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坠毁事故平均多久发生一次?
飞机旅行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它绝少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率约为三百万分之一。也就是说,要积累三百万个航班,意味着你每天坐一次飞机,这样飞上8200年,你才有可能会不幸遇到一次飞行事故,三百万分之一的事故概率,说明飞机这种交通工具是最安全的,它甚至比走路和骑自行车都要安全,更不用说汽车、火车等其他交通工具了。 据一份来自美国全国安全委员会的调查资料显示,1997年美国的事故死亡人数中,43200人死于机动车,8600人死于中毒,4000人死于溺水,只有110人死于喷气飞机运输,这个数字说明飞机运输,其死亡率要远远低于其他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美国的安委会还对1993年-1995年间每百万乘客每英里所发生的死亡事故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乘坐飞机要比乘坐汽车安全22倍,在其中选出的有代表性的六个月中,公路死亡人数约为21000人,这个数目是自40年前有喷气客机以来全世界所有喷气机事故死亡人数的总和。
有关飞机事故
黑匣子”是飞机专用的电子记录设备之一,其真名叫航空飞行记录器。里面装有飞行数据记录器和舱声录音器,飞机各机械部位和电子仪器仪表都装有传感器与之相连,这好比人体各部位的神经与大脑相通一样。它能把飞机停止工作或失事坠毁前半小时的有关技术参数和驾驶舱内的声音记录下来,需要时把所记录的参数重新放出来,供飞行实验、事故分析之用。黑匣子具有极强的抗火、耐压、耐冲击振动、耐海水(或煤油)浸泡、抗磁干扰等能力,即便飞机已完全损坏黑匣子里的记录数据也能完好保存。世界上所有的空难原因都是通过黑匣子找出来的,因此它就成了事故的见证,也成了“前车之鉴”,避免同样事故发生,更好地采取安全措施。[编辑本段]黑匣子的种类 目前,大多数的客机、军用飞机上安装的黑匣子有两种。 一是称为飞机数据记录器(FDR)的黑匣子,专门记录飞行中的各种数据,如飞行的时间、速度、高度、飞机舵面的偏度、发动机的转速、温度等,共有30多种数据,并可累计记录25小时。起飞前,只要打开黑匣子的开关,飞行时上述的种种数据都将收入黑匣子内。一旦出现空难,整个事故过程中的飞行参数就能从黑匣子中找到,人们便可知道飞机失事的原因。 另一种称为飞行员语言记录器的黑匣子(CVR),就像录音机一样,它通过安放在驾驶舱及座舱内的扬声器,录下飞行员与飞行员之间以及座舱内乘客、劫机者与空中小姐的讲话声,它记录的时间为30分钟,超过30分钟又会重新开始录音。因此这个黑匣子内录存的是空难30分钟前机内的重要信息。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黑匣子也在不断更新换代。20世纪60年代问世的黑匣子(FDR)只能记录5个参数,误差较大。70年代开始使用数字记录磁带,能记下100多种参数,保存最后25小时的飞行数据。90年代后出现了集成电路存贮器,像电脑中的内存条那样,可记录2小时的CVR声音和25小时的FDR飞行数据,大大提高了空难分析的准确度。每架飞机上,黑匣子通常有两个,它们的学名分别叫“飞行数据记录仪”和“机舱话音记录器”。前者主要记录飞机的各种飞行数据,包括飞行姿态、飞行轨迹(航迹)、飞行速度、加速度、经纬度、航向以及作用在飞机上的各种外力,如阻力、升力、推力等,共约200多种数据,可保留20多小时的飞行参数。超过这个时间,数据记录仪就自动吐故纳新,旧数据被新数据覆盖。机舱话音记录器主要记录机组人员和地面人员的通话、机组人员之间的对话以及驾驶舱内出现的各种音响(包括飞机发动机的运转声音)等。它的工作原理类似普通磁带录音机,磁带周而复始运行不停地洗旧录新,总是录留下最后半小时的各种声音。[编辑本段]黑匣子的技术特点 根据欧洲的标准,黑匣子必须能够抵受2.25吨的撞击力,在1100℃高温下10小时仍不会受损。要符合以上的标准.黑匣子通常是用铁金属和一些高性能的耐热材料做成。 具有极强的抗火、耐压、耐冲击振动、耐海水(或煤油)浸泡、抗磁干扰等能力,即便飞机已完全损坏黑匣子里的记录数据也能完好保存。 黑匣子并非是黑的,而是常呈橙红色,主要是为了颜色醒目,便于寻找.外观为长方体,外壳坚实,约等于四、五块砖头垒在一起一般大。当飞机失事时,黑匣子上有定位信标,相当于无线电发射机,在事故后可以自动发射出特定频率,以便搜寻者溯波寻找。
