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宝妈比宝爸更焦虑?母亲参照效应:做个恰如其分的母亲很关键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以孝义为先。纵观古今,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是以孝治国。父母去世后,孩子要守孝三年,三年之内不得娱乐,不得剪发剃须。古人若是头发或者胡须脱落都需要将其收集起来,随自己死后一块儿入土,这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

相比较父亲来说,母亲往往与孩子显得更加亲密。就比如说前段时间里段子中说。孩子在回到家后,第一个叫的人一般都是母亲。妈,我的衣服在哪?”妈我饿了,我渴了。”如果叫父亲的话,也只会是问我妈在哪儿。所以当中国的孩子在面对问题时,总会想到妈妈对自己的教育。

好像在中国人心里,妈妈都是神圣的。与外国人相比,又感觉中国人好像更爱自己的母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中国人对母亲的崇拜与依恋,在心理学上也有解释。心理学上将孩子对母亲的崇拜,叫做母亲参照效应”。

经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的年轻人在找女朋友,或者是另一半时,都会以自己的母亲为参照对象。大多数年轻人都希望自己的妻子身上存在母亲的一些特点。

在选择女朋友时,也会十分的尊重母亲的想法与观点。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会以母亲不喜欢,作为理由提出分手。

为什么在中国人心里母亲的形象如此高大?

如果你问年轻人,问他是选择自己的妻子还是母亲,中国人多数会回答选择自己的母亲,因为孝义为先。但如果是你问一个外国人,外国人多会选择自己的妻子,因为爱情价更高。究其原因,其实是由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思想不同。

我们都知道,中国最早先是母权社会。后来父权至上时,父亲往往因为工作或是保家卫国,不能时常陪在孩子身边,孩子身边往往都是母亲在陪伴、照顾、教育。孩子在心里自然而然便对母亲形成了依赖。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便是母亲对我们是无私的慈爱。各种名言警句、诗词歌赋都在歌颂、赞美母亲。所以在孩子的心底,母亲苦心付出,无私奉献的形象便在我们心里烙下深刻的烙印。

母亲参照效应

我们都能感觉到,对于母亲的一些记忆,我们都能有格外清晰的记忆力。这其中的原因,在生理方面也可以得到正确的解释。

从医学上讲,中国人都将自己与自己的母亲放在了同一脑区。中国人讲究的自我是指包括自己家人在内的自己的家。与外国人不同,外国人讲究的自我只是他自身。

也就是说,中国人将自己与自己的母亲在心里方面放在第1位。当对自己重视时,便会相应的想起母亲。

参照效应造成了母亲的焦虑。

期望就等于压力,期望越高,往往压力就越大。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母亲的崇拜,导致人们对于母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是自古以来母亲的高大伟岸的形象,迫使着每一个女人,为了不负这种形象,都要努力提高自己。

母亲在中国传统形象,应该是相夫教子,无私奉献家庭,处理好各种关系。唯有这样,才会是一个合格的母亲。随着社会的发展,女人们又开始从事事业。

所以现如今的女性所感到压力更大,是因为他们成为母亲之后,既要处理好家庭,又要做好事业。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又要求女性要妥善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就向我哭诉,朋友对我说,她真想来世做一个男人,因为那样压力便会小得多。

这时便激起了我的大男子主义。因为我觉得,现如今,大部分方面的问题都需要男人去解决。可是当朋友对我说了一下她的生活时,我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朋友是一名护士,每天早晨需要早早的起来为孩子做饭,送孩子上学,然后赶在7:30之前到达医院,参与医院的交接班工作。

有时医院有急人,或者需要他值夜班时,他往往就不能陪孩子,可是由于孩子年纪小,仍需要母亲的陪伴。若是照顾孩子,选择家庭,就要放弃事业,若是选择工作,便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与此同时到丈夫回到家中,她还要为忙碌一天的丈夫做精神和身体方面的放松,尽管这时她也是身心俱疲。

的确,在一个家庭中,男性往往承担的压力,虽然有可能在单方面繁重,但只是单一的。女性为了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所要做的就太多了,这也是现代女性焦虑的原因。

好的母亲应该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

女性与男性相比的话,多数是感性为主。我要告诉大家,作为一个好的母亲,在对待某些问题时,不能只用感性来对待。因为一味的感性,往往会使人变得不冷静,不沉稳。

举个例子来说,当母亲面对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许多母亲都会有护犊”现象 ,也就是说会一味的偏向自己的孩子。

这种做法一定是不可取的。一定要完全了解此事情的经过,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去分析,一定不能只凭自己主观的感受和对自己孩子的偏爱,便对别人做出报复。

这既不利于与他人的关系,更不利于教育孩子。这要教出来的孩子只会骄奢跋扈。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没有一点好处。

不可一味地以传统道德来要求孩子。

传统道德多教人谦逊,宽以待人。可是在许多时候这一方面并不行的通。就比如说,传统道德,会在人面临利益方面时,主张人应该将利益让与别人,懂得谦让。可是在许多问题上我们都深有感触,许多利益许多机会,如果你不去争不去抢,成功与利益永远不会属于自己。

所以母亲在看到孩子面临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时,可以教他们懂得谦让。但当面临一些本质上或重大问题时,一定要教导孩子,要积极争取。

不能再一味的宠着惯着孩子,适当放手,让孩子独立。

许多母亲都有这样一个困扰,感觉自己的孩子,总不能离开自己的怀抱。觉得自己的孩子自己生存能力很差,于是就什么事都帮助孩子去做,这也导致自己很累,孩子也得不到发展。

中国人许多在成年之后,在处理问题方面的能力仍然很弱。这便是因为母亲没有做到适时放手的。

古人说慈母多败儿”,这句话在我看来是非常正确的。许多妈妈都因为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恨不得什么事都为孩子规划好,为孩子的成长道路扫清一切障碍。

当我们要明白,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孩子终将长大,他也终将自己去面临问题。我们应该适时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一些问题,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也可以让我们不再那么累。

母亲不应该什么事都控制孩子,有的母亲会在孩子找到女朋友时,担心自己一手养大的宝贝儿子会被其他的女人所夺走。

也就产生了一些对儿媳的厌恶心理,这也是许多婆媳矛盾的来源。所以有许多母亲在看儿媳妇时,会感觉怎么看都不顺眼。如果见到自己的儿子对自己儿媳很好,便也会感觉自己被冷落。

所以母亲最重要的是要摆正心态,要明白,不是出现了一个夺自己爱的人,而是出现了一个与自己共同爱儿子的人。适当放手,给孩子独立的生活,于孩子于己,都有好处。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