石头),对他说:"我们一起走到那棵大树旁,到那里爸爸/妈妈又可以抱你一会儿了,好吗?”
这样,孩子不仅得到了该有的运动和探索、收获了情感上的满足,爸爸妈妈也不会在体力上吃不消。
有时候,孩子的体能是允许他继续行走的,他只是想偷偷懒,我们可以把走路变成一个有趣的互动游戏,你追我跑、你扑我躲,让孩子开开心心地享受这样的户外时间。
蹲下来,站在看孩子的高度看一看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位了不起的妈妈。她说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已经能够独立行走的女儿老是要抱抱,直到她蹲下来,与女儿平视之后才顿悟:从一个小孩的视角,她看不到成年人的微笑,相互寒暄的表情;看不到街边商店的柜台上面是什么。在孩子的眼里,只有匆匆路过的一条条腿。
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看、想一想,就会明白,有时候,我们真不能盲目地遵循这样的话:孩子不能惯着,说要抱就抱不行的,得让他自己走!”
有时候,孩子要抱抱,只是想跟着我们欣赏同样的风景。
我们可以找一些比较省力的方法应对孩子需要抱抱的要求:设计科学的背带或腰凳,既可以让孩子贴近自己,又可以让他和我们处在差不多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度使用这些辅助产品,否则容易造成孩子四肢活动不灵活,每次最好不超过两个小时;另一个方法是,我们好好锻炼身体吧,这可是最方便的条件,随时都可以轻松地抱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任何阶段,我们都需要通过互动、交流来明确彼此的需要和期望,慢慢达成共识。拥抱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感的传递。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孩子需要抱的时候,还是多抱抱他吧,毕竟孩子需要抱抱的时光也就这么几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