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觉得我挺会教育的——在教育别人家孩子的问题上。我现在默认为子女教育其实是个伪命题。子女不是用来教育的,子女是来教育我的。每天都在提醒我,我的修行不够好,我的定力不足,我的扬声器太小。
>>你知道男孩子在青春期里,哪一块是最晚发育的吗?耳朵。你喊他三五遍都没反应。充耳不闻就是这个意思。……我感觉我辛苦养点血气都被他破功了。家有青春期小孩,别说泡党参黄芪了,给我吃龙蛋都补不上元气。
>>他第一次做孩子,我第一次做妈妈,我们都是初创团队,没什么经验。
这是作家六六在《都是人生第一次,我尽力了》一文中谈及儿子陈偶得时的吐槽”。六六应该是互联网时代早期,写都市情感类小说中最有名的一位作家。这样的一位作家,一定是洞察人性的。而且她此前从事过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但即便这样,也仍旧困惑于与青春期儿子的相处。
北大教授、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面对自己的儿子,也曾一度崩溃、几近放弃。他感慨道:我一个影响了成千上万孩子的老师,怎么就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如此无能为力呢?”名人、专家尚且如此,更何况万千普普通通的父母呢?
此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同理心”,解决绝大多数孩子成长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文中我用真实的故事细数了从幼年到少年,从与同学相处到与老师、父母相处,很多孩子成长中的问题都与一个关键点有关。这个关键点就是,孩子同理心”的培养。

家庭教育中几乎所有的问题,最后都能兜兜转转,回到同理心这个点上。但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想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必须先搞清楚孩子的同理心从哪里来?
在我身边,发生过这样一个很经典的案例。
一次,我们一家四口出去玩。路上兄妹俩吃雪糕。娃爸凑热闹,问哥哥要吃一口。哥哥心不甘情不愿的递给爸爸。没想到,娃爸大大的咬了一口。哥哥立马显得情绪很崩溃。本来他就觉得:只吃他的,不吃妹妹的,不公平。
这时候娃爸也很不高兴。吃你一口雪糕,你都不舍得,男孩子这么不大气!就这样矛盾产生了。一路上,两人都争执不下。哥哥一直气不过,大声吼叫,不愿意跟着我们一起走。娃爸更是气得数度想把他丢在后面。
这个时候,妹妹突然大哭起来。娃爸还以为是哥哥撒气打了妹妹。我抱着妹妹一问,才明白:哥哥在气头上对她不理不睬,爸爸也生气得走在前面不理哥哥。她就一直拉着哥哥的手,生怕爸爸不要哥哥,哥哥跑了。
我安慰妹妹说,不会的。哥哥只是很生气。妹妹跟我说:下次你给我们买雪糕的时候,我不吃,留给爸爸吃。”
哇,那句话说出来之后,我瞬间眼眶就有点湿润了。一个只不过4岁的孩子,对待别人的情绪,竟能如此的产生共情!我和娃爸见状,着实有些惭愧。两个男人”之间的矛盾,也因为这么一个插曲,缓和了很多。

事后我反思,妹妹的同理心从哪里来的?一向温顺的哥哥,为什么这个时候没有同理心了?
我认为,孩子同理心的建立是从被肯定、自我满足”开始的。孩子同理心的消失,是从被强迫、被否定”开始的。
妹妹生性要强、敏感、求关注,所以打小我们就很在意她的情绪,让她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哥哥虽然不擅流露感情,但也很喜欢妹妹,常常带着她玩,也总是让着她。所以,妹妹真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爱,才懂得了爱别人。
而那时那刻的哥哥,因为一上来就被爸爸否定,扣了个不大气、没大智慧”的帽子,还被威胁说以后都没雪糕吃了。10岁的孩子而已,领悟能力肯定仅限于表面,自然没法接受这样的”待遇。本来心里可能能意识到最初行为的不恰当,后面因为被否定而产生逆反心理,内心就只剩下抵触了。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家中小主人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小朋友玩。这个时候,父母总会觉得很没面子,感觉孩子很没教养。于是,大多数父母都会要孩子把玩具跟小客人分享,语气急切而又略带命令。这个时候,状况往往都不会改善。因为,这样强迫式的分享,孩子体会到的一定不是喜悦,而是被剥夺。

