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未来有多幸福,取决于0—6岁建立的自体感、依恋模式和良心

生完孩子后,应该做全职妈妈照顾孩子,还是重返职场继续工作?相信很多人都面对过这个问题。辞职照顾孩子吧,现在职场竞争这么激烈,谁知道三年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自己打拼多年积累的资源还算不算数;重返职场吧,都说孩子成长的前3年,妈妈的陪伴极其重要,要是上班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得不偿失。真让人纠结不已,无论选了哪个都焦虑。
可是,如果真正懂得前几年的养育方式是如何影响孩子发展的,大可不必如此左右为难《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说:比起是不是由妈妈亲自照顾,对孩子影响更大的,是照顾人的共情能力、对孩子需求的敏感性及教养方式。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主要探究了前6年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良心(是非观)、依恋模式和自体感(自我界限)发展的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书中深度剖析了查尔斯王子、迈克尔•杰克逊、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长轨迹,探究婴幼儿及童年时期的经历和原生家庭对人一生的影响,热销英国20年,被《卫报》、《金融时报》、《每日邮报》等知名媒体赞赏有加。
作者奥利弗•詹姆斯是英国著名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
父母都竭尽全力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他们能在未来过上幸福生活,可读了《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才明白,如果不了解早期抚育对孩子的影响,报再多的辅导班、提供再好的物质条件都无济于事,因为真正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是0——6岁期间建立了什么样的自我意识、依恋模式和是非观。


01. 形成于0——6个月的自体感,决定着孩子一生的人格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自己和别人、和周围事物的界限,在0——6个月,根据照顾者的反应,逐渐发展出或强或弱的自体感。
自体感强的人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着相对真实的认识,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能坚持的自己的原则,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而在0——6个月如果孩子的心理发展受阻,就会形成弱的自体感,即使长大后也容易像小孩子一样,有鲁莽和不道德的行为,自我中心化和自我膨胀,成为不成熟的成年人。甚至还会形成虚假的自体”,感觉自己不可爱、不被重视、无能力、无价值,这种无价值感和无能力感将会伴随人的一生,就算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难以消除。
前段时间著名地产商王石的妻子田朴珺因为对贵族的歪曲解读,被网友骂得不轻,她一直因为一些浮夸的言论被人诟病。而且,她喜欢标榜自己和一些名人关系非凡,例如称著名导演陈可辛为自己的男闺蜜,却被对方澄清说自己的闺蜜只有一个,就是吴君如”,吴君如也强势回应,语带讥讽,可是即使被如此打脸,田朴珺依然毫无收敛,后来又晒出和褚时健的亲密合影,被褚时健毫不客气地指出与田朴珺合影完全是为了给她的丈夫王石面子。”
田朴珺多次在公共场所强调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女人,爱上王石因为他的帅,绝不是为了钱。可是强者才会示弱,弱者只会逞强,她的一系列行为就是自体感弱的表现,想通过这种外在的优越感来掩盖内心的自卑和无价值感。
要想让孩子建立较强的自体感,出生后的前6个月,主要照顾人一定要善于共情,共情能力强的照顾者面对没有自我界限意识的婴儿,能以婴儿的视角来看世界,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孩子与生俱来的节奏,他们会不断模仿孩子无意中发出的声音和动作,回应孩子咿咿呀呀的声音,进行目光注视等,这种互动就能把孩子的行为人格化,让孩子的自我意识迅速得到发展,逐渐发展出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形成较强的自体感。


