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女士发现2岁的女儿苏苏最近常常有一些奇怪的小动作,比如她总是把手指放到自己的嘴里,用那几颗刚长上来的小牙齿咬啊咬的,并常常会因为咬痛了而放声大哭;她独自在婴儿床上玩耍时,她会喜滋滋地把床上的各种玩具一件件抓起来扔到床外,一边扔,一边笑个不停;当苏苏爸看电视时,苏苏总是哭闹着要到沙发上去,把她抱过去了,她就会乖乖地倚靠着爸爸看”电视;更为奇妙的是,一天张女士下班回家,因为工作上的苦闷,一到家就一脸郁闷地倒在沙发上,而没有像平时那样先去逗逗在地毯上摆弄玩具的女儿。

不知什么时候,苏苏悄悄爬上了沙发,对着张女士那张满是疲惫的脸嫣然一笑。看着女儿那张如花般绽放的脸庞,张女士又是欣喜又是惊讶,那个曾经让她事事都操心的小人儿,什么时候长大到能够读懂妈妈的心,学会用笑脸安慰大人的失落?

有句俗话说:两三岁的孩子,人不嫌狗嫌。宝宝从懂得运用自己的力量,到翻身、爬动、站起来、行走,总之是从宝宝能够自由活动的那一刻开始,那个总是躺在小枕头上眨巴小眼儿的小天使”就开始向着小魔鬼”的方向转变了,他们开始变得不听大人使唤、将那个咬字不清的不”作为口头禅、用锲而不舍的哭闹达到自己的目的、和邻居家的小哥哥抢玩具、在别人侵犯自己的小权益时将自己的拳头狠狠挥过去……当折腾了一天的宝宝终于困倦地倒在沙发上睡着时,父母总会长出一口气:终于安静了。”

当孩子进入2岁时,这种探索活动就更为深入和有策略了,他开始学着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主体与客观世界区分开来,这个学习的过程,就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完成。比如咬自己的手指头,咬疼了,哭了。虽然哭了,可还是通过这一咬”意识到咬自己手指和咬爸爸手指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孩子萌发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孩子一旦有了最初自我意识的体验,便会沉迷其中,一发而不可收拾。乱丢玩具,他会发现自己的小手竟有那样的力量,能让原本不动的东西飞”起来;动用暴力”,他会发现自己小小的拳头,能让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离自己远远的;哭闹,他会发现自己轻易从眼睛里挤出的小水滴,竟能改变顽固父母的心意……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孩子在2~3岁时正是自主与羞愧意识的萌发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并注意到自己身体的能力和限制。孩子常常会有意识地进行某些行为以从中体验自己身体的奇妙,他们在这个阶段的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受到家长支持及尊重,他们会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自主能力,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奇异的影响力。如果家长未能察觉孩子在感情和需要上的微妙变化,在这个成长阶段没有给予他所期望的鼓励,而是因为他的某些行为去恶意地批评、嘲笑和责骂他,特别是在他尝试如何学习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羞愧及害羞的感觉。

长大后可能会出现很多个性特征,比如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不相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依赖性强;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别人的重要性等等。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小孩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这首小诗传递的理念就是在他们的世界里寻找和儿童共同的感受。2岁宝宝的思维进入了快速爆发时期,家长朋友们也要紧跟孩子思维的发展,善于激发并迎合孩子了解周围世界的欲望。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给家长提出很多问题,认真负责地应对孩子提出的那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能够使宝宝得到好的反馈,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感情的逐渐丰富和个人意识的增强,使得孩子对父母关注和认同的需求更加强烈和迫切。父母对于孩子们的探索行为给予赞扬和褒奖是必要的,但是也要适时地进行科学的引导。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但要谨记是给一定”的,而不是全部。某天,你会欣喜地看见自家宝宝在餐桌上主动抓起勺子往嘴里塞东西吃,桌子和地板上却是一片狼藉,聪明的家长会这么做:第一步:天啊,我家宝宝真棒,会自己吃饭了哦!”第二步:粮食可是农民伯伯很辛苦才种出来的,千万不能浪费呀。来,爸爸跟你比赛,看谁洒在桌上的米粒少!”

孩子是需要尊重的,因为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人,要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积极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要对孩子的情绪反应保持适度敏感和积极态度,在满足孩子信心、自主性和独立性塑造方面的要求时,行之有效的规范也是必须的。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今天就聊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转发,点赞,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