7·17马航MH17客机遭击落坠毁事件始末
事件经过: 2014年7月17日中午12:15分MH17波音777客机于阿姆斯特丹起飞,原定将于吉隆坡当地时间2014年7月18日早晨6:10分到港。飞机搭载约280名乘客和15个机组人员,这架飞机执行的是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的任务。北京时间2014年7月17日23时左右在乌克兰靠近俄罗斯边界顿涅茨克的沙赫乔尔斯克坠毁。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确认,该公司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的MH17航班失联,并称最后与该客机取得联系的地点在乌克兰上空。7月18日,确认客机上遇难人数为298人。 救援情况: 2014年7月23日,运有首批马航MH17航班遇难者遗体的飞机降落在荷兰埃因霍温机场,荷兰国王、王后和首相吕特前往机场接机。 2014年7月23日,马来西亚吉隆坡,总理纳吉布召开紧急国会会议,谴责马航客机MH17遭击落的不人道行为,并和国会议员为马航客机MH17的遇难者默哀。该国正为起诉任何涉嫌“击落”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航班的人做准备工作。 2014年7月27日,乌克兰民间武装领袖同意让国际警察进入马航坠机现场以便为国际调查人员提供保护。不过由于安全原因,周日未能按计划进入坠机现场。欧洲航空安全官员表示,马航MH17黑匣子中尚未公布的数据显示,飞机机身多次被导弹爆炸的弹片击中,发生了爆炸性减压,因此对方是有预谋的击落飞机。 遇难人员: 15名机组人员名单: 机长:Wan Amran Bin Wan Hussin(男,50岁) 机长:Eugene Choo Jin Leong(男,45岁) 副机长:Ahmad Hakimi Bin Hanapi(男,29岁) 副机长:Muhamad Firdaus Bin Abdul Rahim(男,27岁) Mohd Ghafar Bin Abu Bakar(男,54岁) Dora Shamila Binti Kassim(女,47岁) Azrina Binti Yakob(女,41岁) Lee Hui Pin(女,42岁) Mastura Binti Mustafa(女,40岁) Chong Yee Pheng(女,40岁) Shaikh Mohd Noor Bin Mahmood(男,44岁) Sanjid Singh Sandhu(男,41岁) Hamfazlin Sham Binti Mohamed Arifin(女,42岁) Nur Shazana Binti Mohamed Salleh(女,31岁) Angeline Premila Rajandaran(女,30岁) 遇难乘客信息: 2014年7月19日马航发布的第6份声明显示,坠毁的MH17航班上所有人员的国籍已确定。据悉,客机共载298人,包括荷兰192人(其中1人持美荷双重国籍)、马来西亚44人(含2婴儿)、澳大利亚27人、印尼12人(含1婴儿)、英国10人(1人持英国南非双重国籍)、德国4人、比利时4人、菲律宾3人、加拿大1人、新西兰1人。 坠毁客机黑匣子已找到: 据央视从前方得到的消息,MH17的黑匣子已经找到。据西方媒体报道,俄罗斯救援部队已经前往现场,想拿到黑匣子进行分析,而亲俄武装正在阻止乌克兰调查部队前往现场。乌克兰东部的武装部队表示,他们将会把黑匣子交给俄罗斯处理。 2014年7月22日,“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官员向马来西亚调查人员移交马航MH17航班客机黑匣子。 2014年7月22日 英国政府已经同意荷兰政府提出的申请,由英国航空事故调查局对MH17失事客机的黑匣子进行破解,以便对事故原因进行国际分析。 初期报告: 2014年9月9日,荷兰安全委员会公布了针对MH17客机坠毁原因的初步报告,报告称马航MH17坠毁的直接原因,或因从外界而来的高能量物体,直接刺穿飞机,造成了结构性的损伤所致。