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的亮亮,最近变得特别的执拗”。前几日,因为亮亮发现家里那盆米兰花下的木托不见了,手指着花盆拼命的喊:花,花....,刚开始奶奶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清楚了,原来亮亮在问花盆下面的木托到哪里去了?
这个木托时间太久有些坏了,于是早上的时候爷爷便把上面的花盆端下来,把木托拿出去扔掉了。
这小亮亮不干了,拼命的在家哭闹,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哄不好,直到最后,逼得爷爷只好到楼下把那个扔掉的木托又捡回来。拿起了工具,用铁丝固定住修好,重新放在了花盆下。
这时候亮亮才觉得心满意足,停止哭闹了。
这便是亮亮最近出现的新问题,很多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顺序来,比如玩具摆放在什么位置?鞋子如何摆放?穿什么样的衣服都需要自己说了算。
奶奶说:亮亮最近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其实亮亮不是变得不听话了,只是他到了开始要求外部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极端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并逐步获得和发展起对物体摆放的空间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即秩序感。秩序感的表现形态有安全感、归属感、时空感、格局感、规则意识等。
简单理解:孩子成长过程有一段对于秩序发展和对秩序极度敏感的时期,为了满足自己的秩序感,开始了和成人之间的对抗。
一、2-3岁秩序敏感期,孩子有哪些行为特征?
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内部的秩序感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外部的秩序感则指向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
1、内部秩序敏感期,孩子开始自己说了算”
费尔德曼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孩子并不是天生就知道自己是独立于他人以及外界世界存在的,较小的婴儿并没有感觉到自己是独立个体,他们不会认出相片和镜中的自己,自我知觉,即关于自己的知识,大约是在12个月开始发展。
孩子在18~24个月的时候,已经基本认识了自己的身体特征以及能力的觉知,孩子逐渐的完成了自己的内部秩序构建的一个过程。孩子在这一时期自主意识开始萌发,自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自主探索阶段。
为了让外部的环境能够更多的维护自己的内部秩序,所以孩子开始期待他自己说了算,这时候孩子变得越来越执拗,他在使用自己的能力去挑战外部的环境,在试探外部环境的边界。
比如我们常说的可怕的两岁,便是孩子进入了坚决不从的挑衅,生龙活虎的东奔西走,一切都要自己来的这样一个阶段。
2、外部秩序敏感期,孩子开始就得这样才对”
1岁-3岁阶段,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极度关注外在秩序与内在秩序的符合程度,并强烈表达自我意愿,称为执拗”的秩序期。孩子对于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苛刻的要求。
孩子在追寻外部秩序感的时候,是为了让其外部秩序能够符合自己的内部秩序,只有在外部秩序符合内部秩序的情况下,孩子才会觉得有安全感,否则的话孩子就很容易产生哭闹的行为。
比如,亮亮要求花盆必须放在原有的木托上,这便是他对于两个物体之间摆放位置,呈现方式的外部秩序要求,因为有了改变,与他原建立的内部秩序相违背,所以开始哭闹。
3、秩序敏感期孩子对于不要”等禁止语言理解,和成人不一样
费尔德曼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指出:2岁左右儿童倾向于省去信息中不太重要的词,出现电报语”。孩子刚开始熟悉语言的时候,对于语言中的不要”不”等词理解并不准确,甚至常常会把这些词自动的过滤掉,只留下自己在意的那部分关键词。
皮亚杰指出:该年龄阶段的孩子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的标志性特点便是自我中心思维,所以该年龄阶段孩子不理解他人具备与自己不同的视角,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本质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引发他人的反应和回复。
比如我们对宝宝说:宝宝千万不要去碰那盆水”,你会发现宝宝很快的就冲着水去了,因为他只接收了碰、水”这几个关键词,同时我们还触发了白熊效应”。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这便是越禁止越好奇。
因此我们的不要、不行”,在宝宝那里可能直接变成了指令词,而在父母的眼里便是宝宝在进行挑战。
二、抓住孩子的秩序敏感期,轻松养育优秀宝宝
秩序敏感期是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生理、思维、心理逐步趋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对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接收也异常敏感,是一个高效的学习成长期。
1、 抓住秩序敏感期,为艺术思维培养打下基础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幼儿的认知阶段分为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这四个阶段孩子从客体永存的发展、语言和符号思维发展、自我中心思维发展、守恒发展、逻辑和抽象思维发展,逐步地完善其思维发展。
幼儿的智力发展建立在幼儿在其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的,秩序敏感期同样如此,如果把握得当,也会为开启幼儿的智慧打下基础。如果在这一阶段幼儿能够获得良好的秩序感,在之后的运算阶段才会顺利地形成对比、分类、序列等具体的思维形式。
秩序感是个体生命艺术、宗教和道德活动的源泉,是心灵的某种秩序或结构,如何利用幼儿的秩序敏感期来培养孩子的艺术思维呢?
