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病症状
佝偻病也叫软骨病,在医学上的全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营养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体内维生素D水平不足。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促进钙、磷吸收和利用,并保证钙、磷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生长部位,以保证骨骼的正常发育。如果体内缺乏维生素D,钙、磷就不能正常沉着在骨骼生长部位,骨骼钙化不足,孩子在临床上会出现佝偻病的症状。 佝偻病与缺钙有关吗? 佝偻病与缺钙有一定的关系,可是导致佝偻病的最根本的原因不是由于单纯缺钙,而是由于使钙正常沉着于骨骼的维生素缺乏造成的,这种维生素就是维生素D。婴幼儿为什么会出现维生素D不足呢?人体内维生素D有两种来源。一是内源性的,即人体皮肤中所含7-脱氢胆固醇,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可变成维生素 D3,这是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 人为什么会得软骨病? 影响骨骺的疾病,特征性表现为,发育最快的各种骨化中心发生的扰乱骨的正常生长过程的非炎性,非感染性疾病. 病因还不清楚,无单一的遗传基础.各种骨软骨病的解剖分布,病程,预后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重要性在于矫形的需要.罕见的骨软骨病包括 Freiberg病(第2跖骨),Panner病(肱骨小头),Sever病(跟骨),Sindling-Larsen-Johansson综合征(髌骨).
西葫芦软腐病用药
病毒病是秋西葫芦的毁灭性病害,如不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往往造成严重减产或绝产。防治病毒病,应采取防重于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应选择有较强抗病性品种,如天津25号、邯郸西葫芦等。
2.轮作倒茬。栽培秋西葫芦地块要选用3年内未种过瓜类、茄果类蔬菜的地块。
3.种子消毒。用新高脂膜拌种(可与种衣剂混用),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4.调整播期。播期应适当推迟,尽量使西葫芦感病阶段避开高温、高湿季节,避开蚜虫、灰飞虱成虫活动盛期。冀南地区播期一般在立秋后(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4℃~25℃)秋高气爽时为宜。
5.起垄覆膜。秋西葫芦起垄栽培,在行间铺30厘米宽的银灰色地膜,因为地膜反光,对传毒蚜虫和灰飞虱等有驱避作用。
6.黄板诱杀传毒媒介。用废旧纤维板剪成100厘米×20厘米的长条,涂上黄色油漆,同时涂上一层机油,挂在行间,高出植株顶部,每亩挂30~40块,当黄板粘满害虫时,再涂一层机油,一般7~10天重涂1次。
7.喷药防治病毒病。发病初期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250~300倍液,再加入新高脂膜500倍液喷施在西葫芦植株表面,能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保护禾苗茁壮成长,并且可起到液膜套袋作用,不会影响果实呼吸,防果锈病,防裂果,提高果面着色和光亮度,降低残毒提高品质。新高脂膜喷施叶面,可防止叶片病毒感染,使枝叶翠绿茂盛、光合作用产物积累和定向转运能力增强,有效防治了秋季西葫芦病毒病。
软腐病应该用些什么药
软腐病。用中生菌素或乙蒜素或多抗霉素或农用链霉素或辛菌胺乙酸盐或氯溴异氰脲酸或春雷王铜或噻菌铜或噻森铜或喹啉铜或氢氧化铜或氧化亚铜或氧氯化铜或甲霜铜或络氨铜或松脂酸铜等进行防治效果很好,发病后每7~10天叶面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即可控制发病,并使患病植株恢复正常生长。
白菜软腐病用哪种农药好
白菜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得选用专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进行防治。
具体可用20%噻菌铜或20%噻森铜亩用90-120毫升在发病初期进行叶面喷雾,7-10天后再用一次,连续喷2-3次即可。注意喷施的药剂轮换。
对软腐病应以预防为主。对已经发病的要及时用药防治,可用硫酸链霉素或农用链霉素1000--1300倍液;也可用50%代森铵水剂100倍液;或6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40%多菌灵加水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重点喷软腐病株及其周围菜株地表或叶柄,使药液流入菜心,效果更好。
怎么分辨番茄的软腐病和疫病
番茄软腐病细菌性病害,主要侵害果实,也可危害茎部。果实染病,果面初呈水渍状变色,果皮虽然完整,但内部浆果肉变色腐烂成粥样状至水样状,有恶臭味。
