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在用尽全力做孩子的差评师?

依依特别喜欢攀爬,因此我们经常带她去玩各种攀爬项目。有一次在亚马逊乐园玩攀岩的时候,遇到了一对父母带着一个男孩也同时在玩攀岩。
男孩子大约六七岁的样子,长得比依依高大不少,可是他胆子比较小,攀岩爬到一半就不敢动了,既不敢继续上,也不敢往下跳,在半道上哭了起来。他的父母在底下大叫:你跳呀,跳呀!”与此同时,在旁边一根道上的依依麻溜地爬到了顶,又毫不犹豫地一跃而下(玩过很多次了)。
男孩子的父母见了,更加大声地喊道:你看人家小妹妹都下来了!你就跳吧!跳呀!你倒是跳——呀!”可是男孩子还是不敢,只是哭。孩子父母不禁气恼起来:你胆子怎么这么小,一点用都没有!”最后还是教练爬上去把男孩解救了下来。
过了一会,依依正在玩比攀岩更挑战的云中漫步时,男孩父母带着还在抽抽搭搭哭着的男孩去而复返,要求男孩玩”这个。男孩不敢,父母又在一旁呵斥了半天。等到男孩鼓足勇气爬上了第二根立柱哭哭啼啼着再不敢往上时,他父母就在一旁跌足叹气,高声咒骂,不断地逼迫他再试。
我在一旁看着十分不忍,这哪里是陪孩子玩,简直是折磨。父母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值回票价?为了面子?也许他们会说,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但是,我敢肯定男孩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对这类活动只会退缩而不是勇敢。从高处跳下本来就是一件挺恐怖的事,要锻炼胆量,不如父母自己先去蹦个极跳个伞。
我真心疼那个男孩,在没有共情力的父母手底下长大恐怕会特别艰辛吧。

国庆期间,跟孩子的两个同学家庭一起结伴旅行。孩子们自然是欢天喜地,高速公路坐6小时都不嫌累的。然而免不了还是有不和谐的时候。
旅途第三天中午,依依跟小伙伴吵架,赌气不肯吃饭,一个人躲在了饭店外面。叫了几次都不听,我就开始生气起来,几个孩子都好好坐着,就她一个人耍脾气,之前因为不让她走远去扑蝴蝶,已经闹过一次。这孩子实在太不懂事了!
命令无果的情况下,我就开始威胁她,再不进来那以后周末都不许出去玩,说着就把她给拽了进来。依依跺着脚,扁着嘴,又生了一会儿气,直到被小伙伴的IPAD转移了注意力,这才揭过不提。
晚上再跟依依聊起这事才了解到,原来是因为小伙伴的网兜戳到了她的眼睛,却非说她是自己撞上去的,她才发脾气的。
我闻之哑然。说好的要倾听、要共情、要尊重,不要体罚、不要责骂、不要威胁,怎么落实到行动时又全都抛在脑后了呢?当时光顾着要孩子听话,却根本没有去理解孩子的心情。看了那么育儿教育方面的书,等到要用的时候,怎么还是那老一套呢?
结伴旅行是一面照妖镜,可以照出每个孩子的原型。父母们关注的都是自家孩子的不足。比如别人家的孩子甲”胆子大、头脑灵活,别人家的孩子乙”写字好看、乖巧听话,相比起来,依依胆子小、不听话、爱发脾气、写字难看,而且特别怕输。凡是有可能要输的游戏,她都不愿参加。几家父母们闲聊起来,对自家孩子的缺点也都是长吁短叹。
某日三省吾身的时候,灵台清明间幡然悔悟:我是不是也一直在做孩子的差评师?!
就像男孩的父母那样,在人前因为面子而对孩子粗暴鲁莽,情绪激动时就对孩子口不择言任意贬低。我家依依怕失败、没自信,也许就是因为我们父母平时对她批评多过表扬,严格要求多过真心赞赏。
指责别人的时候,一个手指对着别人,三个手指对着自己。
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知人易,知己难。

