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育儿 | 和闺蜜小孩相处200个小时里总结出5个“带娃经” 和闺蜜带娃的心情

从没想过我会写和带娃儿”有关的文章,事实是艺术源于生活,当身边手忙脚乱的闺蜜边一边嗑勇闯天涯一边在凌晨1点打电话向你倾诉自家小孩多难搞时,蔡康永上身的我总是忍不住强打精神,用柔软的态度仔细安慰她。

后来闺蜜一再借聊心事”、喝下午茶”、亲自下厨”等理由邀约我去她家和她快满3岁的大儿子斗智斗勇,我才真实感受到一丝做父母”的感受,它既甜蜜又苦涩,其疲劳度能让人一夜长大,大到即便打50支肉毒杆菌在脸上,你依旧能清晰摸到自己脸庞的皱纹。

和闺蜜带娃的心情

事先声明,我不是那种对小孩子友善”的大人,曾在星巴克遇见一个小男孩双手挡着门不让我进,当下我也是怒目圆睁吓得他哭着去找妈妈。倒也不是没爱心,自从加入熊孩子”后遗症PTSD分享群我就鲜少和他们进行任何程度上的交流,更别提照看小孩。

答应去闺蜜家带娃儿”纯粹是她刚离异,恰巧又怀了二胎,加上她用了不想让儿子感觉没爸爸”来了个致命一击,我只好装作友善的中年男人,一有空就去她家当暖心叔叔。在这个近200个小时的相处过程中,我逐渐敞开心房发现了一些和小大人”的相处之道。

和闺蜜带娃的心情

*由于我是和3岁大的小男孩儿相处,认知与所得经验稍显私人化,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No.1

对小孩子别客气”,他会受伤”

私以为3、4岁的儿童有自己的世界与行为逻辑,如果你只是假惺惺”地表达出想与他亲近的话,他大约是能感觉出来的。好比我第一次见闺蜜小孩时,会问他喜欢什么,要不要一起做点什么,他当下的反应挺冷淡,说了声叔叔好”便独自走开了。

我猜他在感觉到陌生的同时,发现了我并没有很热情”的小心思,他大概是习惯了来家里的大人会随意和他搭搭话,接着不理他转而和妈妈聊天的惯例行为。客气仅是流通在大人之间的社交礼仪,对于小孩来说,反而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负面情绪,久而久之他便不会重视稍显陌生的大人。

很多中国式父母喜欢让自家小孩对其他成人表达善意,最常见的莫过于:来,叫叔叔,叫阿姨”,当小孩儿胆怯后退或闷声不叫时,父母会出来解围说:小孩太内向了”,更有甚者还会在事后指责自家孩子为什么不叫人,因为显得不礼貌。

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可能真的内向,一部分原因就是我所说的他受够了成人式的客气。

和闺蜜带娃的心情

如何正确走近小朋友?

我个人建议是两个字:观察,想想看他与同龄人是怎么交朋友的,肯定不会是一来就问对方:你多大了,上幼儿园没有”之类的蠢问题,而是在和他正式说话之前瞧瞧他在干嘛。

在他身边仔细观察他一段时间后,耐心询问是否能加入与他,在那一刻想象自己和他一般年纪,以孩子”的心态逐渐进入他的世界,享受当下乐趣,沉下心来去和他玩耍一段时间,他会很快把你认为好伙伴”,敞开心扉与你亲近。

抛开成人世界里的社交规则,他快乐,你也快乐。

No.2

对待他,有时像一场危机公关

和闺蜜带娃的心情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有趣的短视频,内容大概是几个小女孩正在大声哭闹着什么,父亲既没有暴躁地命令小孩们闭嘴”,也没有安慰她们,反而是加入她们一起哭闹起来,甚至冷静地说:你先别哭,让我哭完你再哭”,最后以接龙哭闹”的游戏方式快速终止了小孩的吵闹,最后这位父亲一边拿出冰箱里的冰淇淋,一边告诉几个小女孩儿妈妈马上就回家了”。

控制情绪了解情况提出办法实施执行协商解决给予好处预防危机,一套标准化的危机公关流程+适合的补偿方式来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未尝不是个好方式。

想想看,3~6周岁的小朋友正是年轻气盛”的躁动期,情绪跌宕起伏,上蹿下跳皆是正常,面对处在危机”边缘的孩子,你强制让他懂事、闭嘴、别闹了只会推波助澜,甚者更甚。好比某晚闺蜜已经和大儿子闹了整整三小时,起因是大儿子的某个乐高玩具找不着,他怀疑妈妈藏起来或丢掉了,难过得不行,在深夜里不安分的吵闹着。

无论闺蜜怎么安慰服软,直至疾言厉色地发难,情况也没有好转,后来大儿子嚷嚷着要找我,她只好在深夜打电话过来要我想想办法,带着睡眼惺忪和些许焦虑,我穿上衣服跑到她家了解情况后,先是安慰大儿子别着急,接着邀请他和我一起去找找,半天无果后我只好让闺蜜拿出手机打开淘宝,按照大儿子的描述找到了丢失乐高玩具的同款,并细心告诉他我现在就下单购买,明天快递叔叔就送到,一送到我再陪他一起拼装,解释网上购物原理的同时我还让他自己操作手机,也许是他感受到了我的信念感,终于勉强忍住哭意逐渐睡去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丢失的乐高是蝙蝠侠的限量款,是某天我和他花了6小时一起拼的,他内心觉得如果那个丢了会令我也不高兴”,怕我不高兴才坚持一定要找到,而并非是他自己的单方面无理取闹。

