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亲戚火急火燎地给我打了个电话,对我说:你能不能帮我劝劝我孩子,劝劝他让好好学习,他从上大学之后开始天天都在玩游戏,他们寝室已经有一个同学因此而退学了,我怕他再不玩下去,到时候也要被退学。他都二十岁了,已经是个大人了,难道还要我在屁股后面盯着他吗?”
身边已经不止是第一个去了大学因为游戏而退学的孩子了。许多看似很乖的孩子,在离开父母的时候,总会表现的让父母非常诧异。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其实最根源还是在于父母。
许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都绷着紧紧的弦,事无巨细管着孩子,把孩子当做婴儿照顾的妥妥帖帖。等孩子上了大学,出了社会,就觉得孩子已经长大了,可以不用管了,直接斩断那根绷的紧紧的弦,结果现实偏偏会给这些看似为孩子呕心沥血操劳的父母一记响亮的耳光。
于是父母便开始问:孩子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不用让我操心,真正地长大 ?
其实长大并不是看年龄,而是看孩子什么时候能为自己的选择带来的结果完全承担责任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长大。
很多父母从小只是管着孩子,保证孩子衣食无忧,安安心心地考个好学校,却没有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教会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管而未教,最后的结果或是孩子非常叛逆,或是孩子事事依赖父母,迟迟不愿独立。

责任,从字面上来说有两层意思:
一 对事对突然对已对社会都有应尽的义务。
二 应该承担的过失。
曾经遇到这样一个人,家里还有两个姐姐,但年幼的时候父母因为他是男孩所以极尽宠爱,物质上一一满足,但是随着父母年纪的增长,不能给他物质上更多的帮助,他开始逐渐抱怨:父母给他的怎么这么少了,而且好像要变成他的负担,于是干脆撒手不管父母,常年不归。
确实有很多这样的父母,宁愿自己紧衣缩食,但是也要给孩子最好的,从头到脚一身名牌,原以为这样孩子就会感恩,可当自己想把生活的担子还给孩子的时候,却发现孩子根本就无力承担,最后不仅得不到孩子的感恩,反而遭到孩子的埋怨。

一个人随着年纪的长大,逐渐要开始承担责任,最开始是承担照顾自己的责任,工作后承担工作上的责任和社会上的责任,结婚后承担对家庭对子女的责任,随着父母年岁渐长,也要开始承担对父母的责任。
愿意承担这些责任的基础,就是要有责任感,责任感即主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的主观意识。
而责任感并不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自己会逐渐增加,而是要在成长的过程中,由父母一点点地灌输教会孩子的。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以及孩子承担责任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孩子理性思考的能力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思考力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力。以下场景我们应该很熟悉:
孩子小时候开始学走路,不小心在地上摔了一跤,爷爷奶奶赶紧跑过去一把抱住孩子,顺便对着地狠狠地踩上几脚,一边踩一边说:宝宝不哭,都是地板害你摔倒了,奶奶帮你踩他!
孩子放学拿着考卷回家,爸妈看到分数,不由分说拿着棍子一通揍,一边揍一边骂:我辛辛苦苦培养你上学,你就给我考这么点分数回来,你对得起我吗?"
第一种行为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遇到问题或者挫折,首先从外部找原因,把责任推给别人,是别人没有做好,或者推给问题本身,因为问题太难了。
第二种行为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遇到挫折,家长并没有找跟孩子一起寻找原因,而是采用打压的态度,导致直接认为自己不行,丧失了自信心。

