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小伤疤》:永不离开,爱才是死亡教育中最坚定的底色

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这不是韩剧里的深情告白,也不是临终前的依依惜别,而是每个家长都不能逃避的育儿课题——死亡教育。

我在为另一本绘本做调研的时候,顺带与低龄孩子的家长们探讨过这个话题。其实,很多家长都挺重视死亡教育,有的家长会给孩子讲解何为死亡,有的家长则给孩子选购《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类的绘本。

但是,几乎每个家长都特别抗拒和孩子谈论

我死了?你会怎么办?”

当我试着抛出这个话题时,有的家长甚至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和拒绝。而当我拿出这本大红底色的《小伤疤》时,更遭受了不少质疑:死亡教育的书,怎么弄这么个颜色?真不像话。总之,当年轻的家长们面对尚且遥远的死别”时,一切关于死亡的不屑、不安、不快都冒了出来。只是,这并非诅咒,而是合该坦然;这也无关豁达,而是早晚要有的明悟。可为什么我们仍视其为禁忌,就连听一下、看一眼都难以忍受呢?

这是因为我们无法阻挡死亡的来临,所以,我们很难向孩子坦诚对死亡的恐惧。说的深情一点,也是我们不舍人间,更放不下至亲至爱。

由此,很多家长会告诉孩子:我会健康的活很久,永远陪在你身边。”多么美好的愿望,可惜它难以实现。

《西藏生死书》说得鞭辟入里: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孩子只懂什么是死亡”远远不够。做不好面对的准备,当死亡意外到来、当至亲骤然离去,猝不及防之下,孩子的生命中将会裂开一道缺口。

《小伤疤》为孩子们提供了抚平这个缺口的方法。这本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3的绘本享誉国际,获得了国际扶轮社青少年图书奖”等多个奖项,治愈着无数幼年丧亲儿童的心伤。

《小伤疤》由法国著名童书作家夏洛特·蒙德利克,以及知名画家奥利维耶·塔莱克共同创作完成。他们着眼于孩子失去至亲时的情感转变,用诗意的笔触来书写死亡与爱。此外,《小伤疤》的火红底色用得极妙。也许正因为死亡太过灰暗,生者才更该红火热烈的活着,如此,生者逝者皆可慰。

而这才是死亡教育的真谛。

01 死亡真实存在,因为游戏规则如此

台湾教育专家张淑美说: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

这个年龄的孩子会开始追问关于死亡的一切:清明为什么烧纸?爷爷去哪了?奶奶为什么躺着不动了?

大部分家长的态度是顾左右而言它:清明烧纸是为了取暖;爷爷变成天上的星星了;奶奶睡着了。

葬礼?当然不参加。墓地?千万不能去。

高亚麟在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中说:

父母会替孩子挡住死神,不管在什么年龄,孩子都看不到生命的尽头,不会觉得死亡离自己有多近。”

可实际上,我们挡不住。因此,不妨让孩子们明白,死亡是每个人人生历程的最后一站。到站了,就要自然地离开。生命有开始就有结束,这才是完整的游戏规则。

但是,仅仅只是明确了游戏规则还远远不够。

比如,孩子去玩捉迷藏,无论你讲多少次游戏规则,都不如让他真正玩一次理解得快。但死亡不是游戏,不好让孩子轻易尝试。那该如何才能让孩子获得这样的经历呢?

如果能有一位小伙伴”,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那孩子们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小伤疤》里的小男孩,就是个不错的小伙伴”。他向孩子们讲述——妈妈离开以后的故事。

小男孩在一个寻常的早晨醒来,得到了一个不寻常的消息:妈妈不在了。

爸爸说:

妈妈永远走了。”

但小男孩知道,妈妈不是永远走了”,是去世了,也就是自己再也不能和妈妈见面了。妈妈

被放到一个木箱里,然后埋进泥土里,变成灰,变成土。”

妈妈的生命游戏结束了,小男孩即便懵懂,也知晓规则的力量。

不管是否做好了准备,结果谁都无力改变。

02 孩子有能力面对亲人的死亡

生活还要继续。但是,爸爸很没用。

他不知道怎么照顾小男孩,就连把小面包切成两半,上上下下都涂满蜂蜜”也做不到。

爸爸狼狈的样子让小男孩很生气,他觉得自己需要照顾爸爸了。但是怎么照顾一个被这样抛弃的大人”呢?他也不知道。

这样的心理活动让这个故事有了超高的可信度。

大部分家庭中,都是妈妈操心着日常琐碎,照顾丈夫孩子的生活起居。如果没有妈妈,这些事情谁来做?

