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认识五官?

有研究发现,9个月的宝宝认知能力已经很强,这时开始不但有了物体永存的概念,并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尤其是对自己的五官”及小手小脚”等部位,开始能清晰地记住,这时应着重培养宝宝的认知能力,先从认识自己的五官开始。

通过 做游戏 去开展有关于五官”的教育内容或者活动。

1.眼睛

游戏:(1)请你说一说

这个游戏是让孩子把看到的东西说出来(用一块布把材料遮住)

(2)天黑请闭眼

两组比赛,请孩子蒙住眼睛,把材料送回家

总结:眼睛有什么作用?假如眼睛看不到了,会有什么后果?你会害怕吗

2.耳朵

游戏:(1)请你听一听

让孩子听声音,辨别物

(2)你听得见吗

让孩子捂住耳朵,你小小声地说话,再询问他们听到了什么?

总结:耳朵有什么用?如果耳朵受损了,会变成什么样?

……

概括:运用游戏,利用教育内容的两面性(好 不好)去引导孩子说出来,语言输出会让孩子的印象更深刻。

###

其实认识五官,有很多方法,尤其在这个先进的时代,比如各大音乐软件,可以搜索关于五官的歌曲,跟孩子一起唱歌,坚持每天唱,朗朗上口,很容易记住五官的名字的,那些歌曲其实还可以附加有视频的,跟孩子一起观看,就更加生动形象啦。其次,其实可以去图书馆买关于五官的书或者卡片,在各大图书网站也可以买得到的,一起跟孩子学习,孩子也能分辨五官的形状。如果想要孩子知道五官的用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起来,贴近生活的告诉孩子,听到声音,告诉孩子耳朵才能听到声音,品尝到酸甜苦辣,和说话,就告诉孩子这是嘴巴……之类的,可以去大自然风景区,也是很好的感受五官用处的地方,这样孩子能够更真切的知道什么是五官。

###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喜欢说:你看人家xxx,比你乖多了”。那么问题来了,凭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好!


我们教孩子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然后说,眼睛。孩子手指指到眼睛上。然后再说鼻子,再说耳朵,再说嘴巴。开始孩子反应会慢一点儿,做做练习。这也是一种游戏。随着时间孩子长大,我们给孩子讲,什么是视觉,什么是触觉,什么是听觉,什么是嗅觉。

###

小孩子两岁左右就会教他认识自己的五官,让她自己摸眼睛在哪里,鼻子在哪里?耳朵在哪里?跟他说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鼻子是用来呼吸的,耳朵是用来听东西的。几乎是每个做妈妈,爸爸,奶奶的都会教小孩子小的。

###

1、初步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2、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 3、知道人的五官的名称、位置和各自的作用。 活动准备: 1、正常人五官的课件;五官残缺病人的课件。 2、三张大的面孔及其五官的卡片;大镜子一面。 活动建议: 1、通过游戏摸摸头,摸摸脸”,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五官的名称及位置。 2、操作演示课件:正常人的脸,使幼儿主动说出五官的位置与名称。 3、到医院看五官科”的病人(演示课件),讨论、了解五官的作用,使幼儿懂得不但要尊重残疾人还要关心、帮助他们。 4、通过各种方式感知不同事物进一步体验五官的作用。 5、讨论:如何保护五官。 6、请幼儿为大面孔粘贴上五官。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发言也非常踊跃,但由于小班孩子知识面较窄,经验较少,经常会重复同一个问题,听到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的现象较多。如在讨论五官的作用时,这个说:眼睛能看人、看电视,那个也跟这这么说,只有在老师的提醒下才会说出还能看书、看路、看到各种东西;谈到鼻子,除了说能闻香味就是说能闻臭味--当讨论到如何保护五官时,孩子们回答很好,有的说:不用脏手揉眼;有的说不用手挖鼻孔、抠耳朵;还有的说不把手、脏东西放到嘴里。在贴五官的时候,三张面孔出现了不同的表情,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由此生成了第二个活动——《表情》。 活动二、表情 活动目标: 1、知道五官的变形会产生各种表情。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大镜子一面。 2、各种表情图片;画有大圆圈的作业纸若干,剪好的五官若干。 3、课前学会表演《表情歌》。 活动过程: 1、幼儿照镜子作出各种表情,并观察:当作出各种表情时五官发生了什么变化。 2、欣赏各种表情图片,讨论:他们都是什么表情?什么时候会出现这种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