番茄晚疫病,真菌性病害,叶、茎、果实及叶部,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水浸状褪绿斑,后渐扩大,在空气湿度大时有白色霉状物,没有臭味。
如何描述园艺植物病害症状?举例说明
病状及其类型:病状指植物生病后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变色:植物受害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但植物细胞未死亡。 1.1 褪绿和黄化: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使叶片颜色变浅或褪绿变黄。如:豌豆黄顶病(黄化)、大白菜病毒病(沿叶脉褪绿)。 1.2 花叶与斑驳:部分叶绿素受到破坏,叶片黄绿相间或深绿和浅绿相间。如:苹果花叶病、萝卜花叶病、南瓜花叶病等。 2.坏死:是寄主被害后其细胞和组织死亡,仍保留着原有的形状。 2.1 斑点:根据病斑颜色不同,有褐斑、灰斑、黑斑、白斑等。 根据病斑形状不同:有圆形、椭圆形、梭形、不规则形,有的受叶脉所限成为角斑,有的沿叶脉发展形成条纹或条斑。如:豇豆褐纹病、黄瓜霜霉病、柑桔溃疡病、葡萄褐斑病、苹果灰斑病等。 2.2 穿孔:病斑部分组织脱落,形成穿孔。如:核果类穿孔病。 2.3 枯焦:早期发生斑点,随后迅速扩大或愈合成片,最后使局部或全部组织或器官死亡称为枯焦。如: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 2.4 猝倒:幼苗茎基部坏死腐烂,缢缩呈线状、倒伏。如:茄科蔬菜幼苗猝倒病。 2.5 立枯:幼苗的根或茎基部与地面接触处腐烂,全株枯死,病苗不倒伏。如:茄科蔬菜苗期立枯病。 3.腐烂:是较大面积植物组织受病原物的破坏分解,细胞崩溃解体。 干腐——组织本身含水量较低,腐烂后水份很快散失。如:油菜菌核干腐病。 湿腐——组织本身含水较多,水份不易散发。如:瓜、果腐烂、大白菜的软腐病。 4.萎蔫:植物根茎的维管束受病原物侵害后,大量菌体堵塞导管,或是产生毒素,影响水份运输,使其枝叶萎蔫下垂。 (1)青枯:病株全株或局部迅速萎蔫,而叶片仍保持绿色。如:辣椒青枯病。 (2)枯萎与黄萎:病状与青枯相似,但叶片多先从距地面较近处开始色泽变黄,病情发展较慢,不迅速枯死。如:番茄枯萎病和黄萎病。 5.畸形:植物受害后,发生增生性病变或抑制性病变,分以下几种类型。 5.1 卷叶:叶片两侧沿叶脉向上卷曲,叶片较厚,硬而脆,严重时卷成筒状。如:桃缩叶病。 5.2 蕨叶:病组织发育不均衡,叶片变成线状或蕨叶状。如:蕃茄蕨叶病。 5.3 丛枝:受病后茎节缩短,枝条过度分枝,密集丛生。如:枣疯病。 5.4 瘤瘿:受病组织局部细胞增生,形成不定型的畸形肿大。如:柑桔根结线虫病、十字花科根肿病。 病征及其类型 病征是病原物在寄主的受病部位表现出来的特征。可分为以下类型: (1)霉状物:在受病部位产生的各种霉层,霉层具有一定的厚度。如:莴苣的霜霉病,葡萄霜霉病。 (2)粉状物:在受病部位产生的各种粉状物。如:瓜类的白粉病、梨白粉病等。 (3)粒状物:在受病部位产生的各种颗粒状物,形状、大小不定。如: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瓜类的白粉病(闭囊壳)、苹果腐烂病、炭疽病。 (3)锈状物:锈病的病征。如豇豆锈病、枣锈病。 (4)脓状物:这是细菌病害独具的特殊病征。如: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菜豆细菌性疫病、柑桔溃疡病。
植物病害病毒引起植物病害症状有哪些
保护植物不受或减轻病害为害的措施。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提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原则,把植物病害防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病害诊断 正确的诊断是植物病害防治工作的首要前提。可分为田间诊断和病原物鉴定。 田间诊断 即以观察田间植株症状特点为主要依据,确定病害的种类。病害与伤害、虫害不同,具有病变过程。通过诊断,应区分病害属侵染性或非侵染性。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间往往成片状发生,且发病地点常与地形、土质或特殊环境有关。而侵染性病害,如患病毒病的植株则周围常有健株,在田间呈分散状态,病株呈畸形、褪绿或花叶;真菌性的病株多腐烂萎蔫,畸形,具坏死斑点、霉状物、粉状物以及黑点或菌核;细菌性的病株多具溃疡、腐烂、坏死和菌脓;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为害症状更为明显。 病原物鉴定 一些常见病害可通过对宏观症状的快速诊断而得出结论。但由于不同的病原物可导致相同的症状,而相同的病原物也可导致不同的症状,同时植物的种类和环境条件也会影响症状的表现,因此对有些病害需要进行实验室鉴定才能确诊。区分非侵染性与侵染性病害病原的方法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害组织是否有病原物,并观察其内部组织变化;通过人工接种试验观察病害有无传染性;通过分析植物组织和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含量,确定是否属于缺素症(见植物营养诊断);以及通过人工诱发试验观察是否发病等。 在排除了非侵染性病害的可能后,即可进行侵染性病害病原的鉴定。基本的方法是直接的微观镜检和对病原物进行分离、培养、接种后再进行镜检。