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学比轻重、长短、粗细:妈妈会方法,孩子更轻松

生活中,妈妈们一般怎么教孩子比较轻重、长短、粗细这些量的概念呢?

也许这些概念在我们成人眼里是非常明显的,但对于我们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每一种量的比较都需要经过亲自探索和引导后才能做出属于小朋友自己的判断哦!

今天我们重点讲的是爸爸妈妈们如何引导小班的小朋友进行比较的有关方法,至于中班和大班孩子如何指导欢迎持续关注我们后续的分享,虽然不同年龄段的内容不一样,但是方法都是通用的,家长们也要善于举一反三。

1 学前儿童学习量的比较”的认知发展规律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量的比较”核心经验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从绝对化到相对化、从不守恒到守恒、从模糊到精确的渐进过程。

儿童对量的感知是在其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国外有关研究证明,儿童对量的感知约在1岁末就形成了,2岁左右的儿童已经能够对不同大小的物体作出反应。

然而,儿童早期在实际生活中逐渐积累的这种对物体的量的认识常常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感知和区分量的明显差异。

如3~4岁的儿童一般已能正确区分物体的大小以及进行两个物体之间有关量的比较,并且用简单的词汇加以表达。

比如,能从差别比较明显的一组物体中判别出最大的(或最小的)物体;通过指导能判断两个物体间的粗细、长短、轻重;能辨别远处物体的大小和不同位置物体的大小,如能在不同位置(远处或近处)按照成人要求拿取大的(或小的)物品;能感知和判别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物体的轻重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能认识和区分差异不太明显的量,其感知大小、长度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5岁左右儿童一般能够区分和依次排列多个在某一量上不同的物体。(重点在于排列)

比如,能从一组物体中找出相同大小(或长短等)的物体;能够根据物体量的差异(如大小、长短、粗细、厚薄、高矮等)进行数量在10以内的正、逆排序;感知、判别轻重差异的能力也有提高,不仅能理解和运用轻”重”词汇,从若干物体中准确判断同样重量的物体以及轻重差异不大的物体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至于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认识复杂量的比较并进行相应问题的解决。

比如,能理解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关系,解决对应的乌鸦喝水问题;认识浓度的概念,解决幼小衔接常见的盐水浓淡问题,等等。

2 常见的各种量的概念

确定属性(也就是确定比什么)是进行量的比较的重要前提在量的比较中,即使是同一物体,也有许多不同的属性可以比较,因此了解和确定物体的属性是进行量的比较的重要前提。

对于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宽窄、轻重、远近、快慢等量的属性,家长要从数学概念的角度把它们界定清楚,尤其是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等都涉及物体的长度,如果给孩子的相关概念知识是模糊甚至错误的,就会造成孩子对物体各种认识上的局限。

长短是指物体两端之间距离的长度;
高矮是指物体在同一水平线上从下到上距离的长度;
宽窄是指物体横面边长的长度;
粗细是指横截面直径(或半径)的长度;
厚薄是指扁平物体上下面之间的长度;
快慢是指物体移动的速度(孩子能理解的是一起跑,谁跑在前面,谁在后面);
轻重是指物体的重量(大多会从跷跷板引入概念)。

有的概念比较难,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现有水平判断该教到哪个概念。

那么量包括这么多的内容,该怎么学,从何学起呢?有的家长可能会先让孩子从最基础的大小开始学习,然后再学高矮,长短等等,其实学习量的比较,内容虽多,但是方法可以是一致的。

3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量

儿童对物体量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感官感知的,即通过视觉、触摸觉、运动觉等体验物体的大小、长度、速度等属性。因此,在生活当中,家长要注意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孩子在看看、摸摸、摆摆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区分物体量的差异。

(1)通过目测比较

比如,家长出示一大一小的两只碗,让孩子看看哪个大哪个小,还是两个一样大。再如,家长出示两块材料和形状一样、大小不同的积木,问幼儿哪个轻哪个重,还是两个一样重。然后让孩子自己在天平上称一下,知道一样的物体,大的、多的重,小的、少的轻。

(2)通过触摸觉比较

比如,妈妈可以让幼儿用双手抱球、仔细抚摸等方式感知球外形的大小,感觉到球所占据的空间不同;也可以让幼儿不用眼睛看,只用手在布袋里摸出粗或细的、长或短的小棒等,同时用正确的词语进述。

(3)通过动作感知比较(主要用于认识物体的轻重)

让孩子通过用手掂一掂或提一提两个不同的物体来获得重量的直接经验。例如,当无法用眼睛准确判断一小块积木和一大堆海绵谁重谁轻时,家长就可以让孩子通过用手掂或提来作出判断,从而让孩子知道不一样的物体,大的不一定比小的重。

4 不同的量使用不同的比较方法

(1)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宽窄等

方法1:单一比较法

即选择按照量的一个维度来比较物体。也就是只突出某种量的比较,便于儿童正确判断和区分某一个量。

比如认识物体的粗细时,应选用粗细不同而高矮相同的两个物体;认识厚薄时,应选用厚薄不一样而长和宽一样的两个物体。

例题:看看哪支铅笔比较粗?(高矮长短就设置成了一样的,当孩子能够完全分清所有的量之后,就可以增加维度,让孩子自己比较了。)

方法2:重叠法

即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水平面上,比如比较长短的时候,起点放置的一样,比较高矮的时候,底部对齐。比较大小的时候,把大的物体放在下面,小的物体放在大的上面。

例题:看看哪一根皮带比较长

当孩子熟练之后,可以起点不一样了,让孩子比较占有的格子数量(中班)

(2) 比较重量、快慢

方法一、横轴插空法

即画一条横轴,横轴一端代表着快(重),另一端代表慢(轻)。把物体所在位置插入到横轴上。

例题:比一比谁最重,谁最轻

注意点:孩子要能够区分两者之间的比较之后,才能去尝试三者比较,一定要分清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天平翘起代表轻,天平沉下去代表重;分清跑在前面代表快,跑在后面代表慢。

5 常见的量的比较游戏 比大小

(1) 利用各种填涂练习比较

(2) 生活当中匹配爸爸妈妈和宝宝的衣服和碗筷

(3)带着孩子捡落叶,利用重叠法找最大和最小

比长短、高矮、宽窄

(1)剪下尺子,去测量数字高矮

(2)利用乐高积木,将要比较的量转化成了数量,去感受长短、高矮、宽窄

比较轻重

让孩子自己称一称,感受重量比较。

6 量的比较绘本推荐《哆哆熊认知小故事》——高和矮、轻和重

在这本《高和矮》里面,是三个关于概念认知的小故事,适合小班孩子。

《都陵村168号—比较》

这是一个系列故事,在这一系列中,通过不同事物大小比较、用身体测量、辨认货币、看时间、认识时间概念的独特性等主题加深孩子们对测量概念和测量工具的理解。

《高个子缇娜(量的比较)》

感谢阅读,您的点赞收藏关注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关注牛娃宝典,一线教师和您分享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让您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