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压力大啊,很小的时候家长就会安排各式各样的学习,如跳舞,钢琴,书法等艺术类学习。另一方面,也会有长长的必读书单在等着孩子们去攻克。
不过现实生活中,真的喜欢阅读的人只是少数,喜欢阅读的孩子更是少之又少。
阅读是一件很复杂的大脑活动,需要视觉、
语言、注意力、感知、甚至运动区域的有效配合才能运转。
这种配合并不是大脑自带的。
刚开始阅读,大脑的各个神经区域没有明确分工,可能有好几个区域去抢着读取信息,存储信息也是一哄而上,可以说是闲的时候都闲着,忙的时候一团乱麻。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各个神经区域才开始渐渐各司其职,长期的阅读练习下,这种配合会更高效,效率也大大提高。
视觉神经看到文字,能迅速将文字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区域处理,分发。
大脑快速阅读和理解文字信息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个长期练习的大工程。
大到什么地步?可以说,整个9年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学校、孩子通力合作,才能刚刚完成。
那我们再探讨一个问题:孩子过早识字真的好吗
有的家长就说了,那我让孩子早认字不就行了,早认字就能早早开始阅读了。
事实上,会适得其反。
前边说了,阅读需要多个神经区域合作才能完成。排除个别天赋异禀的孩子外,绝大多数孩子要到5-7岁,大脑才能达到阅读需要的生理成熟度。
超前教孩子认字,只能看到一时的短期效果,最多到三年级,就会被其他孩子反超。
我们要明白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词汇量。
阅读并不是从孩子识字那天才开始。
孩子不认字的时候,怎么培养他的阅读能力呢?让孩子多听,多和孩子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听到的词汇能用在交流中,孩子能积累不少的词汇量。
此外,因为平时聊天用的多是口头语,而书上用的多是书面语。
所以,多读书给孩子听。孩子在开始阅读前,能熟悉很多书面语,以后阅读难度会大大降低。
那为什么孩子的书多为故事书?
很多家长觉得故事书是闲书,事实相反。
读小说,能增强大脑语言处理和故事理解的区域,因为阅读中调用了这两块大脑区域活动。
不止这些,因为故事书能让人不自觉地带入到书中的角色和语境,这就让大脑感官和运动系统相连的神经,会随着角色的感知而发生变化。简单说就是,因为角色的带入,会随着角色遇到的事件发展或高兴、或悲伤。
读小说,能增强大脑各个区域的神经连接。
大脑是这样的,调动的神经区域越多,各个区域间的神经连接就越强,神经连接越强,人就越聪明。
孩子喜欢上了阅读是好的开端,但更重要的是坚持每天阅读。
大脑神经回路并不是一旦建立起来就永久持续的。如果不经常使用,也会断掉 。
打个比方,一根神经元,一旦建立对电视剧的反应,他就不能再对文字有反应了。但悲催的是,就算它建立的是对文字有反应,如果孩子长时间不看书,而是天天追剧,用不了多久,它对文字的反应就会消失。
对我们成年人来说,也是如此。很多人工作后长时间不看书,再拿起书也看不进去。不是因为懒,而是建立的文字反应消失了。
大脑也不是我们认为的只开发了很小一部分,事实上,大脑神经元都是有数的,也都没闲着。
别悲观,虽然神经元数量是有限的,但是,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可以扩展到无限多。而且,只要坚持学习,大脑的神经元之间终生都可以建立新的连接。
这样,我们看那些60岁、70岁还在学习的老人,是不是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并非她们天赋高,其实我们都可以做到,知识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