回到吃雪糕,哥哥不懂得分享的问题。作为父母的我们,其实也忽略了哥哥的感受。只有当孩子心中我、”我的……这样的概念被重视、被保护之后,孩子才有意识和能力去分享。因为哥哥平日里,性格温和,显得无欲无求,我们作为父母有时会疏忽他的感受。这样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再无欲无求”的孩子,都有一颗渴望被认同、被重视”的心。

我曾经在一次主题为远离校园暴力”的社区活动中,见过这样一场互动表演。
一群孩子在表演校园欺凌”的场景。有的孩子扮演欺凌者”,有的扮演被欺凌者”,还有的扮演旁观者”。互动表演实际上更像是一堂表演实践的公开课。表演中,如果孩子的情感不到位,表演不够有张力,导演还会一遍遍的引导,让孩子的情感能够更投入。
不一会儿,一些家长开始在下面小声嘀咕,这不是宣扬校园暴力,助长不正之风吗?
看着那群扮演”欺凌者的孩子们表演得惟妙惟肖,我也不禁这样想。
紧接着,一场戏结束了,导演开始要求孩子们互换角色。扮演被欺凌者的,去扮演”欺凌者。扮演”欺凌者的,去扮演”旁观者……就这样,一共演了三场戏,参与演出的每一个孩子都经历了三种角色。
直到最后,我才看出导演的用意。孩子在表演的时候,能够不断地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不断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心理状态,也不断地感受着其他参与者的心态和行为。这样的多重体验,让孩子们学会了站在多个角度看待事情,学会了换位思考。
不需要成人太多的说教,只需要孩子用心的体会。这是多么高级的教育啊!
活动尾声,策划方采访参演的孩子。他们纷纷表示,看着同伴一遍遍的被推到在地上,想想自己一次次的被排挤、嘲笑,内心受到了强烈的触动。就连坐在下面观看的孩子和家长,最后也表示深有感触。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说:即便孩子天生就具备同理心的萌芽,但是只有在亲身经历过同理心的行动之后,孩子的同理心才能顺利发展。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没有同理心,只是他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适当的场景带入、换位思考,可以更好地触发孩子的同理心。这样的教育模式,还可以延展到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上。
孩子们都喜欢玩”角色扮演。”过家家、”猫和老鼠这些游戏,几乎每个孩子都玩过。大一些孩子看书、打游戏,也同样喜欢场景带入、角色带入。
那家长不妨顺势而为,就一些矛盾点,和孩子来一场角色互动、场景还原。假如你是孩子,你会怎么做?假如孩子是爸爸妈妈,或者是发生矛盾的同学,会怎么做?

在我们家中,最常上演的换位是哥哥当家长。我经常发现,哥哥带妹妹玩,说话的口气和我们大人一模一样。有时候,看着妹妹不着调,他会一幅很无奈的样子……那一刻,我相信儿子一定想到了自己某些不靠谱的行为给爸爸妈妈带来的困扰。
我听过一些家庭教育讲座,讲师总喜欢用套路来教家长怎么建立同理心,怎么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什么四步走,从理解到表达,从征询意见到达成共识。讲师也会教家长一些沟通话术:”爸爸知道你很难过,对不对?、”你看我们这样做……好不好。
这些方法不是不对,只是太多套路和方法论,自然就少了些深刻的心灵触动。最后用起来的效果也不会太好。在我看来,真正的理解孩子,真的沉下心来、真的看到了更全面的事件,真的体会到了孩子的情绪,才是最关键的。
用家长的同理心去唤醒孩子的”同理心。而这需要父母一遍又一遍的深刻体会,才能做到感同身受。当我们能够理解一个孩子,那么所谓的后面的沟通、表达、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就都水到渠成了。那是真情实感之下自然而然的行为,并不需要什么专家教家长怎么说、怎么做。

