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悲观者的超越,如何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

悲观者的超越,如何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

悲观的人的特征是,他相信坏事都是他自己的错,会毁掉他的一切,会持续很久。乐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厄运时,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是暂时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坏运气或其他人为带来的后果。这两种思考习惯会带来不同的后果。

悲观的人在遇到厄运时更容易放弃,经常陷入忧郁中。乐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厄运时,则会把它看成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更努力地去克服它。乐观的人在学校的成绩比较好,在工作上和球场上的表现也比较好。他们的身体状况一般来说也很好,年纪大时,也不会像大多数人一样有很多病痛。

可喜的是,悲观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改变的。悲观者可以学习成为乐观者,而且不是透过那些引起无聊的方式,像吹快乐的口哨或一直重复着每一天、每一件事情都会越来越好”的口令,而是通过学习一种新的认知方式。

预防孩子出现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提出的,他将动物在经历努力后无法逃避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不能领悟到偶然成功反应和表现出明显情绪性的这一主观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曾用狗做过一个实验:把狗分为三组,接受相同的电压刺激。第一组狗只要用鼻子去推墙上的一块板就可以停止电击,因此这一组的狗是有自我控制的,它们的行为可以有所作为;第二组的狗所承受的电击分量与次数与第一组一样多,但它们无论采取何种行动都不能停止电击。第三组是控制组,不受任何电击。

之后,实验人员将这三组狗都带到可穿梭往返的箱子进行电击,看它们会不会跳过栅栏。结果显示,第一组狗,也就是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控制电击的那组狗,在进入箱子后,几秒之内就发现它可以跳过栅栏以逃避点击;第三组狗,也就是未接受电击的那组狗,在进入箱子后,几秒之内也发现跳过去就没有电击了。只有第二组,也就是在上一次试验中无论怎样做都难逃电击的狗,依旧一动不动,停留在有电流的这一半,虽然它们也看到了矮矮的栅栏那边,但它们都没有去试着逃避。

这个实验做了8次,在无助组的8只狗中,有6只就坐在那儿等待电击,而第一组的8只狗中,没有一只放弃。

不只是动物会出现习得性无助,人类也有这种表现。

如果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反复多次依旧是以失败告终,那么时间长了就会丧失自信心,最后会放弃努力,甚至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类似的状态就是习得性无助。出现习得性无助后,人的自我评价也会降低,动机也由此减弱到最低水平,严重怀疑自己的能力,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超过对成功的渴望。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心理防线立马崩溃,不经过努力便会选择放弃。

习得性无助也是儿童青少年时期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但家长往往不重视孩子在这方面的表现,因此也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导致孩子在悲观的情绪中越陷越深。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认知、情感和态度,更有甚者会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判断孩子是否有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处理事情的态度。当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在还未进行尝试之前,就直接说:我不会”、我不行”。类似的现象如果经常出现,家长就应该考虑孩子这种表现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假如完成这件事情对于孩子的确很难,那产生畏惧心理情有可原。但是当孩子面对很简单的事情时,也表现出畏难的情绪,那就说明习得性无助已经开始形成。

电击

儿童期出现习得性无助,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不当的归因方式。归因方式是一种探求自己和他人行为原因的倾向。塞利格曼认为,当一个人将不可控事件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特殊的因素时,不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反之,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自身的无能,则容易产生无助感。那些常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而较少归因于缺乏努力的个体是产生无助感的典型代表。比如,让一个5岁的孩子去拼搭一个比较复杂的汽车模型,也许孩子在尝试多次之后都未能成功。如果孩子将这个失败的结果归因是自己太笨,那这就是一种错误的归因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失去信心,形成习得性无助。相反,如果孩子将失败归因为是这个模型太复杂,不适合自己这个年龄,这种心理就不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二是,以前在学习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经历进而出现心理障碍。孩子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愿意去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但是在尝试之后没有体会到成功的滋味时,幼儿就会产生退缩性行为,不敢轻易的做出尝试。

  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和学校教师的影响。

1.家庭的原因。家庭教育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至关重要。研究发现,那些经常被父母批评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体验,这种体验会影响其对活动的参与性、坚持性,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而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自尊水平高、自信心强,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不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另外,有的家长自身也存在习得性无助,并未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比如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抱怨工作中的人和事,看问题悲观片面,这种消极的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

2.学校的影响。孩子进入学校后,老师的教育方式不但与成绩有关,也与孩子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当孩子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抱有期望时,他就会更加的努力上进,相反,如果老师总是对孩子采取消极的评价,或者采取漠视的态度,时间长了就容易让孩子变得自暴自弃,缺乏自信。

无助感

孩子出现习得性无助后,并不是说从此就陷入泥沼中再也无法自拔,这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改变。

同样是塞利格曼关于动物的习得性无助的研究,在实行了电击狗的实验之后,塞利格曼将那些对电击无动于衷的狗,重新放回到了往返箱中,然后实验人员用手将这些不情愿动的狗拖来拖去,帮助它们越过中间的栅栏。几次尝试之后,这些狗一旦发现它们自己的动作能避免电击后,一旦再将它们关到往返箱后,它们就能主动跳过栅栏。

同样,对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帮助孩子走出无助的困境:

提供温暖的家庭氛围,给孩子积极正面的评价。

在民主型的家庭氛围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平等,孩子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要鼓励他们去大胆尝试,并提高必要的帮助。

另外,父母也要做好榜样的力量。特别是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得勇敢、有担当,这样也会无形中影响孩子的行为。

对于严重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渐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念。

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德国有句谚语——犯错让你更聪明。家长如果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这就好像不允许孩子在学走路的时候摔跤一样,是用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

开展积极的归因训练,引导孩子正确归因”。

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对失败的归因在无助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力强大的孩子,会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为外部因素或者是自己努力不够,而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存在归因障碍,他们往往将失败归因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主动性、积极性下降。因此,家长要开展积极的归因训练,帮助孩子改变认知模式,将他们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中海盛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