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兜妈小区里的周阿姨带着3岁的孙子小童在公园玩。
在经过石板阶梯时,小童一不留神险些摔倒,周阿姨急忙伸手拉了一下孩子的左肘。因为事发突然,力气可能就用得大了些。
事故之后,孩子一直说自己胳膊疼,周阿姨仔细观察了一下孙子的胳膊,发现没有红肿也没有淤青。
她以为问题不大,用毛巾帮孩子冷敷了一下之后,就也没再把这件事太放在心里。
直到孩子爸爸发现小童一直用不自然的姿势端着手肘,玩玩具时也基本不用左手,才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原来因为奶奶无意间的拉扯,导致了小童的桡骨头半脱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胳膊肘脱臼”了。
孩子容易脱臼的原因
胳膊脱臼是5岁以内儿童常见的肘部急症,发病率高峰为 2~3 岁。
通常相对于右手,左手发生脱臼的概率更高,而且女孩比男生更易发生手部脱臼的情况。
这阶段儿童易发脱臼的主要原因是,幼儿胳膊肘的桡骨形态发育不成熟,周围的韧带相对松弛,关节囊也比较柔韧、薄弱。
一旦受到不恰当的外力拉扯时,就可能出现上下两端骨头错位,从而导致脱臼。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可能导致孩子脱臼的情景有很多:
比如孩子突然跌倒,家长牵着孩子的一只手向上提起来;
拉着宝宝快跑,或直接拉着孩子的手跟孩子拔河比试力气;
跟孩子玩人体秋千”,拉着孩子的双手旋转;给幼儿穿衣服时,生拉硬拽;
走路一边玩手机,一边像提东西那样提着小孩的手臂……
之前山东有位王女士,给孩子脱衣服时,一不小心,就把孩子的胳膊弄脱臼了。
长沙一位家长,牵引孩子的时候动作不当,导致孩子手臂脱臼,一碰就哭。
所以,当家里有幼儿时,应尽量避免用力提拉小孩手臂或者猛然单手拉扯孩子的手肘。
虽然脱臼并不是一个特别严重的病症,但如果家长因疏忽导致孩子脱臼,并且未给孩子脱臼的肘部及时复位的话,
则可能造成周围的韧带和软组织,适应了脱臼状态下的松紧程度,从而形成习惯性脱臼”,稍微一碰,孩子就会脱臼,日常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如何判断是否脱臼
如果孩子发生了脱臼,可能有这些表现:
孩子曾经被拉拽,或摔倒,没有外伤,却觉得身上疼;
要是家长碰触孩子的手臂,疼得更厉害,甚至大哭;
孩子自己无法抬起手臂,而且肘部或手臂关节的角度不自然(因为孩子不愿意使用脱臼的手臂,并找了一个相对不疼的姿势);
因此,当孩子胳膊突然不能动了,那么不管有没有其他外伤,家长可以让孩子尝试向上举手;
要是举不起来,那最好还是去看一下骨科医生,看看孩子是不是脱臼。
如何处理并预防脱臼
如果是牵拉造成的脱臼,其实处理起来很容易,熟练的医生用旋后屈肘法,或极度旋前法,一秒就能解决问题。
兜妈有个邻居,最擅长处理脱臼,邻里之间有哪个孩子胳膊抬不起来了,最先来找他,邻居也不含糊,两只手抓着孩子的手臂一摆弄,嘎达”一声,孩子就好了。
问邻居为什么这么熟练,他说自己小时候经常脱臼,看医生给自己治得多了,专门跟医生学了几手,真可谓久病成良医”。
不过对于不懂这方面技能的家长来说,最好还是不要自己动手给孩子的胳膊复位,很容易使孩子受到造成二次伤害。
胳膊脱臼虽然不算严重,但给孩子带来的痛苦是实实在在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预防脱臼,避免危险行为。
比如当孩子摔倒的时候,家长去拉孩子时,最好拉孩子的上臂,避免肘关节被拉扯;
当孩子睡觉时,如果身体压住了手臂,就轻轻给他挪开;
给孩子穿衣服时,特别是长袖衣物,动作要轻柔,把孩子的手臂从袖子里拉出来的时候,一定要慢慢来。
而对于习惯性脱臼的孩子来说,更要注意保护,避免牵拉,让他的骨骼。韧带逐渐发育完善,补充维生素D和钙的意义并不大。
最后再总结一下,脱臼是日常常见的小儿急症,当父母发现孩子手臂脱臼时,无需慌张,及时就医或者按照急救法自行帮孩子将肘部复位就好。
但是,尽管脱臼不是大事,父母也当尽力避免造成小孩脱臼,一方面是要避免用力牵拉儿童手肘;
一方面是在给儿童穿衣、洗澡以及和儿童玩耍时,要注意控制力道,不要生拉硬拽,力气蛮横。
孩子的身体娇嫩,家长可要当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