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育儿 | 生病后如何饮食 这些禁忌你们能接受吗?

就像现代营养学有饮食金字塔,其实我们祖国很早以前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膳食配五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即谷类和菜类占主导地位,其他皆为辅助,每日摄入少量即可,保证摄入之物能为脾胃消化,这样才能为转化为精气补养身体。

中国人对饮食是特别讲究的,不光发展出了八大菜系,还衍生出了各地繁复不同的餐桌文化,不光讲究菜品如何,还讲究不同季节、不同时刻、不同状态的餐饮规律。

这不,活蹦乱跳时候有活蹦乱跳的餐饮规律,生病了就有生病时候的餐饮规律,得好好养着。具体怎么养呢?怎么样正确准备饭菜,更好促进疾病康复?先来看看以下表格。

我们首先看一下这张表,这里把常见食物分了四类。

一类:清淡温和的食物,米,面,五谷杂粮,烹煮过的蔬菜。这些食物性质相对比较清淡温和,适合长期食用。如果把我们的饮食结构用金字塔图形表示出来,这些食物是塔基,是我们的食物中应该占比例最重的部分。

二类:生冷食物,包括生的,未经烹煮的食物,如蔬菜沙拉,刺身,凉拌菜等。冷的食物包涵两个概念:一,温度低的,冰箱里拿出来的或者低于体温很多的冷饮冷食。二是从食物的寒热温凉性质来看属于寒凉的,如绝大部分水果,但是不包括,榴莲,芒果,菠萝,龙眼,荔枝,樱桃等。

三类:热性食物,牛肉、羊肉、狗肉、鸽子肉、鸡肉等肉类; 煎炸、烧烤、麻辣、膨化类食物; 榴莲、芒果、菠萝、龙眼、荔枝、樱桃等水果

四类:助湿食物,酸奶,各种奶类,水果,甜食,水产海产,各种肉类,补阴补血的食物,蘑菇类。

这里还要说明一下,这个分类表是针对一周岁以上的孩子,一周岁以下的孩子脾胃功能还没有发育健全,他的食谱仅限于第一栏:清淡温和的食物,一些杂粮类粗纤维食物要视孩子的月份和消化情况决定是否添加。

如果孩子已经生病了,那么能吃的食谱只有第一类,就是清淡温和的食物。

为什么其他三类不可以?

简单来说,食用食物链最底端的食物会更直接转化成能量,比如谷菜类比肉类低一阶,所以更容易被消化。而水果类由于有其寒凉温热偏性,其消化吸收难度比性质平和的谷菜类更困难些。

人体的能量是一定的,生病的时候主要精力都用来抵抗病邪,如果此时吃了难以消化的食物,就会分散抵抗病邪的精力,造成疾病迁延难愈,恢复时间延长。

而有偏性的生冷、热性、助湿食物,会拖累脾胃的正常运化,甚至加重病情。所以孩子生病时,吃的简单清淡温和才有利于身体恢复。

记得小时候生病着凉没胃口,妈妈都会问我今天想吃什么?给你买去”,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我的摇头什么都不想吃”,结果上桌的饭都是鱼蛋肉奶类营养丰富的食物,而自己夹到碗里的却往往是几口米饭加几根焯青菜。这可急坏了家长,有营养的饭也不吃,怎么有力气抵抗病邪?

这种情况很常见,可以看作是生病以后正常反应,因为身体很聪明,知道这些东西不能被自己消化吸收,甚至可能危害身体。

还有很多孩子甚至连饭也不想吃,这时候米油和小面汤可以煮起来。帮助脾胃运化的手法,比如摩腹、揉脐、按揉足三里等都可以用上。

父母坦然些,孩子拒绝的东西,不必硬让咽下肚,让其回归到简单自然状态。

愿天下无病儿~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