根据爱荷华大学的一项研究,一般的孩子平均每天受到432条负面评论,而得到的正面评论每天却只有32条。也就是说,父母向孩子所说的话语中只有6%的语句是积极和鼓励的话语,而大部分却是消极、讽刺的话。比如:
你能快点嘛?一天到晚拖拖拉拉!”
就知道吃,作业怎么还没做!”
你怎么这么笨!”
你真没用, 这么简单都学不会!”
这点事都做不好!”
我就知道你不行!”
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小孩!”
真替我丢脸!”
······
有多少父母,用尽全力做孩子的差评师,随时随地准备挑剔、纠正、命令、说教、责骂、吼叫甚至殴打。仿佛容嬷嬷附体。
有些父母会觉得,我这是为了他好!我不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怎么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呢?
逻辑上无懈可击!可问题就在于大部分未经训练的父母,很可能会把指出错误”演变成指责、说教、打骂。而更多的时候,孩子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只是难以改正。而父母频繁的提醒和批评,却会让孩子把错误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确认自己就是拖拖拉拉”,确认自己就是不行”,更加缺少改正的动力。
有多少父母,以爱为名,对孩子做下多少恨事。豆瓣上有个叫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有十万之众,一起讨伐父母所谓的爱。
父母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其根源在于期望。父母对孩子建立了不恰当的期望,自然看孩子处处不顺眼。拿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放学回家路上为什么一会抓虫一会采花跟同学追追打打,就不能好好走路赶紧回家做作业吗?拿别人家的孩子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人家能考90,你怎么才考70?
父母的心里都住着一个百分百小孩,面对现实中的儿女,总是充满了失望。
其实任何人对差评都很敏感,夫妻之间吵架一多半开始于指责。哪怕只是一点点隐射暗示都会让人不爽气恼,足够热吵或冷战一场。夫妻之间是平等地位,既然你不欣赏我、我不欣赏你,大不了一拍两散,此处不留爷/姐,自有留爷/姐处。就好像《爱情呼叫转移》里的徐峥嫌弃的原配妻子的炸酱面,转眼就被别人誉为超赞的”。然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永远无法解除的,孩子一辈子都无法逃脱父母的差评与否定。
并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年幼的孩子总是弱者,父母往往会自恃自己的地位,肆无忌惮地批评、指责、打骂,很多时候甚至把自己的压力、焦虑都倾泻到了孩子的身上。如果换做是我们对公司老板指出错误”,我们又会怎么做呢?首先根本都不会提,如果一定要提的话,恐怕就是可行性建议”、更优选择”。
心理研究发现,在儿童早期发展的过程中,孩子并不具备足够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来客观地认识和判断自己。因而,孩子自尊心的形成极大地依赖于父母对他们做出的评价。
儿童往往善于感知,但不善于解读。如果父母一直给孩子差评,他们的感觉就是:我很糟糕,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他们会充满内疚,会自我否定,甚至会厌倦人生,进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依依三年级前两次语文阶段测验都只得了70多分,数学英语也没有考到期望中的95分以上,她挺难过的,觉得自己在退步了。我只是告诉她,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哪里是薄弱环节就在哪里多用功,慢慢努力就能有所收获。她气恼地说,她连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呢。
过了两天,语文默写本上要签名,我一看是久违的100分就表扬了一句,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她立刻得意地告诉我,她是如何在默写生词之外认真背了老师板书的词语解释,如何一个一个生字地去猜老师可能会让他们写的换部首组词,如何借了同学的字典把这些内容准备好。结果果然被她全部猜中。我大大赞赏了一番她从出题人的角度出发的思考方式。谁知,她却来了一句:妈妈,我这算不算是种下了一颗种子?” 那当然是啦!”然后她兴致勃勃地和我一起商量种植语文、数学、英语小苗苗的学习计划。为娘心里着实窃喜了一番。
原来表扬的作用有那么大!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在她考试失利的时候,指出她平时做语文作业偷工减料不够认真,计算练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英语不爱背单词才会导致成绩后退。其实,孩子自己心里有谱。
若想改变孩子,赞赏比批评有效得多。一个真心地赞赏,会极大地增加孩子的自尊水平,而高自尊的人必然是对自我有要求的人,会主动在各方面提高自己。
我们常说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并不是对孩子说:虽然你有缺点一二三四,但是我还是爱你。
孩子要是信你才有鬼。
就好像有一个男人对你表白说:虽然你又矮又胖,又笨又懒,既不会做家务也不会赚钱,但我还是爱你。
你是不是想一巴掌拍飞他,这究竟是要示爱还是损人?
无条件的爱,其实是无条件的欣赏,是任何时候都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孩子,是关注孩子的优点和可爱之处。比如上面那个男人这么表白:你勇敢、善良、智慧、温柔,简直可爱至极!他明知姑娘矮胖笨懒,但更爱她的优点,那么这一对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
如果我们真心喜爱自己的孩子,那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个表情一个神态都能传递给孩子。孩子感觉到被认可、被欣赏,就会有信心,就会有干劲,就会自尊自爱。
孩子不可能不犯错,不可能没缺点,但做父母的当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了解孩子现在的错误和缺点是初级阶段,要客观全面地肯定孩子的优点。犯错是成熟的必经之路,即便有些缺点一辈子也改不了,那就像《绝代双骄》中小鱼儿脸上的刀疤——不是不可爱的。
无缺之人,既可怜又不真实。既然我们不是完美的父母,也不应该期待完美的孩子。父母子女一场,你不嫌弃我,我也不嫌弃你:
从明天起,做一个善于欣赏的人
微笑、点头,赞扬鼓励
面朝孩子,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