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注意识别坏人,不要轻易相信接近自己的人,不要随便将外人领到自己家中,更不要轻易给陌生人开门。

李明的朋友有个8岁的女儿,因为父母经常出差,有时候,小女孩会一个人呆在家里。朋友三番五次的说:陌生人来了别开门,无论他说什么都不要理他。有一次,朋友因为忘了带东西,出门以后又返回来,走到自己门前时,突然想试试,看孩子是否记住并理解了爸爸的话。朋友装成陌生人的样子按门铃。
孩子隔着门问:你是谁?”
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他在家吗?”
爸爸不在。”
你打开门让我进去吧?”
可是……,我不认识你呀?”
那没关系,我跟他约好了,你先让我进去等他,他一会儿就回来。”
那……好吧。”
犹豫了一会儿,小女孩还是把门打开了。
朋友说这话的时候有无奈也有担心:虽三番五次地说,孩子还是被陌生人”的几句话就说动了。

一日,小学四年级女生婷婷放学回家,路上碰到了一位大哥哥。这位大哥哥自称是大学生,热情、主动地问婷婷在哪个学校读书,家住哪里,并提出送婷婷回家,婷婷没有同意。第二天,这位大哥仍然在婷婷学校门口等她放学,再次主动要求陪她回家,婷婷还是没有答应。以后几天,这位大哥哥天天都在学校门口等婷婷放学。渐渐地婷婷对这位大哥哥产生了好感,便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教师节学校放假一天,婷婷自己在家中做完作业,正感到十分寂寞,没想到这位大哥来找婷婷。婷婷一看是大哥来了,忘记了爸爸妈妈上班时不要让外人进屋”的忠告,心想这位大哥又不是外人,就打开了安全门。这位大哥一进屋发现只有婷婷一人在家,就露出真实的面目。他把婷婷的双手绑在床腿上,又用毛巾塞住婷婷的嘴,然后把婷婷家的钱和婷婷的妈妈的金项链都拿走了。爸爸妈妈回来后,才解开婷婷的双手。婷婷想到自己没听爸爸妈妈的话,想到了自己对大哥”的轻信,忍不住扑到妈妈怀里大哭起来。
社会越来越复杂,人生越来越艰辛,孩子也面临许多不可预料的复杂局面。父母和老师可以为孩子创设尽量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却不能一生都围在孩子身边。离开父母和家庭,孩子能不能很好的独立生活,能不能识别社会上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这是每一位负责任的父母必须考虑的问题。孩子自我保护的训练必须从小时候开始,学会拒绝和提防陌生人是孩子自我保护的最重要的一步。

1.告诉孩子不要轻信别人
孩子的单纯和幼稚往往是某些人利用的工具,如我是你爸爸的朋友”、我是你妈妈的同事”等,这样一说,孩子就容易把对爸爸妈妈的那种信任和爱戴转移到陌生人身上,轻易地听从别人的话。告诉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边,遇见自称爸爸妈妈同事或朋友的人,只要父母不在身边,告诉他们自己不认识他,然后离开,不要再理他们,也不要听他们的解释。因为,孩子永远比不上成人的思维水平。
2.告诉孩子拒绝陌生人的礼物
孩子多数对诱人的食物、漂亮的玩具和其它新奇的事物,如新鲜的游戏项目等感兴趣,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很容易就会被诱惑。让孩子明白,无论多么诱人的东西,只要不是自己的,不经过爸爸妈妈同意,就不能接受;让孩子明白,陌生人不会无缘无故的送给自己东西,自己也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礼物。有时对孩子来说,拒绝诱惑是很艰难的,家长平时扩展孩子的知识面,尽量多的让孩子接受周围事物,见得多了,孩子也就不再大惊小怪了,再加上爸爸妈妈的嘱托,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在一定程度上拒绝诱惑。如果孩子尚不能理解其中道理,那就教会孩子简单而坚决地说不,我不要!
3.告诉孩子拒绝陌生人的请求
为了取得孩子的信任,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往往想尽办法让孩子上钩。往往有人向孩子求救”,等孩子相信自己后达到目的。告诉孩子,有陌生人请求帮助的时候,让他们去找大人,去找警察。不是禁止助人为乐的行为,不是推卸责任,而是为孩子自身安全再提供一层保障。
我们也倡导互相友爱、互相信任的人际环境,然而,孩子尚不具备分辨能力,不能做足够的自我防卫,一旦有任何危险,孩子是必然的受害者,要想平安地生活和成长,就要拒绝一切伤害。
学会怀疑,学会拒绝,对孩子来说是必要的。孩子幼小的身体和心灵经受不住大的挫伤和打击。在孩子上学之前,请确保不让孩子离开成人的视线,并逐步向孩子灌输以上思想,教孩子说不,我不要!”不,我不想”,不,我不跟你去!”这是孩子成功地进行自我保护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