(1)抓住孩子秩序敏感期思维构建的特征
豆豆今年3岁,已经进入了秩序感的执拗期,他对于物品摆放的顺序、结构和颜色有着执着的要求,家里玩具的位置和摆放方式有所改变,他都能够敏锐的发觉,并且纠正过来。
妈妈抓住了豆豆的这份敏感,给豆豆准备了很多的绘本类的建筑物图片欣赏,在和豆豆欣赏的过程中,豆豆很容易发现区别和相似性。
(2)创造环境,让孩子的执拗”秩序感有地方施展
妈妈利用涂鸦、积木搭建等,来帮助豆豆关注结构的合理,是否对称,颜色的搭配等问题。
恰当地抓住孩子的这份秩序敏感,能更加顺利让他将其在后期的学习生活中展现出来。当家长不在误会孩子的这种执拗”,孩子也能更加顺其自然的成长。
2、 巧用秩序敏感期,建立孩子规律生活行为
秩序敏感期对于外部环境秩序的高要求,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律行为,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绝佳时期。幼儿秩序感的建立是需要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的统一,当外部秩序已经与内部秩序相违背时候,幼儿会感受到内部秩序受到挑战,他会有混乱感,为其将来的智力发展埋下隐患。
(1)帮助幼儿建立合理的作息
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是培养孩子条理性的重要前提,家长可以将孩子每日起床、睡觉、做游戏、读绘本等时间都相对固定起来,由于幼儿在秩序感,他的遵守性会很强,长此以往,孩子会自觉的建立有序的作息规律。
(2)让幼儿开始自觉整理自己的空间
利用秩序感让幼儿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是再好不过的帮助孩子养成整理自己东西的习惯的好办法。
充分的发挥幼儿的秩序感特性,可以告诉宝宝,你是一个小小的总指挥,你的玩具和物品都要听你的,所以你要把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在合适的位置。有着秩序感的宝宝,他会每日都让自己的玩具和物品用完后回到原来的秩序上。
(3)锻炼幼儿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
在生活中,通过儿歌或者绘本的方式去告诉幼儿生活自理方面的先后顺序,比如起床后要刷牙、洗脸;穿衣服要先穿小衣服后穿外套,通过这些秩序化的小口诀,帮助幼儿建立很好的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
3、 利用秩序敏感期,帮助孩子学习社交规则
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幼儿已经开始关注和认识外在事物间的规则关系,并按照他们所理解的关系来组织和应对周围世界。这种对外的秩序感为他们发展出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社会行为习惯便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所建立的各种规则。正是在秩序敏感期,幼儿开始接受外界给予他们的、渗透在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
在秩序敏感期德孩子,很容易接受生活中各方面的行为准则,这也是孩子接受社交规则的重要阶段!
一次闺蜜带儿子去姑姑家里玩耍,儿子看到姑姑家有一辆装饰的汽车摆件,儿子便认为是玩具,想要拿到妹妹的玩具箱里收起来,并且告诉妈妈:玩具是不能在家里随便乱放的,不玩了要收起来。”
妈妈很好的肯定了宝宝的行为,但告诉了儿子:这辆汽车摆件并不是玩具,而且这是在别人家里,东西的摆放是由姑姑说了算的”。
经过几次这样的交流,孩子对于社会交往行为的理解又更增进了一步,具有了一定的社会道德感。
恩格斯说过: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我们要识别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让其自然的成长,考虑孩子行为背后的成长规律,我们才能更好的帮助到孩子,我们的方式才能更好被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