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大宝是姐姐,二宝是弟弟,相差6岁。我们一直以来灌输的观念就是:男孩子要保护女孩子,男孩子要谦让女孩子。和年纪大小没有关系。
但是,宝宝们都还小,这些观念大人可以贯彻,宝宝们是需要理解、消化和成长的。
其实,在我们家里,没有明显的护谁不护谁,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怎么忍心让哪一个宝贝受委屈呢?所以,这一碗水要端平,不能让某一个孩子太过于忍让,那样会感觉不到家的温暖,不能让孩子对家失去安全感。就算让弟弟去让着姐姐,也要分事情。
平等的态度对两个孩子的态度要平等,这表现在平常的家庭关系中。
我们可以常常看到,爸爸或妈妈回到家,看到两个孩子在看电视。
父母会对大宝凶:怎么在看电视,还不快去写作业!”
转过头对二宝则是:宝宝在看电视呀,真乖。”
这样的画面是不是很眼熟?如果换位思考,大宝会怎么想?虽然父母的出发点是,大宝有作业要做,却在看电视,这样是不对,但是太过于明显的态度区别,会在孩子心里留下爸爸妈妈爱弟弟(妹妹),不爱我”这样的印象。
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刚进门,要对两个宝宝都展开笑脸,表达对他们的爱,然后再轻声问大宝,作业完成了吗?再问小宝,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情。顺便把电视关了。
当着两个孩子的面,在态度上一定不能有太明显的差别,孩子会特别敏感的捕捉到大人的情绪,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平等的待遇因为大宝和二宝的年纪不同,很多家长对两个人孩子的待遇会有所区别,可能对于大人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很小的事情,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不平等的事情。
之前有一档节目叫《少年说》,有一期就是一个10岁的小女孩吐槽妈妈偏心弟弟。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家里有一只鸡,妈妈把鸡腿给了弟弟吃,姐姐觉得妈妈更喜欢弟弟。
妈妈很委屈的说,弟弟还小还在长身体,所以把鸡腿给弟弟了。小姐姐说,我只比弟弟大3岁,我也是宝宝,我也在长身体呀。
妈妈也很无奈的说,那天鸡腿就只有一个,给了弟弟,但是给小姐姐的鸡肉加起来比那个鸡腿肉多多了,小姐姐觉得鸡腿肉好吃,还是觉得妈妈偏心。
妈妈说,我对你们是一样的,弟弟挨的打比你多多了。小姐姐马上义正言辞的说,那是因为他不听话,我比他听话多了。
面对逻辑性那么强的女儿,妈妈也是够机智的。转移话问她喜欢爸爸多还是妈妈多,告诉她,妈妈对她和弟弟的爱是一样的。可是小姐姐始终过不去没有吃到鸡腿这个坎。
妈妈马上承诺回去给她买10个鸡腿。可是小姐姐还在纠结弟弟多吃的那一个,妈妈说多给她一个,让她吃个够。小姐姐才算是满意了妈妈的答案。
这样的故事在平时生活中太多了,多一块饼干,多一片巧克力都会是孩子们比较的目标,他们的关注点和大人不同,一丁点我们觉得不重要的事情,在他们眼里是非常大的事。
所以,给孩子们买东西,尽量买一样的,如果他们确认是各自喜好不同,让他们自己挑选,数量一样的东西,有时候大人为了自以为是的公平,买价格差不多的东西,其实孩子对价格不在意,只在意是不是一样的,或者是不是我更喜欢的。
平等的时间有了两个孩子后,妈妈的时间要分配均匀。尽量让孩子在一起玩,比如玩粘土,玩积木这种年纪大小关系不大的游戏,如果两个孩子有不一样的兴趣,那陪了这个孩子看喜欢的书,就要陪那个孩子玩喜欢的球,时间要先说好,先说好规则,比后面解释要容易接受。
如果去二宝学校参加了活动,那大宝学校的活动也一定要参加,孩子对于父母去学校参加活动是非常在意的;如果大宝要写作业,可以通过检查作业、谈心来增加陪伴时间,陪小宝画画打球都是陪伴的方式。
总之,从态度、待遇、时间各个方面,来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的爱,不要让某一个孩子认为自己受到冷落和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