报告还称,并未找到相关证据,证明是因飞行员问题或技术故障造成了飞机坠毁。 荷兰安全委员会官方发言人萨拉早些时候表示,初步调查报告和最终调查报告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的。她指出,安全委员会的官员们清楚地了解到民众的期许,但这仅仅是第一个被公布于众的调查数据,荷兰安全委员会表示将在12个月内公布最终调查报告。 事件调查: 乌克兰反恐中心称,这架飞机被乌克兰民间武装的地对空导弹击中坠毁。 2014年7月17日,国际文传电讯社称,坠毁的马来西亚客机在乌克兰东部大约1万米高空遭击落,击落它的是BUK-M1防空导弹。BBC援引防务专家称,在万米高空击落一架飞机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雷达跟踪动用长距离地对空导弹精准打击,二是被同在高空的战斗机发射导弹击落。乌克兰驻联合国大使表示,如果俄罗斯没有向民间武装分子提供足以击落飞机的导弹系统,马来西亚航空的飞机将不会坠毁。 马航MH17客机残骸照片显示,其机身上有许多细小孔洞。多名专家分析称,这些孔洞或是飞机被导弹爆炸后飞散的弹片击中所致。 乌总统要求调查事故原因 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责成政府成立空难事故调查委员会,并呼吁国际相关机构和组织参与调查这起事件。 普京和奥巴马通话紧急沟通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2014年7月17日发表声明说,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天通过电话就马航客机坠毁事件进行了紧急沟通。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此前已经确定,马航MH17航班穿越的乌克兰领空不属于禁飞空域,而马航方面也确定,该飞机在失事前没有发出求救信号。 马来西亚总理防长亲自处理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与国防部长希沙姆丁都在推特上发布图文,表示正在紧急处理该事故相关问题。 马来西亚国防部长、前代理交通部长希沙姆丁也在推特上发表图文,表示纳吉布总理正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话,处理马航MH17坠毁事件。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2014年8月7日报道,美国情报部门已经得出结论,认为马航MH17是被空对空导弹击落,并认为袭击与乌克兰政府有关。 马来西亚问责乌克兰 马来西亚政府称,乌克兰政府批准马航MH17航班飞越该国领空,但客机却不幸遭击落,因此乌克兰必须对这起空难负责。这是马官方在这起导致298人死亡的空难发生之后,首次明确点名该对此事件负责的国家。 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说,马来西亚认为,乌克兰必须对空难负责,因为乌克兰航空交通控制塔(ATC)允许马航MH17飞越该国领空,才会导致这起空难。 荷兰调查人员:俄罗斯人操作的导弹击落了MH17航班 2015年3月21日,来自荷兰国家检察院的调查者已经完成了旨在确认马航MH17航班空中爆炸和坠毁原因的第一阶段调查。有一些消息已泄露给荷兰媒体,称一个俄罗斯军事单位已被确认与击落事件有关。飞机是被一个俄罗斯导弹连发射的“山毛榉”导弹击落,他们随后将展开第二阶段调查,确定当时究竟是什么人下达了击落客机的命令。 事件后续: 当地时间2022年3月14日,澳大利亚与荷兰对俄罗斯共同发起法律诉讼,要求其为2014年马航MH17航班坠毁承担责任。 2022年3月16日,马来西亚交通部宣布,在澳大利亚和荷兰就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航班坠毁事件发起法律行动后,马来西亚将根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芝加哥公约》)参与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相关审议。马来西亚交通部还强调,相关审议的所有结论应基于确凿证据。
飞机失事一般是什么原因?
