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看《银河补习班》:父母新思路,学会“放手”,孩子成功更容易

生活中,关于孩子,相信许多的父母都有过这样的想法或行为:

明明掏心掏肺的为他好,可他就是不理解我,老是反抗我明明已经很耐心的在教导他,可他就是自己不会做明明把道理给他讲的明明白白了,可他还是不爱学习

作为父母的你,是不是也是这么的心存疑惑,你会不会认为这是孩子的不争气?然后你就会更加的、加倍的去付出,去逼迫他,做那些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呢?

但是,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造成孩子这些种种反应,真的是因为孩子的不争气?你那些所谓的是为了他好,就真的是对他好吗?在你们这种高压之下的被迫学习,对孩子来说真的有用吗?我认为,这都是不对的。我认为,身为父母,要学会放手”,你的孩子将来成功更容易。

那父母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的对孩子放手”,才能解决孩子的这些问题呢?接下来本文内容会分为下面三个部分:

为什么要放手”?放手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应该怎么样去放手”,才能带来更好的效果?放手”之后,应该怎么做,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献给父亲,送给孩子

01 为什么要放手”?放手对孩子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放手”呢?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解释,叫做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明白,就是在过度的刺激、压力下,你越是想追求速度,却越是达不到你的要求,甚至是引起了孩子的反抗之心。

鬼谷子曾经说过:物极必反,困则思变。”

就是,当一个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朝相反方向发展,而一个人身处困境就会想办法改变现状,继而走出困境。

而这里所说的困境,就是你现在所要面对的孩子的问题,而你的一切努力、一切的紧张感,都只会让事情向着更极端的方向发展,等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向着不好的反向反弹,引起孩子的强烈抗议与不满。

正如《银河补习班》电影中的马飞一样,面对母亲高强度的期望与逼迫”,从一个只是不爱学习的孩子,更极端的变成了一个经常逃课,爱看小说的坏”孩子。

不仅仅是电影中,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父母比比皆是,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报着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艺术班,让一个个年幼的孩子,打小就从心里埋下了阴影,也就造成了后来的成绩不好,不爱学习,从内心里面,对于上课、对于学习就产生了抵触心理。

所以,正如鬼谷子所说,困则思变。变就是改变、变通,这也是为什么要放手”的原因。

放手”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

当你不再总是强迫孩子,学会放手以后,你会发现:

孩子听话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对你的要求去反抗了。孩子懂事了,之前许多不愿意做的事情,会主动地去做了。孩子爱学习了,不再像以前那样的对上课充满抵触心理了。孩子的成绩,就算没有那么多的补习班,也一样提升了。你和孩子之间更亲密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强了,能够更加的自立了,不用你什么事都得操心了。


孩子学习累了睡着了

应该怎么样去放手”,才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去放手”,才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效果呢?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思想上:解放思想,放飞他们的梦想语言上:少些责怪、逼迫,多一些赞扬、允许行动上:释放自己的双手,给孩子一次机会

下面就针对这三个方面一一分析:

①思想上:解放思想,放飞他们的梦想

解放思想

正如电影中的马浩文对他儿子所说:等你长大了,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啊,我们现在的父亲、母亲,一味的去培养孩子学这个、学那个,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孩子真正喜欢做的是什么?每天总是上不完的补习班、艺术班。

长大了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而影片中的儿子,总是被妈妈逼着做不喜欢的事,还说是为他好,马浩文回来后就说:没有比对他好,更可怕的借口。”总是被逼着做着不喜欢的事情。在我看来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所以不要用你的思维去判断一个孩子的喜好,更不要说是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喜好,美名其曰为他好”。

所以我认为你必须先在思想上解放了,不要什么事情都是站在你的角度去看、去想,这样你才能更好的去了解孩子。

放飞他们的梦想

马浩文说:人生就像射箭,而梦想就是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又有什么意义?”是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梦想的孩子,并为了这个梦想去努力,这是你自己的梦想,是你自己喜欢的事情。正如我之前所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没有箭靶子,拉弓有什么意义


我认为,在生活中,父母不要总是认为孩子小,根本不懂得梦想是什么,而只是一味的灌输,长大了要上清华、北大,我想如果他们不懂梦想是什么?那又怎么就会懂得上清华、上北大是什么含义呢?

