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们害怕的东西,我们未必真的懂

小朋友们在不同的年龄段,所害怕和恐惧的东西并不相同。有趣的是,如此简单和平常的问题,我们却很少主动的去了解和关注。

或许我们都在潜意识里面认为,孩子们害怕的东西,都是无足轻重和幼稚的。如果我们这么想,可能我们就过于忽略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了。

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经历和结合孩子们的情况,稍微作一次回想,把它们全部串联起来,我们会发觉,其实孩子们害怕的东西,正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而逐年改变。

在1岁之前,他们害怕的是突然之间与父母失去接触,如父母的声音突然消失了、父母一直抱着安睡的手移开了、自己的视线范围见不到父母,等等。

2岁-3岁之间,他们会对一些突然增大的声音感觉到恐惧,或者害怕突然出现在面前的东西,无论这个东西多可爱也罢,直至他们清晰的认清了眼前这个东西时,才会放下心来。

4岁-5岁,他们开始害怕一些大型的动物,也害怕黑暗,对这些事物产生强烈的恐惧感。

6岁-7岁,他们更害怕一些超自然力量的事物,比如在电视电影上见到的幽灵、恐怖的怪兽等,他们会害怕自己独处,担心上述东西会从哪儿冒出来。

8岁-10岁,他们会认识到现实世界的东西也很可怕,比如平常新闻见到的交通事故、一些打架抢劫等犯罪,都会让他们从心底里判断这是恐怖的东西。

11岁至更大些的年龄段,他们所害怕的东西更多的转为了对于考试、课堂回答问题、社交等等日常生活中的恐惧。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尝试解读和吸收成人世界的现实问题,因此会转为对一些现实社会问题产生恐惧心理。

当然,上述的年龄段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们不同的年龄段也有可能对这些事物有着交叉恐惧,比如既害怕大型动物,又害怕社交,等等。

了解这些恐惧的东西后,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孩子们克服恐惧呢?

通常我们大多数家长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强迫命令式。比如孩子害怕狗,于是有些家长便强迫孩子去抚摸狗,希望通过与狗多接触来克服对狗的恐惧。这种方法出发点是好的,但如使用不当,很有可能会加深孩子对这项事物的恐惧感。

2、嘲笑轻视式。例如,我们经常会这么说:怎么这么大的人了还害怕狗?你害不害躁呀?”如果我是孩子自己,听到父母这样说,估计我不但克服不了对狗的恐惧,还会产生自卑的心态,觉得自己很没用。

3、道理说教式。通常用这种方式的家长会对孩子说: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只要它受过主人训练,一般来说是不会咬人的。”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来看,如果我本身很害怕狗,即便我知道这只狗不会咬我,可当我见到它吐着舌头向我快速奔跑过来的时候,我依然会害怕得双腿发抖。

这些方法都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然而却又是收效甚微的。那么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去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一下系统脱敏法”。

这种方法还有个名字叫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通过缓慢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以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使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循序渐进”。以害怕狗的例子来说,我们可以与孩子聊天,逐步深入探讨孩子为什么害怕狗?害怕哪些狗?是害怕狗的叫声还是锋利的牙齿?

当我们了解清楚了这些,我们可以找一些狗的动画片、绘本给他们看,与他们分享狗的故事。然后尝试引导孩子去想象和狗一起玩耍的情景。

通过这些谈话、分享、想象,让孩子们自身进入一种舒适与放松的状态,与这种恐惧的感觉缓慢的中和,逐渐的减轻恐惧,以至于完全克服恐惧。而这,将是一个漫长又不能着急的过程。

亲爱的宝爸宝妈们,你们知道你的孩子们害怕哪些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