机械故障 在飞机延误和事故分析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机械故障。机械故障常见的有起落架收不起来、发动机故障、仪表显示不正常等情况,一般在起飞之前能检查出不少机械故障,所以真正出现在飞行途中的突发性机械故障还是很少的。最近,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开发出飞机远程诊断和实时跟踪系统。该系统可有效地提升航空公司安全品质、减少机械故障。该系统能将飞机的相关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解码,确定故障代码,维修人员即可据此查阅维护手册相关章节,确定排故措施。 恶劣的气候 1987年4月,我国一架飞机在华南某地遇到雷雨,飞机突然出现强烈颠簸,急骤掉高度,由于机长沉着、冷静地驾驶,才安全降落。从飞行记录器(即黑匣子)发现,飞机在27秒钟内飞行高度从1000米下降到250米,瞬间最大下降率为40米/秒。可见,雷雨直接危及飞行安全。因为航路或机场上空的雷暴、雷雨云、台风、龙卷风、强烈颠簸及低云、低能见度以及跑道结冰等恶劣气候,会对飞机结构和通讯设备以及飞机起降构成直接威胁。 在寒冷的北方地区,早晨第一班飞机往往在机场“冷冻”了一夜,因此早上起飞前需要对飞机解冻。如果有关工作人员疏忽,没有将薄冰除去就起飞,特别是机翼上还留有薄冰的话,整个飞机的气动性就会受到破坏,飞机会因为动力不足而坠毁。飞机在6000米以下的云层中飞行时机身也会结冰。冰块破坏了机身和机翼的流线型,使飞机性能变差,特别是使用螺旋桨作为动力的飞机,更具有潜在的危险,所以现在客机一半要求在6000米以上的高空飞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正在测试一种新型雷达系统,该系统可以确认云层中导致结冰的微小水滴,以帮助飞行员避开危险的区域。 电磁波干扰 据统计,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每年都发生20多起因为电磁波干扰而引起的飞行事故,因此世界上许多航空公司规定,飞机飞行时禁止使用手机。为什么在飞机上打手机很危险呢?原来,飞机上的导航设备是利用电磁波来测定方向的,它接收到地面导航站不断发射出的电磁波后,就能测出飞机的准确位置。当手机工作时,它也会辐射出电磁波,干扰飞机上的导航设备和操纵系统,使飞机自动操纵设备接收到错误的信息,进行错误的操作,引发险情,甚至使飞机坠毁。除手机外,使用寻呼机、笔记本电脑、游戏机时也会辐射电磁波,因此这些设备也不能在飞机上使用。此外,太阳黑子和北极光等天文现象产生的电磁波也会干扰飞机的正常航行。
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真正原因
楼上说的没错;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发射时,燃料储箱上的一块保温泡沫脱落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击中了左边机翼,造成机翼上陶瓷隔热瓦受损,当时发射中心在监控时也发现了,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时,留下了严重隐患;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按照预定计划返回大气层时,高温气体侵入机翼,进而造成整个航天飞机失控,最后解体的惨剧。
美国历史上发生了两次航天飞机失事的事件是什么?
1986年1月28日,美国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7名宇航员遇难;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7名宇航员遇难。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装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祸首。“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去年公布的调查报告称,外部燃料箱表面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当航天飞机返回时,经过大气层,产生剧烈摩擦使温度高达摄氏1400度的空气在冲入左机翼后融化了内部结构,致使机翼和机体融化,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事故发生后,由于无法迅速找回事发时的泡沫材料和燃料箱进行检验,宇航局和事故调查委员会一直没对事故原因作出最终定论。目前,“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约50万块碎片已被找到并重新拼在一起。宇航局负责“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工程的首席工程师尼尔·奥特说,宇航局经多次试验确定,泡沫材料安装过程有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关于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资料 简介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STS Columbia OV-102)是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甘乃迪太空中心旗下拥有的太空梭之一。哥伦比亚号是美国的太空梭机队中第一架正式服役的,它在1981年4月12日首次执行代号STS-1的任务,正式开启了NASA的太空运输系统计划(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rogram,STS)之序章。
然而很不幸的,哥伦比亚号在2003年2月1日,在代号STS-107的第28次任务重返大气层的阶段中与控制中心失去联系,并且在不久后被发现在德克萨斯州上空爆炸解体,机上7名太空人全数罹难。哥伦比亚号的命名由来,是纪念第一艘环绕世界一周航行的美国籍船只,也是哥伦比亚河命名由来的18世纪帆船哥伦比亚号。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装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祸首。“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去年公布的调查报告称,外部燃料箱表面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当航天飞机返回时,经过大气层,产生剧烈摩擦使温度高达摄氏1400度的空气在冲入左机翼后融化了内部结构,致使机翼和机体融化,导致了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