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想让孩子成“万人迷”?家长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不可忽视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上次中秋节的时候,我们全都回到了乡下,几个堂兄弟妹的孩子们凑在一堆,别说多热闹了。但是在吃饺子的时候侄子和外甥女两个就开始吵架了,原因就是因为侄子想要玩表妹的平板电脑,侄子看到妹妹还在吃饺子,就抢走了平板电脑开始玩游戏。

这下就不得了,两个孩子就抢夺了起来。

"小气鬼,你不是在吃饺子嘛,给我玩一下不可以吗?"小侄子紧紧抱住平板电脑不肯让步。

"不要,我不给你玩,我不要,这是我的,就是不给你玩!"妹妹一边哭一边去抢哥哥手里的电脑。

"妹妹就给哥哥玩一会好不好,等会我们把饺子吃了,哥哥就还给你好不好?"外甥女根本就不听我的劝,反而哭得更伤心:"我不要,这是我的东西,其他人不可以碰,不可以!"

哥哥很是委屈又生气将平板摔在沙发上,"哼,我以后都不和你玩了,小气鬼,谁都不会喜欢的!哼!"

最后还是弟弟出来一本正经的劝和两个小朋友:"姐姐,我们可以一起分享我们的玩具的,一起分享才是好朋友啊!"后来两个孩子才不情不愿的和好。

原来在孩子还是儿童时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社交"了,只是他比我们成年人的世界较为单纯。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如何和周围的孩子正确的社交,如何确立自己的交际边界,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父母应该给孩子灌输"亲社会行为",让孩子从小学会社交,成为"万人迷"!

那么"亲社会行为"是什么?

"亲社会行为"也称为利社会行为,指的就是行为符合社会期望但对行为者本身没有明显好处的,却会带给其行为者自觉自愿的利益的一种行为。通俗一点的讲。就是在与人交际的过往中表现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认同的积极影响的行为。

斯托布曾经发表过的《角色扮演的运用和儿童在助人及分享行为学习中的首次经验》指出,移情和技能能够激发儿童的亲社行为。

在当今社会中,孩子受到环境和父母的影响很多时候会表现的很冷漠自私。就好像:在班级里看见同学摔倒,会幸灾乐祸地大笑;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口角,会拳脚相对;看见流浪的动物会故意用石头去打它们。

以上的例子表明,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培育良好的心理健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已经迫在眉睫,成为父母的头等大事。

影响孩子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育形成的。其实每个孩子一开始就是一张白纸,他们的行为,三观都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而对于孩子培育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最大的三个影响因素:

· 认知因素:

主要就是囊括孩子对于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和情景信息的甄别等,待到孩子的自我认知发展到,自己的某些行为比如打人,抢东西等会给别人带来伤心和痛苦,这是不对的。那么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就会得到一定的抑制,如果父母从小给孩子灌输一些利他观念,那么孩子就会分享和帮助其他的孩子,发展亲社行为。

· 环境因素:

主要是包含家庭,学校,小伙伴和其他社会文化传统以及传播媒介等。宝宝表现出的亲社行为如---分享、帮助、敬老爱幼、体谅、关心、及有爱谦让等,这些大都是在第一家庭环境中学习到的。

孩子儿童时期与父母相处最久,父母的三观,要求和指导都会影响孩子的终身的人际交往关系、行为。

· 生物因素:

会受到遗传基础和气质性格的差异影响。这些是孩子天生具有的性格,也是在父母的熏陶下形成的,这些也会是指导孩子在交往中的采用的解决方式。

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通过游戏来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在幼儿园都是通过游戏完成教学。嬉戏玩耍是孩子最喜欢的方式,可以全面促进孩子的社会能力发展。在和同龄人或者成年人的玩耍中,孩子要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团队相互适应磨合,慢慢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意识。

在游戏的过程中,为孩子提供了亲社行为发展的场所和机会;他们会学会和他人合作,相处,玩耍,聊天等。在实践中真正学会如何与人和社会相处。

家长可以放手让孩子到社区结实新的朋友,一起玩捉迷藏,一二三木头人、跳格子、抓人等游戏,不仅锻炼孩子的融入社会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

优化家庭环境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

一个开明优美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孩子如沐春风,孩子心情愉悦,开朗积极爱笑,他们更加容易做出友爱的举动!所以不管是在家庭、幼儿园还是在社会,我们都尽可能让孩子到一个干净,有爱,舒适的环境。让孩子处于一个好的情绪增强其亲社会性。

我们不仅仅要为孩子提供一个优质的环境而且要多样化,在一个存在的情境上,我们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合孩子的活动空间。在家里,家长不能太以自我为中心,家庭成员要懂得协商一起参与活动,就好比这个周末去哪里玩可以投票决定;避免争执和不愉快。

在丰富的物质环境下还需要一个宽松开明的精神环境。精神上的影响就像春风化雨,默默润泽孩子的心田。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和孩子建立友好平等、民主的关系,给孩子一个直观和默默的影响。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去挖掘社区和自然的资源,让孩子感受邻里间的和睦,团结友爱的文明精神;了解自然生命的伟大,每个"他"的重要性。

慢慢孩子就会友谊良好的社会界定,树立一个积极的"他人眼里的自我"。

通过移情来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移情就是让孩子理解别人的情绪和情感,并且与之产生共鸣的能力。移情是孩子亲社会行为发生及发展形成的重要动力,让孩子多多换位思考,深入思考,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解决问题。

老师和父母在孩子和他人发生争夺和争吵时,可以问问孩子---"如果你是他,你会不会借给他玩呢?""你看看,你这样对待小猫咪,他会不会很难受呢?""如果别人这样弄你的头发,你会开心吗?"

通过各种行为活动为孩子提供移情线索和情感信号,有利于孩子思考,做出亲社会行为。当孩子执行时,我们就要加强行为及时给予鼓励等反馈,有效的促进其亲社会性的发展和加强。

非洲有句谚语:一个人可以跑的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当今社会是个合作和谐的社会,孩子也要学会如何和人交际如何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让孩子有自己的一个世界,家长就要从小重视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能力培养,让孩子学会融入人群,更好的表达自我!

我是小C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