在讲述小男孩的情绪变化前,先来看看《小伤疤》的第一页和最后一页:

这两页画的都是小男孩睡觉的场景。第一页是刚醒来;最后一页是刚入睡。从画中很容易看出,同样是躺在床上,小男孩的精神状态完全不同:

刚睡醒的小男孩得知妈妈走了”,有点难过,有点生气。

这样的情绪基于第二页的内容——昨天和妈妈吵架了。他因为妈妈说要离开”而发脾气:

我很不高兴,大声地说,如果是这样,我就不再是她儿子了”。

那时候,小男孩的诉求是,希望妈妈等学期结束后再离开。

他还没意识到,妈妈走了”意味着什么。后来,在与爸爸进一步确认之后,小男孩才终于醒悟:妈妈去世了。

为了留住”妈妈,他尝试了很多方法:关上窗户,企图留住妈妈的味道;不和人讲话,闭目塞听,企图留住妈妈的声音;反复弄伤自己,回忆妈妈关心自己时的温柔。只因为一弄痛自己,他就能听见妈妈对他说话。

这个过程满溢着悲伤,无比残酷,却不得不经历。也只有自己走出来,小男孩才不会一次次揭开腿上的伤疤,心中那道伤痕才会真正痊愈。

直到在外婆的指引下,小男孩发现,妈妈在自己心中。他不停狂奔,让呼吸困难,心脏剧烈跳动,只为了感觉到妈妈就在我的胸膛里,咚咚咚像鼓一样剧烈地敲着我。”那仿佛是妈妈爱的述说。

亲子间即便跨越阴阳,仍断不了紧密联结,就像琼·狄迪恩在《蓝夜》中怀念已逝的女儿:

我没有一天不看见她。”

小男孩只需要回忆起妈妈的温柔宠爱,心中就足够温暖。最终,腿上的疤痕下长出了光滑的新皮肤,他捂着胸口安心睡着了。

03 亲人离世,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面对

从乔布斯接受死亡教育开始,很多人才意识到,死亡教育”应该在全年龄段开展。因为当不幸来临时,家长与孩子,得共同面对至亲死亡带来的打击和痛苦。

《小伤疤》中的父亲,无法接受妻子离世的现实。在之后的第一个早晨,他甚至找不到开始这一天的方法。小男孩敏锐地感受到了不同:

闻不到咖啡香,也没有人在收音机里大声嚷嚷。”

父亲对小男孩说:

是你吗”?

很大可能是他一整夜没合眼,头脑里或走马灯一样回忆着妻子生前的点滴,或干脆什么都没想枯坐了一夜。儿子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他这才想起,自己生命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陪伴。

他对小男孩说:

结束了。”

从这一刻开始,他不能再沉溺于悲伤,必须调整好心态。儿子需要他,他也需要儿子,他们将一起面对没有妻子和妈妈的生活。

父亲自我疗愈的过程,全线引领着小男孩走出丧母阴霾,勇敢面对生活。

他笨拙地照顾小男孩的生活,即使不知道怎么把小面包切成两半,都上上下下涂满蜂蜜”,但还是努力去做。

他还大方释放情绪,让儿子知道,不高兴就要哭出来。

所以,小男孩看到的是一个伤心了就会哭泣的爸爸:

我知道他哭过,眼泪鼻涕一起流,让他的脸看起来皱巴巴的,就像一块抹布。”

我心里知道的很清楚,看到我,他很难受,因为我的眼睛长得像妈妈。”

我一说‘妈妈’两个字,他就哭了。这对一个大人来说,挺不容易的。”

爸爸不顾形象”,如此坦率真诚,让一直压抑情绪的小男孩终于找了个理由,抛却负担,赖在地上,哭得很伤心。”

宣泄悲伤,正是伤疤愈合的开始。

美国著名的育儿专家劳拉·马卡姆博士说过:

孩子也需要体会自身情感,然后才能排解,让它们消失。”

很多父母看见孩子哭就烦,努力哄、转移注意力,只想让孩子止住哭声。如果父母恰好心中不快,很可能还会对孩子发脾气,通过震慑求得片刻安宁。

可孩子也有情绪啊,哭只是他们为数不多的表达方式。大人们应该像《小伤疤》里的父亲这样,保留孩子对任何一种情感体验的权力,帮助他们处理自己的情绪。

只有负面情绪有了出口,它们才不会堆积在心里。也就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以极端的形式宣泄出来。

这位父亲虽然做不到庄子那般,在妻子故去后击缶而歌,但是他如同《负重前行》里的父亲那般,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承担起了该有的责任。

作为父母,要对死亡多一分理解,才能纾解死亡带给孩子的恐惧和不安,才能让孩子懂得生命中最真实和自在的状态。

在故事快结束时,父亲和小男孩终于让生活重回轨道,一起开启了新的人生:

家里有了咖啡香,收音机里,有人大声地说,天气会很好。”

他对我张开双臂,我扑到他的怀里。”

妈妈一直在,因为小男孩心怦怦直跳”。

妈妈在小男孩心里,也一定在爸爸心里。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是啊,还没活明白呢,琢磨死的事干什么?

但《小伤疤》却让人看到了未知死,焉知生” 。也许,正是面对过死亡,才能用力地爱,认真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