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不在幼儿园学习,孩子会在起跑线上迷路吗?

大家好,我在幼儿园工作了三年,我个人感觉,父母是子女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太对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讲我身边的两位家长。

1.一个小班小男孩,体弱多病,一年来幼儿园的次数用10个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但人家认知的字好多好多,幼儿园表演时,这个小男孩和我们院长一起总结,一张字就有一个或两个字不认识。偶尔课间休息,这个小男孩,还给我们这些老师讲物理知识,这个小男孩时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个。

2.也是一个小男孩,父母,爷爷奶奶,太忙,在幼儿园永远是第一个送,最后一个接走的,因为幼儿园到年底也是向家长总结孩子这一学期学到了什么,这个孩子,真的没少让老师,主任,院长费心,但他就知道玩,毕业时,就学会了从1数到100,英语学会了苹果。当时班上说的最少英语还能独自完整说出几句英语呢!

所以,我个人认为,对于孩子,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只要这个孩子认真学,无论给什么样的环境那他就是学习的孩子,但这也有家长和老师的以身作则。

这只是我个人想法,有什么不对的,请大家指教。


妈妈的这一行为遭到医生的断然拒绝和批评。 医院专家的批评很有道理,但妈妈的心情可以理解,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根源不是出于父母的虚荣心和欲望,而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导致的。 反思这一社会教育问题,我们必须思考两个前置性问题:究竟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孩子的起跑线究竟输不输得?如果这两个前置性问题得不到科学的回答,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

方向远比速度重要,如果起跑线的方向没有选择对,就会导致好心办了坏事,不仅没有赢的可能,而且会输得很惨。 集体无意识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模糊了一个本质性问题,即,生活的本质是什么?虽然无数哲人在思考,至今却仍没有一个公认答案。

我想,竞争虽然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但绝不是唯一的本质。我很赞成美国管理大师、《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说的那句话:我们的使命就是以滋养生命的方式生活。”我也很赞成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的提醒:生活的本质是你喝的水,而不是盛水的杯子,真正的高贵是你喝上了更甘甜的水而不是举起了华贵的杯。

看重生活本质的人在人生的路上,艰苦跋涉,寻找更甜更美的甘泉,他的人生也在这条路上留下了一座座丰碑。而那些手捧金杯玉盏的人,最后只守着那几个杯子度过了一生。” 要厘清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我们应该由生活的本质继续追问:孩子的童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的,孩子的童年应该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但是,童年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沉浸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中,孩子体验不到童年生活的美好,也许就会让孩子的人生真正输在了起跑线上。现实中,不少孩子就是因为家长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压力影响,对生活失去了价值认知,有的在后面的发展中迷失了,有的甚至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让家长欲哭无泪。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曾做过一个长期跟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另一组则接受超前教育。开始的时候,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确实比第一组的孩子表现优秀,但到了约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优势便丧失了。

再后来,一些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因为对已有的知识失去了新鲜感,慢慢地滋生了不良学习习惯,最后便落伍了。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蔡望怀是如此评述教育的力量的:相比于知识的传授,教育更重要的功能是点燃,点燃对美好高尚生活的热爱,点燃奋发上进的动力,点燃追求真理的激情。


你好,关于你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疑问。我想从2个方面解答问题。

第一,就是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关于早教问题已经有明确的科学结论,我给你简单介绍一下。

上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针对100家不同的幼儿园做过大规模研究。(50个是早教为特色的,50个是以玩为主的)

结果是刚开始以早教为主的幼儿园的孩子的学习水平更高,不过在小学4年级之后就早教组的孩子的学习水平变得更差了。而且更关键的是早教组的孩子在社交和情感能力方面,有明显的缺陷。类似的研究被多次的重复(美国跟日本也做个类似的研究),现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早教带来的早期优势会在一到三年内被冲刷掉,然后还可能会被逆转。

第二,关于会不会迷路,这个是需要父母的持续关心和引导的问题。上面也提到了早教对于孩子并没有好处,不过以玩为主的幼儿园还是要去上的,对于孩子来说玩就是一种学习方式,在玩闹当中学习怎么跟别人相处,观察别人的情绪等等。更是一种社交演练。

而且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其实是对于未知和意外的探索,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这跟给孩子报兴趣班并不一样。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实际表现出的是完全不同情况,所以需要父母去观察和培养。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

孩子的起跑线不在幼儿园,而是在3岁以前,父母的语言,父母跟他说了多少话,给他多少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