假如我们在孩子摔倒的时候,牵起孩子的手,关心地问:宝宝摔倒了是不是,有点痛对不对,奶奶给你摸一下。宝宝为什么会摔倒啊?原来这里有块石头,宝宝走路的时候并没有看到,那我们下次走路的时候再小心一点好不好?”
寻找到导致摔跤的因素,外部因素,路上有突出的小石头,内部因素,没有仔细看,孩子知道摔倒不只是因为地的原因,还有自己的原因,而自己的原因是可以有方法避免的,下次就知道该怎么做。
假如我们在孩子考的不好的时候,拿起卷子,跟孩子一起分析,是卷子比较难,大家都考得不怎么样,还有卷子难度适中,但是因为上课听的不认真,还是课后没有复习好,哪些薄弱的地方没有掌握好,寻找出内部因素跟外部因素,再跟孩子一起制定改变计划,既不会打击孩子的自信,也会让孩子在以后的考试中发挥的更出色。
良好的思考能力可以让人做出更明智、合理的决策,而人越是强化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孩子漫长的成长道理必定会遇到许多的挫折,教会孩子面对挫折,首先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内部因素是什么,外部因素是什么,然后指定计划,并且执行计划,在整个中让孩子参与,一步步培养孩子逻辑思考能力,在挫折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也是父母在孩子成长中要给孩子上的重要一课。

爱的能力也需要培养吗?
这样的场景我们也是很熟悉:
小艾原本成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爸爸妈妈吵架越来越多,每次吵完夜深人静的时候,妈妈总是抱着小艾,默默流泪,说:小艾,要不是为了你,爸爸妈妈早就离婚了。
小丽是家里的小公主,每次好吃好喝的,只要是小丽喜欢的,大家都不会去碰,默认是留给她的,哪怕她根本吃不完。
想要爱人,先要学会自爱,只要自爱,孩子才会发展出爱他人的同理心。
在小艾的家庭里,小艾的妈妈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委屈求全,既没有教会孩子爱孩子首先要自爱,也在给对孩子的爱里加上了沉重的枷锁。
在小丽的家庭互动中,小丽也只学到了理所应当享受家人给自己的爱,去被剥夺了去爱别人跟别人分享的机会。
2013年,天后王菲突然宣布这一世夫妻缘尽至此,我还好,你也保重。”与李亚鹏离了婚。尽管离婚了,但是两个人还依然互相尊重,一起参加活动,一起给李嫣过生日,虽然父母不在一起,但是李嫣依旧成长的很好。王菲用亲身实践告诉孩子,爱孩子并不意外这委曲求全,首先要自爱,才能更好地爱孩子。
爱意味着以尊重和同理心对待他人,并且尊重和促进对他人有利之事,只有拥有爱自己爱他人的能力,才会为自己为他们承担起责任。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除了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爱己爱他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要有自信与信心。
小玲看到妈妈在洗碗,于是撸起袖子准备帮妈妈一起洗,结果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碗,妈妈随口就说:哎呀赶紧一边去,碗妈妈自己会洗,你别来帮倒忙,自己把书读好就可以了。”结果本来想帮忙的小玲不仅没有帮上忙,反而被妈妈打击了自信,原来自己做家务是在帮倒忙。
看到孩子写的字,我们常说:怎么写的这么丑,给你报的硬笔班都白上了吗?”
看到孩子钢琴练的不好,我们常说:谈的难听死了,你每天都在练什么?”
到10点了孩子作业还没有做好,我们也会抱怨:整天磨磨蹭蹭的干什么,就这么几行作业,你都写了几个小时了?”
父母的本心是想孩子字更好一点,钢琴练的更好一点,作业完成的更早一点,虽然这些本意是希望孩子更好,但是父母脱口而出的话却一直在打击孩子,让孩子变得更不好。
孩子的信心也是在同样是在生活中一步步培养起来的。
爱尔兰著名的戏剧家萧伯纳曾经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在生活中,多多发掘孩子的优点,并对孩子的正面行为家长给予肯定,对孩子遭遇的挫折,家长陪着孩子一步步分析,解决问题,也是在增强孩子信心的过程。孩子拥有的信心,才能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孩子的人生道路充满未知,家长并不知道孩子未来将会面对什么,父母的羽翼也不能永久地保护孩子。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一味的付出,更要通过培养孩子逻辑思考能力,爱自己爱他人的能力,以及培养孩子为信念采取行动的信心,来增强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如此,孩子才能真正获得成长,家长也才能在放手的那一天,让孩子的成长之路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