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是一个"输不起"的孩子,班上的小朋友们都这样认为,在活动课上老师要求两人一组下棋时,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和她一起玩。
同桌小雅说:"她一输就哭,有的时候被吃掉几个棋子都会哭,太烦了。"
同学华琳说:"我们都已经四年级了,小园还是这样输不起,大家都不愿意带她玩。跟她一起玩不开心。"
小园的班主任曾经多次处理过这样课堂上的"小纠纷",老师表示,小园"输不起"的习惯从一年级起老师就在纠正了,想要给孩子引导正常的胜负观念,保持一个有输有赢的游戏环境,让孩子稳定心态去面对。可是没想到孩子的家长却不这样认为,总是会说"孩子还小,要让着她",并认为小园的好胜心强,是一件好事,因此在家中比较纵容孩子的脾气。
小园的家庭教育让老师的引导屡次付之东流,在和家长的沟通中老师也无法改变家长的观念,最终导致了现在的局面,小园依旧每次都哭闹要别的小朋友让着她,性格也慢慢变得有些娇气,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和她玩。

怎样引导孩子第一次面对游戏中的输赢?孩子耍赖哭闹应该怎么处理?有些孩子好胜欲望过于低又该怎么办?
为什么很多孩子"输不起"很多家长会发愁,为什么孩子这么"输不起"?其实我们应当明白一件事:不光是小孩,大人其实也是"输不起"的。
这并不是什么因果论,而是整个人类的普遍人性弱点。作为家长,在看待孩子比较在意的"游戏输赢"时,会觉得"这有什么好在乎的,小事一桩罢了",而将孩子的哭闹视作为"没有出息"的表现,认为孩子不够大度,连这点小挫折都经受不起,将来怎么面对更大的失败?

请各位家长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将孩子对于游戏输赢的情绪类比到成年人的身上,请试想一下,又有多少人能够自发抵制住赌博的诱惑呢?将涉及金钱的部分不提,单说输赢关系的心理诱惑力,至今仍然有大量的成年人长期沉迷于麻将、打牌、游戏之中,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我国的成都甚至以过年时能以连着几天不下麻将桌而全国出名。成年人尚且如此在意"输赢",容易沉溺在娱乐之中,更何况一个儿童?

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白,孩子是处于三观尚未完备、社会经验几乎为零、大脑正在不断发育中的状态下,这时候孩子对于事情的是非对错概念是非常模糊的,是需要家长耐心去引导的,和孩子讲"大气、有出息、经历挫折"无异于纸上谈兵。
所以家长不必认为孩子在意游戏的输赢会影响孩子的心态成熟,这是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并且是违背人类生活习惯的错误理念。
游戏输赢的价值是什么很多宠溺孩子,或者是过度担忧于孩子心理状态的家长,很害怕孩子在游戏中输掉后感到难过,认为这样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选择"让着孩子",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游戏的输赢并非大多数家长所想的那样,仅仅是一个娱乐形式。引导孩子进行有输有赢的游戏,其目的在于让孩子明白以下观念:
1 懂得规则的价值;2 做出决定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3 想要获取成功,必须先付出劳动。游戏的价值远远高于表面上看起来的意义,而我们作为成年人,往往会因为自己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先入为主地认为游戏只是娱乐,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想法。
(1) 游戏规则的价值
教给孩子一个游戏的规则,让孩子按照规则去进行游戏——这是进行游戏的普遍开始。这是给孩子的意识中引入"规矩"的重要方式。
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于很多概念的认知是相当模糊的,同时也因为孩子的好奇心非常旺盛,非常容易将自己的想法去付出实践,甚至在想法和行动之间没有什么停顿时间,往往是一边想着什么新奇的想法一边就这样按照想法做了。
所以我们才常常能看到孩子把食物当成玩具往身上涂,或者拿到了新鲜的玩具下一秒就往嘴里塞的奇妙现象。

而给孩子引入"规矩"概念的重要性,正是将孩子的自由和天真引向课堂的重要一步。当孩子发现听取规则——按照规则进行游戏——获取游戏成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时,在孩子的意识中自然会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那么当孩子去学校学习时,同样的道理可以认为听取老师的规矩——按照规矩上课——获得知识和老师的表扬是一条有效的思路。
这也就是游戏规则的价值。
(2)做出决定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们所谓的"输了游戏"和"面对挫折"的本质,就是要让孩子懂得"你的行为有可能会带来好的结果,也有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需要你去面对"。
在我们成年人的概念中,这就是"责任"。

很多家长常常会发愁为什么孩子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学会了说谎,明明自己非常注意孩子的家教,从来没有让孩子见到过撒谎的场景,也告诉过孩子做错了事情要勇于承认,家长不会因为孩子做错事就不爱孩子,但是孩子依旧学会了撒谎。
我们需要明白,撒谎即是"逃避责任",对于人类来说,这只是一种保护机制,是从人的大脑内的本能来指挥人的行为的。就像人们会非常自然地在受伤时避开伤害源一样,这并不是错误,也不是罪过。
人类需要通过后天的训练、心理建设、家人和朋友给自己增加安全感等方式,说服自己去面对挫折带来的伤害。
而游戏的输,正是让孩子遭受伤害的一种方式,并且这种伤害非常轻微,也不会衍生出什么后续的不良发展。我们普遍进行的小游戏,即使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在孩子随着年龄增加时也会很快释然,而不会造成心理负担。

但是长时间不让孩子"输",或者在孩子面对"输"束手无策时,家长没有给出很好的指引,只是一味地"让着孩子",让孩子"耍赖",更改了游戏结果,将"输"变为"赢",那么孩子只会一味地"耍赖"下去,不愿去进行"输"之后的心理建设,从而变得更加软弱。
(3)想要获取成功,必须先付出劳动
相对应上一条,这一条在我们成年人的概念中,就是"义务"的意义。
进行思考——尝试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这样的思维机制,也正是让孩子懂得任何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没有人犯懒就能够成功,人们必须付出自己的劳动或者思考,同时也要承受一定失败的风险,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培养孩子远离不劳而获的想法,而不是家长去替孩子想,直接告诉孩子下一步是什么,这样只会加重孩子对家长的依赖,使孩子独立性变差,不利于优秀性格的养成。
好胜欲望低的孩子该如何引导同时也有部分家长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似乎"大度过了头",并不在意游戏的输赢,很多时候这些孩子会对学校和课堂上组织的一些活动毫无兴趣,这时候我们需要仔细分析孩子的情况。
假如孩子本身是有其他爱好的,只是孩子的爱好比较文静,如听音乐、看书、写字等等,并且对这些文静的爱好非常认真,比如会自己尝试写日记表达对这些爱好的喜欢,或者希望给家人和同学分享,或是不断地需求更多的歌曲、书籍、练习工具等等,我们就可以认为孩子确实是真的不爱热闹,天性比较淡然一些,这也完全不是坏事。

家长可以用填字游戏、书法比赛等等方式吸引孩子去尝试"输赢",满足于孩子的文静而忽略了"输赢"的概念引入是不可取的。
但若是孩子没有什么爱好,终日沉迷于电视、手机,常常发呆,寡言少语,在孩子中间比较孤僻,也不爱和家长及同学分享自己认为有趣的事情时,这样的"安静懂事"是不好的,需要家长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尽早进行心理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