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到一则关于韩国早教盛行引发儿童自闭症患病量增加的新闻。新闻中介绍,近年来,韩国对儿童早教非常的重视,比如说给满周岁的孩子进行英文的补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特别的课程可供婴幼儿学习,比如说瑜伽、哲学。
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是父母们却趋之若鹜,积极地给孩子们报名。比如说在首尔,有专门为1岁半的婴儿举办的哈佛课程教育的机构,孩子们需要从早上9点半一直上课到下午2点。在上课的时候,孩子们跟着英语外教学习英语,在休息的时间学习瑜伽。类似这样的早教机构在当地非常流行。
此外还有专门学习数学、音乐等方面的课程,招生的对象是18-36个月的宝宝,在上课期间,孩子们需要学习9门课程内容。甚至有的机构开展了哲学课程的学习,有专门的哲学老师来进行讲述。
如此紧锣密鼓的学习安排,可以看出家长们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关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也激发了很多的婴幼儿患上了自闭症。
为什么家长们热衷给孩子报名早教班精神科医生孙升恩表示,婴幼儿精神病患占精神病患总体的三到四成,主要原因是因为过早地承受了教育压力。孩子们的情绪、认知等方面出现了障碍。
近年来,在我国也有很多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名早教班,虽然早教机构的费用很高,但是,家长们却愿意为之消费。这其中的原因也大有不同。
受到起跑线理论的影响,家长们希望孩子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技能赢在起点。家长们希望孩子可以在成长的竞争中更加有优势,于是越发地希望孩子可以起步更早一点,拥有更多拔得头筹的机会。
家长们认为早教机构更加专业。有部分家长认为,自身的教育素质不高,并不能很好的给孩子提供家庭教育,于是把希望寄托到早教班上,希望早教机构的专业性可以帮助孩子得到更好的引导。
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容易随大流”。目前孩子间的竞争较为激烈,家长们存在一定的焦虑心理,而随大流”的教育方法选择可以让家长们的这种焦虑得到舒缓。
给孩子报名早教班的势头越发的强盛,那么家长们到底应不应该对早教班如此迷信呢?是否应该让孩子过早的接受早教班的学习呢?
过早教育的负面影响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将一对双胞胎作为观察对象,将其中一个宝宝在46周的时候进行爬梯训练,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习的进展缓慢,经常摔跤。终于在53周的时候学会了爬梯。而另一个宝宝则是从52周开始学习的,同样在53周的时候学会了爬梯。也就是说过早的教育并不能够让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过早的教育更加倾向于拔苗助长。
近来有研究人员更是认为,过早教育让孩子承受了较大的心理负担,甚至引发了婴儿自闭症。在人们的印象中,自闭症的孩子似乎更加贴近于天才,他们的世界是另一种神奇的世界。就像前段时间,腾讯公益为自闭症儿童制作的公益活动中,人们花费一元钱就可以买到自闭症儿童的画画作品。人们很惊讶这些自闭症儿童的画画水平,认为他们是天才。但是事实上,这是活动的一种美化,自闭症儿童会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精细动作也无法很好的完成,也就是说,他们并非是天才,而是有活动障碍的孩子。
过早教育也容易引发孩子的行为倒退。比如说较早的让孩子去记忆,这很容易影响孩子对于颜色、行为等方面的认知,过早地学习外语,会影响到孩子的思维逻辑发展。过早的进行教育属于过度教育,带给孩子的势必是负面的影响。
比如说,孩子在2岁的时候开始大量的记忆文字,孩子在这个阶段会表现得相对出色,但是到了入学后,孩子需要进行大量的文字学习时,孩子反而会发生很抵触的行为表达,完全不如2岁时的学习表现,这就是典型的行为倒退。
1.抓住孩子的学习敏感期
在孩子的成长中会有不同的敏感期存在,在这些敏感期里,孩子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只有家长们按照对应的敏感期进行学习,孩子才能够有所进步,这样的早期教育才是符合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的。
2.分月龄进行早教
在宝宝的婴幼儿时期,分月龄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掌握所学的内容。比如说,宝宝10个月大的时候,大部分就可以学会独立站立。分月龄学习也是很多国际上的其他国家比较推崇的教育方式。每个月龄段进行相应的教育计划,符合宝宝的心理发展进度。
3.父母承担起早教的责任
关注孩子的接受程度以及心理状态,结合孩子的自身特点来进行早教内容的设定。早教并非等同于早教班,父母可以承担起早教的内容,陪伴孩子做游戏帮助孩子建立内心的安全感,亲子间的互动也是早教的一种形式。
家长们希望孩子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宝宝们一定要被送到早教机构。早期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的大脑神经突触接收到的刺激更加的丰富,为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早期教育不等同于技能的学习,知识的学习,而是潜能的培养。
马卡连柯这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把握好早教的时机,拒绝过早教育,助力孩子成长。
大家对过早教育是怎样看待的呢?对于早期教育有哪些建议呢?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