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宝宝教育之:你还在教孩子孔融让梨吗? 孔融让梨的教育可能导致孩子

如何教育孩子成了现在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教育本身有很多可能,也有很多命题和榜样人物,就像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从小我们就因他而被教育要懂得谦让,尊长爱幼,甚至被当下延伸为学会分享。孔融的形象非常符合儒家兄友弟恭、父(母)慈子孝的标准,但他是否适合于现在的教育呢?

现今社会,四岁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即便二胎政策开放,四岁的孩子也尚处于争宠阶段,而会辩解的小孩已经会问:为什么我要学习孔融,为什么不能选自己喜欢的那一个,为什么这些梨的大小不一样,甚至还会说出:这很不公平。千万不要忽视一个四岁孩子的语言能力,也不要忽略人类对争取自我权力的强烈意识,这些话完全会出自你认为的小小年纪”。

宝宝教育之:你还在教孩子孔融让梨吗?

孔融让梨的教育可能导致孩子

所以在教育孩子之前,我们先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教孩子孔融让梨”,是想让孩子变成人人夸奖的懂事孩子,争别人嘴里的一句这孩子真懂得谦让有礼貌”,还是想让他成为任何事情都会谦让的人?

孔融让梨的教育可能导致孩子

谦让,汉语解释指谦虚地礼让或退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表示很有礼貌。从历史上给出的名人典故来看,谦让让人看着很舒服:官居宰相能让三尺地,能牵走最瘦最小的羊,的确是难能可贵。可从实际出发,他们并不缺那点东西,而放在老百姓身上,要做到真正的谦让,就意味着接受不公平。

教育孩子争取自己的权益并没有错,而所有谦让的前提必然是没有实际的利益冲突。

孔融让梨的教育可能导致孩子

自私吗?教育孩子无私奉献才是最冠冕堂皇的道理。

有家长问怎么才能教会孩子学会分享,但其实最该问的是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分享。

分享须以平等自愿为基础。四岁,我只会问儿子是否想要分享,从不会强迫他高风亮节”。身边有个四岁的小女孩涵涵,一天得了一个新玩具在小花园里玩的很开心,更吸引了几个小孩子旁观,涵涵的妈妈说:涵涵,给小朋友一人玩一下,你看小朋友都想玩了。涵涵明显不愿意。涵涵妈说:妈妈平时怎么教你的,要和小朋友分享,要不然小朋友就不跟你玩了。涵涵想了想,很高兴地分享给了每一个人,但我替儿子拒绝了,我说:儿子,如果你想玩,要把手里的玩具也借给姐姐玩一下,否则不可以玩。儿子说他并不想玩涵涵的玩具,所以没有交换。

孔融让梨的教育可能导致孩子

分享须以拥有足够支配权为前提。三四岁的孩子,他的概念里只有自己能有多少。

有一次儿子买了一包零食,有小伙伴在一边,我问:儿子,你给小朋友一个吧。儿子看到零食有很多,就一直跟那个小朋友分享,直到剩下的不多时儿子才表现出不再分享的意思,我也不会说他怎么这么小气,这是孩子的天性,当东西变少了甚至只有一个的时候,孩子首先想到的是所有权”才是最正常的表现。自己没玩够或没吃过的东西直接给了别人,换做成年人,我们会吗?

礼尚往来思报玖,情深汲引屡抛砖。谦让是正确的,但不如礼尚往来的教育来的客观。

对于给过儿子吃的或玩具的小朋友或大人,我都会告诉他下次做出同样的回应,教他礼尚往来”的道理。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孔融让梨的教育可能导致孩子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在礼尚往来里既能让孩子学会分享,又能让孩子懂得感恩,而孔融让梨却无法传递给孩子正确的礼让观念,二胎家庭里还勉强说得过去,但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用孔融让梨”教育孩子谦让有点牵强。

再深入一点说,长大后的孔融变成了怎样的人呢?

1.董卓推荐孔融去当北海相,到任后孔融强征税款,还杀了五个出去收税的人。

2.自己无带兵之能,被黄巾余党打败,弃百姓和士兵不顾,落荒而逃,投奔曹操。

3.曹操颁布禁酒令,孔融是文采而傲,上书不许,只为自己喝酒方便,使得曹操不满而不知,最后因为与祢衡高谈阔论调侃父母,又拿祖先开玩笑被人揭发,以不孝之罪被曹操所杀。

总结起来就是残暴自私,目无尊长,《后汉书》的作者范晔道:融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那么严格意义上讲,孔融不能称之为教育的榜样人物。

礼让是守礼仪,懂得谦让,谦让是指谦虚地礼让或退让。

所以与其用孔融让梨”教育孩子懂得谦让,不如以礼尚往来”的方式让孩子学会礼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