根据不同病原物可采取不同方法:①真菌病原的鉴定。利用显微镜检,对病原的形态如菌丝、孢子和子实体的形状、大小、结构、颜色进行观察判断。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诱发试验,即将分离出的菌体接种在同类健株上,观察是否发生相同的病害。②细菌病原的鉴定。通常是切取小块病组织,置玻片上的水滴中,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无大量细菌从组织中流出。细菌种类可根据其形状、大小、鞭毛数、着生部位和染色反应以及培养特征和生理性状等观察判断。③植物病毒病原的鉴定。主要靠侵染性试验如汁液接种、嫁接试验、昆虫传毒试验等进行诊断。判断病毒种类时,可利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病毒的形态,同时鉴定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传播方式、寄主范围、寄主反应、体外保毒期、稀释终点和对温度的反应等。还可将病毒注入动物血液中,根据血清反应鉴定病毒的种类和株系。④线虫鉴定。剖切虫瘿或膨肿部分,取线虫进行镜检。肉眼观察困难时,可采用漏斗分离法或叶片染色法进行检查。 防治原则和方法 植物病害的防治原则是:消灭病原物或抑制其发生与蔓延;提高寄生植物的抗病能力;控制或改造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而不利于病原物,从而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一般以预防为主,因时因地根据作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采取具体的综合治理措施。每项措施要充分发挥农业生态体系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特别是避免造成公害和人畜中毒,使病害压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以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如下: 植物检疫 以立法手段防止在植物及其产品的流通过程中传播病虫害的措施,由植物检疫机构按检疫法规强制性实施。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法规可保护无病区,限制和缩小疫区,铲除新传入而未蔓延开的包含病原物在内的检疫性病虫和杂草(见植物检疫)。 抗病育种 培育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在防治传染快、潜育期短、面积大的气传和土传病害如小麦锈病、稻瘟病、棉花枯、黄萎病等方面应用尤为普遍。为防止抗病品种遗传基因单一化,可利用诱发病圃或人工接种方法,鉴定对不同病原物和不同专化小种的抗病品种,通过杂交,集中多个抗病主效基因于一个或几个栽培品种,并结合农艺性状优良和高产育种,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多抗性和兼抗性品种。还可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导入抗病基因,以及将植物的抗病物质通过细胞质遗传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栽培防治 改进耕作制度可改变病原物严重发生的生态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提高抗病能力。如轮作可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等土传病害;保持果园田间清洁,可消灭或降低越冬菌量;严禁操作人员在烟草田和番茄田吸烟,移苗或整枝打杈前用肥皂水洗手,可防止烟草花叶病毒传染;适期播种、阔窄行密植和增施厩肥和饼肥,可使玉米大、小斑病为害减轻;深沟窄行可降低地下水位和土壤湿度,从而减轻小麦赤霉病;勤灌对控制水稻白叶枯病有较好效果;除草灭虫可减少病原物侵染来源或错开病原物发育的最适季节;建立无病种苗基地可防止种苗传病等(见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应用化学药剂消灭病原物使作物不受侵害的措施(见化学防治、杀菌剂)。 物理和机械防治 有多种方法。如通过筛选、风选种子或泥水、盐水选种,可利用不同比重汰除受病害的子粒;播种前晒种,用1%石灰水浸种或用一定温度的温汤浸种,可有效地防治由种子传带的多种稻病和麦病;烧土和熏土对防治某些土传病害如花生青枯病、十字花科软腐病有一定效果;在温室内以一定温度处理果苗,可钝化某些果苗内病毒以防治病毒病;贮藏室(窖)短时间升温可促进薯块伤口愈合以防治甘薯软腐病;在温床用高温蒸气进行土壤灭菌,可防治立枯病、猝倒病等。此外,各种射线、超声微波、高频电流也在试用于病虫防治(见物理机械防治)。 生物防治 主要是利用或协调有益微生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有利于微生物而不利于病原物的生长发育,以防治病害。如土壤和植物根际的大量微生物群与病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就常被利用于防治土传病害。由于不同作物根际的微生物群种类和数量有差异,因此轮作对调整土壤和作物根际的有益微生物以及病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很大的影响,很多病害可以通过轮作减轻发病程度。此外,将一些化学物质施入土壤或植物根际也可刺激某些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从而抑制某些病害。使用微生物农药可减轻污染,避免杀死有益生物从而保护农业生态系的稳定,并弥补化学农药之不足。因此,扩大拮抗菌、占领菌、诱抗菌、促生菌、增产菌、催熟菌等的利用,将使植病的生物防治有更大的发展(见生物防治)。