02.依恋模式主要建立于0.5——3岁,决定着人一生的人际关系质量。
依恋模式用来描述在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将其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缠人型、混乱型,一个人会形成哪一种依恋模式主要由0.5——3岁时主要照顾者对孩子需求的敏感性所决定,一旦形成几乎会伴随一生,直接决定着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
回避型、缠人型和混乱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模式,拥有这3种依恋模式的孩子交友困难,容易被欺凌或欺凌他人,可能变得具有攻击性、抑郁,甚至产生反社会倾向。长大后也很难建立稳定持久,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我国作家萧红很有才气,曾受到鲁迅的欣赏和提携。可萧红短短的一生中,每一段亲密关系都以不幸收场,而且她的选择往往令人匪夷所思:先是为了逃婚和表哥私奔,后来表哥和家人妥协,留下萧红一人在外漂泊,走投无路之下她又去找曾经的逃婚对象,两人同居,身怀六甲后被对方抛弃,身无分文地被困在一家旅馆,只好写信向一家报社求救,认识了前来解救的萧军,迅速坠入爱河,可是婚后两人矛盾不断,萧军的出轨和忽视让萧红无法忍受,她又怀着萧军的孩子和自己心底里其实瞧不上的端木蕻良结婚,最后她病死在香港,临终前陪在身边的却不是端木蕻良,而是骆宾基。
萧红的情史如此坎坷又混乱不堪,让人悲戚她的命运的同时,又觉得她一系列举动让人难以理解。仔细读过她的《呼兰河传》,才发现她小时候深受父母的忽视和冷落,童年记忆中唯一带给她温暖的只有祖父的疼爱。由此可以推测,她从小建立了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这使她在成年后建立亲密关系时屡屡受挫,不断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要想让孩子产生安全的依恋模式,需要在0.5——3岁期间,主要照顾人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这个阶段和照顾人的关系会让孩子形成对其他人的和这个世界的基本期望,影响对周围的世界和生活的理解,成为长大后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石。
如果照顾人能够及时满足孩子的生活和情感需求,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喜欢、被重视,就会对其他人产生信任。反之,若照顾人经常消失或者情感上忽视孩子,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孩子经常得不到回应,就会经常感觉到失望,产生自己是不重要的,别人都是靠不住的”这种人际关系的假设,引起得不到爱的恐惧和焦虑,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恐惧和焦虑持续到成年,就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不定期地被触发,产生恶劣影响。


03.在3——6岁建立的良心决定了孩子一生的是非观。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的良心是关于对与错的一套信念,通过内疚和羞耻来管制本我的欲望,类似心理学上的超我,奥利弗·詹姆斯将其分为3种,分别是:
惩罚型:压抑自我,服从和拥护权威,容易愤怒。
善良型:言行得体,好相处,善于包容理解,做事有节制。
脆弱型:叛逆,讨厌规则,缺少道德约束,具有攻击性,容易犯罪。

显然,具有善良型良心的人能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受人欢迎,既不会过分压抑自己,也不轻易干涉他人。具有脆弱性良心的人会因为无视规则和缺乏道德感,经常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不自知,也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而具有惩罚性良心的人经常把本能的需求和对权威的愤怒压抑在潜意识中,变得焦虑易怒,习惯将被压制的情感投射到受歧视的少数群体身上,对他们怀有强烈的敌意。
前美国总统小布什就是这种情况,总统父亲本来就让他很有压力,而母亲又是一个盛气凌人的人,据身边的人说,她经常会对孩子大发雷霆,动辄打骂。这使得小布什具有惩罚型良心,对他所鄙视的弱势群体有着超乎寻常的愤怒,他支持反堕胎运动、反对同性恋、发动伊拉克战争,其实都是在将自己对父母的愤怒投射在这些少数群体的人身上。
要让孩子拥有善良的良心,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非常必要:既关爱孩子,又对孩子有要求。以理性的方式管教孩子,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同时也关注孩子的需求,培养个性和自信,给孩子锻炼和试错的机会,赞扬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而过于严厉、压制、无同理心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惩罚型的良心。生活在惩罚非常随意、管教方式混乱、父母很容易抑郁烦躁的家庭中,孩子则容易形成脆弱的良心。

早期受到的抚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不管是妈妈亲自抚育,还是托付他人照顾,关键是要善于共情抚育、对孩子的需求及时察觉和回应、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近几年原生家庭的概念被人们热议,可批判和指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何况,我们又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正如鼹鼠的土豆所说,我们讨论原生家庭不是为了讨伐,而是为了超越。奥利弗·詹姆斯写《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的意义正在于帮助我们审视自己,梳理自己所受到的抚育方式对人生轨迹的影响,从而打破消极育儿方式的代际传递,给我们孩子一个全新的可能。


【拓展阅读】了解0-6岁孩子的敏感期,让其更加聪明优秀,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关于今天的话题,你有什么看法呢?写在评论区,和更多的父母一起讨论吧!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两个孩子的妈妈,亲子阅读践行者,热爱读书,热衷分享儿童教育知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糖果妈妈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