更重要的是,上一个好的大学也只不过是个过程而已,那么之后的他,要去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才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其实梦想有很多种,不一定就非得清华、北大不可,我觉着让他们自己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然后把它当做是自己的梦想去努力,这比强加在他身上的梦想,会更有意义。

②语言上:少些责怪、逼迫,多一些赞扬、允许

关于这一点不得不说电影中,马浩文对儿子做的就很完美:

1.你是宇宙里最聪明的孩子。”建立自信

2.‘你居然从全班倒数第一变成了第五,太厉害了!”表扬鼓励

3.睡觉还是看书,你自己决定。”主动学习

任何一个个体,即使是再小的孩子,也总是希望得到的是表扬,而不是批评。任何人面对批评、责怪,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影响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严重时他就会下意识的想要去反驳,来保护自己,捍卫自己。

法国文学家,圣伯夫说过: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

正如《银河补习班》中,马飞的妈妈对他就总是在诋毁、在责怪。像她所说:这孩子没救了,就这样没救了!”甚至还说出你还想上天呢?撒泡尿照照你是长着前十名的脸吗?”就这种打击、诋毁式的语言,造成了马飞成为一个叛逆少年。

而相比于妈妈,父亲马浩文的做法,显然就明显的技高一筹,他一直在用那些表扬、鼓励的话在和马飞交流,也正因为如此,让马飞从一个倒数第一名,变成了整个年级前十名。这其中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说很明显表扬、鼓励的语言,更能够为孩子带来好的影响,让孩子更加的自信,更加的优秀。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艺术,对孩子少一些责怪、逼迫,多一些赞扬、允许。

自信的孩子

③行动上:释放自己的双手,给孩子一次机会

或许我们总是对于孩子太过于的溺爱,而至于什么事情都要去为他做。对于孩子的事情也总是大包大揽,却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孩子自己就真的不能做这件事吗?还是我们把他独立完成的机会给剥夺了呢?

就像下面这个例子:

欣雨在初三的时候,爸妈想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就联系了国外的一所学校,可是孩子出去没几天,就整天打电话,抱怨这个埋怨那个的,还一个劲的哭。一家老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爷爷奶奶心疼孙女,埋怨道:当时就不同意把小雨送国外去,长这么大没离开过家,忽然就给送那么远,孩子能适应吗,快点把她接回来,在国内还不能念书了!长大了再说……”爸爸则怪爷爷奶奶把孩子宠坏了,在家里都多大了,连个鸡蛋皮都不用她剥,鱼刺也总是给挑好了,还天天给她整理书包,准备衣服,连个袜子都不会洗,这下可好了,出去什么都不会做。两代人为了孩子的留或回展开了争论,各执一词,家庭气氛一时紧张起来……

其实这也是我们无数家庭的写照,家长把孩子的所有事情,事无巨细的全部给承担了,只是想让他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可是学习好了真的那么重要吗?难道他比孩子能够独立自理更加的好?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一种观念,这种孩子,学习再好,没有独立自理的能力,走向社会也会很快的被淘汰。如果上面的例子还不够说明什么,那接着看下面这个比较出名的例子。

根据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报导,神童”魏永康,两岁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8岁上重点中学,13岁以高分考入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而19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而被退学。

就是因为他的妈妈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魏永康插手,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挤好,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妈妈还亲自给他喂饭。

这惨痛的教训,让我们知道,一个没有自理能力或自理能力差的人,命运是多么的不幸。我认为,我们应该放开自己的双手,给孩子一个机会,一个练习独立自理的机会。那么在行动上,要怎么去做呢?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练习自己动手的能力碰见问题要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不要总是依赖父母面对困难,让他们学会勇敢面对,争取自己解决困难走出去,让他看到更广阔的天空,经历更精彩的人生

下面我们做出一一分析: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练习自己动手的能力

从很小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就教给了孩子这么一首儿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妈妈的事情帮着做”,在那时我们就应该做出行动,因为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着对应的能够独立完成某个事情的能力,身为父母,不要去怀疑他们。