上面,我们讲在孩子的世界里,怎样构建同理心,如何与孩子相处。而事实上,同理心无处不在。父母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在这个社会上的人际交往,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有些家长,一边数落有钱人没有一个好人,一边又在抱怨自己赚钱太少。一边教育孩子要与他人和睦相处,一边又在家里天天数落谁谁谁的不是。于是,孩子就搞糊涂了,到底该不该有钱?到底该不该与人为善?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言行一致。
最近,在我的大家庭里发生了一件颇有影响的事情。
一日,我因为洗碗跟儿子闹了不愉快。老公的加入,让情绪继续升级。睡觉前,当我因为生病不被儿子理解,生气、头痛的时候,儿子递给了我一封"和解信"。信是这样写的:
妈妈,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中午我说你什么都没干。我也知道,谁都不喜欢自己明明很辛苦,还老是被人说。但是,大脑总是会让人在矛盾的情况下说出对自己有利的话。这是我在《可怕的科学》上看到的。
……
既然我们都想和好,但又不理解对方,怎么和好呢?谁都又想反驳对方,又想说出自己的理由,那也不能解决问题呀。只能让事情越来越坏。其实呀,谁都没有问题,问题只是矛盾本身。以后只要想到这一句,就不要吵了。
吵架能增进家人互相了解,但太剧烈了也会破坏家庭。谁都不想吵架呀。所以,以后有矛盾,就要像上面说的那样,平静下来。但是不要忍着不说。要平和的把自己的理由一一说出来,再让没有发生矛盾的人评,谁说的对。这样大家就不会发生冲突了。

我看到这封信的那一刻,既有点惭愧,又有点欣慰。感慨于儿子的同理心,我把这封信转发到了家族群里。
爷爷看见了,私聊我,言语中满是感慨。他说他把这封信反复看了几遍。”谁都没有问题,问题只是矛盾本身,这些话太有哲理了。他没想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朽竟然被一个10岁的孩子教育了。爷爷教师出身、为人正直。但年轻时有点心高气傲、怀才不遇,所以晚年总爱时不时的在家跟老伴抬杠。我家奶奶经常被气得跳脚,但多少年也没听到老头子一句反省。
这一次,爷爷竟然破天荒的进行了反思,说他争吵的时候讲的话,并不客观。就像孙子说的,大脑总是会让人在矛盾的情况下说出对自己有利的话。他要改变。他还自我反省,一个天天吵架的老夫妻,对晚辈造成了多么坏的影响。
聊到这里,我不禁暗自想,以前老公总爱抬杠,估计也是受父亲的影响吧。好在每个成年人都有自我反省和修正的能力。
是啊,成年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就像我,育儿的道理懂那么多,但也有破功的时候。但是,如果我们想教育好下一代,就必须让自己尽量的情绪稳定、三观正确、言行一致。你希望孩子有同理心,可以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可以对他人宽容以待,但是自己却愤世嫉俗、不能对人对事怀有一份仁爱之心,这样是没有用的。
父母是孩子了解这个世界的窗口。孩子从小到大的行为、习惯养成,受父母的影响最大。父母的爱恨情仇、一言一行,都在悄无声息的影响着孩子的认知。


为什么说,培养同理心可以解决80%的孩子成长问题?因为同理心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了亲情连接”的问题,建立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在这样的基础上,父母给出的建议,一定会更客观、有效。父母说的话,孩子一定会更愿意听。
在关爱和理解中长大的孩子,一定会懂得更好的关爱和理解他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前提下,批评和否定只能让孩子变得挑剔、自我否定。
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曾多次强调同理心”。他结合了中西方的智慧,告诉我们: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必备的素质。
是的,我相信具备同理心、拥有高情商的孩子,人生的运气一定不会太差。
#聪明孩子养成记# #同理心#
我是@魔斯妈妈育儿实录,俩宝妈,热爱写作、热爱分享,喜欢历史、喜欢旅行。财务金融领域混迹多年,后因孩子投身教育领域。从卖方研究写行研报告到创建魔斯英语品牌开设30多家校区,再到跟宝爸宝妈们一起探索育儿心得,我一直在跟随心的方向前行。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不断成长的动力!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转发!也欢迎交流任何有关育儿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