亚健康状态有什么症状吗
1.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它不是某种确定的疾病,即各种仪器或理化检查不出明显的阳性结果,但却包括了一大批初显的小症状和未显症状的潜在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食欲不振、肌肉痛、情绪不安等中医理论称为"未病学"中的潜病态、前病态。 2.亚健康状态的人具体有那些表现?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为疲劳以及由此伴生或引发的系列症状。疲劳包括生理的疲劳和心理疲劳,即躯体和精神的双重疲劳。 生理方面包括:困倦易睡、浑身乏力、面容憔悴、腰酸背痛、胸闷气短、皮肤干燥、四肢麻木、面部浮肿、脱发多汗、性功能减退、心率不齐等。 心理方面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多梦易惊等。 3.那些人群是亚健康的主要人群? 白领阶层是亚健康的主要人群,由于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极易造成白领阶层人士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疲劳。据统计,有70%左右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处于亚健康状态。有85%以上的企业管理者处于慢性亚健康状态。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健康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热门话题。但究竟什么是健康?如何才能保证真健康?人们知之甚少。报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即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指身体无病或者身体健壮。资料表明,人群中符合健康标准者约占15%,患有各种疾病者也约占15%,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却占20%。 那么,何谓亚健康呢?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和疾病两者之间的一种状态,即肌体内出现某些功能紊乱,但未影响到行使社会功能,主观上有不适感觉。它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身体、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其一,浑身无力,容易疲倦;其二,头脑不清爽,面部疼痛,眼睛疲劳,鼻塞眩晕、耳鸣、咽喉异物感;其三,睡眠不良,心懦气短,手足麻木感;其四,早晨起床有不快感,胸闷不适,颈肩僵硬,心烦意乱等等。 亚健康属于非疾病状态,要摆脱亚健康状态,主要不是靠医生的诊治、药物的疗效,而是要靠自己主动自觉地去预防进行自身生活规律调节。 一曰均衡营养。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全面包含人体所需的营养。因此,既要吃山珍海味、喝牛奶,更要吃粗粮、杂粮、蔬菜、水果,这样才符合科学合理均衡营养观念。饮食合理,疾病必少发生。 二曰保障睡眠。睡眠和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专家研究,睡眠应占人类生活1/3左右的时间。而当今因工作或娱乐造成的睡眠不足已成为影响健康最普遍而严重的问题。值得引起高度警觉,横下心来保障足够的睡眠。 三曰善待压力。人之所以感到疲劳,首先是情绪使人的身体紧张。因此要学会放松,让自我从紧张疲劳中解脱出来。要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定向,切忌由于自我的期望值过高无法实现而导致心理压力。人在社会上生存,难免有很多烦恼和曲折,必须学会应付各种挑战,通过心理调节维护心理平衡。 四曰培养兴趣。兴趣爱好可以增加你的活力和情趣,使生活更加充实,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而且能够辅助治疗一些心理疾病,防止亚健康的转化。 五曰户外活动。现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生活,使一些人在室内有空调、电视、电脑,出门坐汽车,从而远离阳光和新鲜空气,经常处于萎靡不振、忧郁烦闷状态。因此,要每天抽出一至半小时,远离喧嚣的城市,到郊外进行光照,呼吸负氧离子浓度较高的新鲜空气,对调节神经系统大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