你总是不忍心,这么小得孩子,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你这不是在爱他,而是在害他,你是在剥夺他自己动手的机会。

2.碰见问题要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不要总是依赖父母

从小就一定要让他们的脑子动起来,不要一味让他们依赖,不要一碰见问题,就去向父母请教,而父母耐心的讲解,有时甚至能具体到一步一步的怎么做,他就会按照你的话去照做,自己却不会想为什么要这么去做,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你要给他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要上来就给出他一个完美的答案,那将毫无意义。

3.面对困难,让他们学会勇敢面对,争取自己解决困难

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我们要让他们学会勇敢的面对困难,而不是柔弱的躲在父母的身后。就算是当时的困难解决了,再次遇到困难时,他还是那么的软弱,没有勇气去面对。

巴尔扎克说过: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一个无穷的深渊;对于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而只有在他们一次次的泪水,以及一次次的跌倒之后后,他们才会明白了泪水并不能解决问题,逃避也是毫无作用的,只有擦干眼泪,去勇敢的面对。

4.走出去,让他看到更广阔的天空,经历更精彩的人生

知识,并不只是书本上的东西,它还包括许多其他的东西,只要是对孩子成长有益的东西,都可以学到知识,走出去,开阔一下视野,增加一些见闻,同样是学习的一种途径。

有句话说的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不要死板的抱着书本不放,有些知识,是在课本中学不到的。只有经历丰富了,视野宽阔了,虽不能说下笔犹如神”,但肯定是文思泉涌”吧。

学到了许多书本学不到的东西

放手”之后,应该怎么做,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有些家长或许会问了,就真的放手不管了吗?那孩子的发展成什么样子呢?所以说放手”并不是让你什么都不管,那具体还要做什么或者怎么做,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呢?我将之分为三部分:

放手不是什么都不管,仍然要时刻关心放手”的是小事情,大事情仍要参与一起制定计划目标,设定奖励以鼓励

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①放手不是什么都不管,仍然要时刻关心

或许你会担心,如果我放手了,孩子认为我什么都不管他,认为我不关心她了怎么办?其实,这根本不必担心。我认为,这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关心和管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

关心,是对于他的状况的了解;而管教,是让他的当前状态发生改变。一个是温和的,一个是猛烈的,我相信,孩子也肯定喜欢前者,而排斥后者,甚至有反抗心理。最形象的形容就是,关心,就是询问一下他今天学习了吗?学习的还愉快吗?而管教确是,你怎么还不去学习,快去学习,就知道玩。

②放手”的是小事情,大事情仍要参与

所谓放手”,指的是对一些日常生活中、日常学习中的小事情放手,而在人生的大的选择、大的事情面前,仍然要参与。而不是让你放手后,事无巨细什么都不管,这也违背你身为父母的责任了。

因为孩子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没有能力去独自的去面对,去解决,仍然是需要你们的帮助。

③一起制定计划目标,设定奖励以鼓励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小目标、一个短期内的小计划,或许是一周,或许是一个月,如果他达成了目标,给他设定一个奖励,来鼓励他的积极性。

当然,设定目标我们可以参与,和孩子共同协商一个双方都觉着可以的目标,然后让孩子自己去执行,过程中,就不要再过度的去参与,就比如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耍,让他自己安排,而不是去强迫他怎么怎么样。因为奖励的存在,他会很乐意自愿的去努力,去完成这个小目标。


最后总结全文

生活中,众多的父母对孩子总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他们采用全包办似的培养,这根本不是一件好事,直接导致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还出现叛逆、反抗等等。所以,父母一定要有新思路,要学会放手”。

那要怎么去放手”呢?才会更好的去改变这种问题呢?我们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怎么去放手”,第一是在思想上,第二是在语言上,第三是在行动上。同时,在放手”之后要怎么做呢?第一仍要时刻关心,第二小事放手大事参与,第三制定目标、设置奖励。

这些就是我想说的父母新思路,学会放手,孩子成功更容易”。希望对你今后和孩子的相处有所帮助,谢谢点赞、关注#凯始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