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我刚看完一本书,出来看见老公在聚精会神地看一部电影,我问:你在看什么呢?这么认真。他说:《银河补习班》,讲育儿的,邓超的作品呢!我很好奇,也坐下来和他一起看。
这是讲的一位饱经风霜的父亲,是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将一个已经被开除的孩子培养成中国杰出宇航员的故事,讲得很感人,也很令人振奋,看后我不禁泪目,邓超所演的这位父亲所主张的很多育儿理念我也很赞同。
首先,要想孩子成功,必须信任孩子。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当儿子马飞第一次和爸爸一起住进自己以前的家后,他开口问爸爸:我可不可以不睡觉?爸爸说:以后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我觉得从这个细节爸爸就可以传递给儿子一个信息:你和爸爸一样,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你需要有自己的主见,爸爸相信你,爸爸尊重你所有的想法。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代替孩子做了太多的事情:怕孩子迟到,起得比孩子早只为叫他上学;怕孩子学习掉队,为孩子拼命报补习班;怕孩子在学校偷偷跑出来上网游戏,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甚至直接买学区房等。其实这些怕孩子做不到的事情恰恰就是他们应该学会的能力,学校不能只学书本知识,自强独立也应该是孩子们的必修课。而这一课,只有我们的放手和信任才可以让他们学会。
其次,要想孩子成功,必须鼓励孩子。这一点的描述一直贯穿整部电影始终。一开始,马飞的成绩一直不好,他经常逃学,自甘堕落,学校的政务主任怕他拖累全校名誉,想把他开除,就连他妈妈都说他笨,没救了,直接去楼下卖烧饼吧!只有爸爸,他敢跟政务主任打赌,他说:我的儿子今年期末考试可以考进年级前十!甚至马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爸爸的话。
然而因为爸爸的鼓励,马飞渐渐重新找回自信,哪怕是那一刻全世界都在嘲笑他,说他不行,但只要有爸爸的鼓励,他就有动力继续前进。爸爸从来不会因为分数而责怪他,而是善于发现他每一次微小的进步并竭尽全力地去鼓励他继续努力。
我觉得这一点现在很少有家长可以做到。
我有个小侄女今年读小学二年级,数学时常跟不上,有一天她对妈妈说,我不想学数学了!她妈妈很着急,总既希望于她请的家庭教师,以为家庭教师会有办法让她女儿改变。殊不知,孩子的改变应该是由内向外的,如果她自己都对这门课失去了信心,就算请来全国特级教师来辅导又有何用?
电影中的这位爸爸懂得这个道理,他知道帮孩子解决数学难题只能治标,要想孩子学习的马达持续启动,需要他用自信给自己加油。而来自父母的鼓励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燃料!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很经典:考上清华北大不是目的而是过程,你应该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读书。这就好比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靶子,如果你都不知道自己的靶心在哪里,那你每天那么努力的拉弓又为了什么?”爸爸鼓励马飞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大胆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所以,当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当马飞提出他想去北京看一次航天飞行展览时,爸爸宁愿帮他请假带他去看。
当我看到这里时,我哭了!我觉得梦想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最缺乏的东西。我们为了什么而读书,我们在读书时代有认真想过吗?我记得曾问过同学这个问题,他们有的说想赚大钱,有的说想当白领,有的说想出国。
现在当我回想起来这些回答,我发现其实他们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因为这些所谓的梦想太抽象和模糊,没办法执行,这样的梦想也给不了我们前进的动力。究其原因,我觉得也跟我们当时的认知有关,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读书的真正好处,我们当时的梦想,也许只是父母的梦想罢了。
梦想是什么?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我才真正意识到它的存在:梦想应该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用照片展示出来的,可以让我看到它时内心就变得无比笃定和强大的动力!梦想就好比计算机的芯片,人只有有了梦想才会有勇气和决心排除万难、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孩子只有有了自己的梦想,才会燃起他内心的小宇宙,自主自觉自愿地去学习。
最后,要想孩子成功,需要保护孩子的创造力。我想这一点应该是现在教育的目的,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电影中,马飞自信满满地考完期末考试,本以为稳进年级前十,结果却只考了65名,他很失望。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一篇作文惹的祸。他的作文立意新颖,很有想象力,但老师认为与标准答案不符,属于偏题,应该判零分。
这时爸爸的一句话让所有老师陷入沉思,他说:这份试卷的选择题每一题都会有四个选项,ABCD,但孩子将来走上社会会有人告诉他们这件事的解决方案有ABCD四个选项吗?难道他们今后不会遇到EFG这样的选项吗?”结果这篇充满创造性的作文最终帮助马飞成功进入年级前十名!
这让我想起,我的女儿有一次在画画,她画了一个月亮和一棵树,她把月亮涂成蓝色,把树涂成红色。奶奶看见连忙对她说:宝宝,月亮应该是黄色的,树是绿色的。我女儿却倔强地说:现在月亮婆婆要睡觉了,她就是蓝色的!我示意让婆婆同意她的想法,不要再继续纠正她。
其实月亮是什么颜色并不需要我现在告诉她,她以后自然会知道。她现在的月亮就是蓝色的,在她的世界里,所有物体都和她一样充满活力和生机,我何必要在她思维最活跃的年纪硬要给她灌输那些冷冰冰的常识,而将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在摇篮里?!
其实在很多领域根本不应该有所谓的标准,标准只是上一辈人总结出来的知识,我们如果想要我们的下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必须勇于打破常规,尊重孩子的创造性,帮助他们去创造奇迹!
我也是一位宝妈,终有一天,我也需要面对电影中这位爸爸要面对的一切,我问我自己:我可以做的比这位爸爸更好吗?
其实孩子的成长更离不开父母的努力,除了在客观上努力帮助孩子好好学习,更应该以身作则,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声的,但也是深远的,当我们在要求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时,先问问我们自己能否做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