那一晚,我告诉闺蜜有时候孩子眼里的玩具”重要性有时等于女人的爱马仕,与其指责他的哭闹,不如以最快最温柔的方式补偿他的需要。

No.3

有目的”安排,无目的”夸奖

和闺蜜带娃的心情

不瞒大家说,人到30的我现在每年做三件事就感觉到疲倦难耐,时间刚到晚9点就觉得床在召唤,整个体力像极了早就淘汰的iphone4s,玩个贪食蛇就没电的那种。而闺蜜家3岁的大儿子体力和我比较起来,简直就像是一架直冲云霄的火箭,还是一天发射好几次的那种,每天20个Schedule给你顺利走完不说,还要求在凌晨加码,一天24小时里的20小时都活力无穷。

玩不动了”这句话我一天得和他说80遍,而一旦你将丢他到一边,他就会开启烦到你情绪崩溃”模式,到后来你还要劝他别哭了,你是爱他的,各种情绪纠缠像极了琼瑶阿姨的新版情深深雨蒙蒙。

和闺蜜带娃的心情

如果你作为家长也有这个烦恼,我强烈建议你一定要为孩子做一个规划表”,有序安排他一天的各种事项,尤其适合安排费时间费脑力讲究有耐心的项目,难度可以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逐渐递增,且项目得越有目的性越有细节越好。

比如:切记不可安排他去随意画画写写,否则孩子一会儿就无聊了很有可能把彩笔往墙上上手或开始撕纸,我们不妨引导他尝试最近流行的卡通简笔画,或尝试画出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同时迅速翻找到B站或者Youtube上相关绘画的教学视频,安排他尝试和老师一起动笔,最后和他进行一个目的性极强的约定,好比今天一定要画到某个程度就可以在周末带他去某某地方游玩。这样一来既能让他提升专注力好好完成目前的计划”,又帮助你在周末给他提前安排了一个出行计划,增加他的户外活动和学习能力(恰好减少电脑手机的娱乐时间),同时这样的目的性”奖励也会提升他对你的信任感。

这里提个醒,你给他安排的事项最好有一定的挑战性,我所谓的挑战性并不是基于因为他是小孩子就可以简单点”的路线,而是鼓励他尽量做到最好。为了避免他在过程中觉得无聊或者想放弃,你大可陪伴着他一起协助完成,并毫无目的”的频繁夸奖,会增加他努力完成的动力。

No.4

削弱自我存在感,就让他来

我爱的国际巨星小S算是最不喜欢标榜自己是妈妈”的妈妈,和三个女儿都能玩到一起。

存在感”太强=过大的强迫症,一定要逼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某件事其实挺自私,在带娃的过程中,我很少会以因为我是大人,我比你懂,这样对你才好”去要求和逼迫他,我不想和他建立对立的关系,而更多是想建立分享型、朋友型角色。

就拿穿衣服这件事来说,天气一冷闺蜜就会逼大儿子穿的里三层外三层再出门玩耍,通常我们还没到目的地,大儿子就会叫唤着太热,打底的衣物湿了不说还蛮容易引起感冒。孩子排斥妈妈让我穿太多”的心情很有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更建议他在穿衣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种类和厚薄,在他选择完毕后,耐心询问他这样会不会觉得冷或热,如果他的判断和你的判断有出入也没有必要恼怒,简单的做法就是为他在多带一件外套和打底衣物,以备不时之需就好。

我个人觉得3岁的小朋友对于这个世界是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如果这样的求知欲长期被大人的强迫症和不耐烦打压的话,反而会更有叛逆心理。

No.5

有奖”好,还是无奖”好?

在我和闺蜜大儿子相处的时间里发现大部分3、4岁的小孩子是矛盾体”,懂道理时贴心小棉袄,闹脾气时是无情小恶魔,闺蜜和大多数父母一样,一旦面对大儿子的无法无天,她就会忍不住提出一些诸如买乐高、威化饼干、可乐来暂时缓解儿子的情绪,可这样的奖励一多,他竟然学会了故意闹脾气来炸你,还专挑公共场合来发难。

究其原因,更多还是成人化的物质解决”思维导致了这样的状况,有奖机制固然是好的,它至少能暂缓小孩子的情绪,解燃眉之急,但小孩子未必理解和遵守物质化奖励规则”,好比我们成人清楚在单位熬一个月会有工资,它既是约束,也是承诺,更有合法化的保障。

但父母与自家孩子之间的强弱高下关系里,那条基本的准则线是模糊而暧昧的,没有绝对的付出与回报,只有孙子兵法般的心理战罢了。所以当中国式父母发现给你奖励你还闹时”,通常会直接放弃有奖机制,甚至还会发脾气说:你这样不懂事,我就再也不给你买这个东西……”之类的威胁性语言,最终会引发小孩子更加叛逆的心理。

那么到底有奖”好,还是无奖”好?我自己总结的经验是:与孩子产生共情情绪,比如在逛超市时和小孩提前约定好,大人不可以买自己喜欢的啤酒,小孩不可以买自己喜欢的巧克力,谁违反这个准则,谁接受惩罚,相反得到奖励,和他共进退,不双规。

如果获得了奖励,我会和他分享,如果得到了惩罚,我希望能和他一起接受。

AT THE END

写了这么多,仅仅是和小朋友相处短短一周时间里所总结的经验,纵观全文你或许不难发现身为父母有多么难,责任心、耐心、爱心仅仅是拥有自己宝贝的基础,而更多的付出其实以小孩为镜子把自己重新活好”,改掉那些成人的臭习惯,再去面对他。

撰文 / AGNES

部分图片资料参考自网络

*原创图文,不予转载

▽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