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叶一茜在微博上分享了一组和森碟的聊天记录,并苦笑称:
和森碟的聊天,每一句都是ending。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当我们尝试与孩子说话时,得到的每一句来自孩子的反馈都像在接招一样。
不管说什么,关心成了唠叨,咨询成了质问,顶嘴更是常事。有时脾气没控制好,那些原本是要解决某个问题的对话最终变成了一场消耗时间、消耗情感、消耗精神的家庭内耗十分严重的争吵。”
我曾看过这样一张漫画,就很好地阐释了缺乏沟通的问话式交流”。
漫画中,爸爸每一句话都以问句开始。
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今天有没有给我闯祸?
‘还好’是好还是不好,老师又批评你了?”
——果然是给我闯祸了!
于龙老师在《于龙家长会》中,《传递积极的能量》这本书的做道篇里,就曾着重讲述了这一问题:回想一下,是否我们在无意之中,恰恰精心策划”了一次又一次的内耗活动?
我们希望以关心的方式展开一场谈话,在沟通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孩子,却没有意识到这段谈话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沟通”,而是一种质问”,一种怀疑”。
想要取得我们最初计划中的效果,首先就要成为一个会聊天的父母,成为一个会动力开场”的家长。
在上周末的读写作业中,我们邀请了各位家长来聊一聊自己对于动力开场”的理解。
菁硕爸爸在作业中这样写道:
动力开场首先是积极的、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心理登场,用寻找"美"发现"美”的心态做事说话,这样把呈现在眼前"美”的东西渲染起来,并极力去扩展它。面对孩子的行为,我们更要动力开场:找到孩子此刻的亮点”,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积极的建设性的交流。
给予孩子一个动力开场,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以一个孩子喜欢的,能够接受的方式展开一场聊天,凡事先看到好的一面,而不是张口就想用孩子的不足”来提出质问,以期从气势上压倒孩子。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中写道: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学不会道歉,也不懂得道歉,我们都觉得是自己为家庭付出太多了,却忽视了更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
言语的打击给孩子制造精神上的陌生感,而这种陌生感才是对家人之间感情的最大伤害。没有沟通,没有情理可言,又谈何理解与体恤呢?
文彬妈妈说
我理解的"动力开场"就是传递正能量,把自己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大家。我也经常跟孩子说要向大家传递正能量。虽然有时候也会心烦意乱、烦躁不安,但是静下心来想想,你不好的情绪会影响到别人的情绪,事已至此还不如调整好心态去认真对待,把自己积极向上、阳光乐观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大家,自己心情也会变好的。这样别人会很愿意与你接触。
事实上,就像是早餐时,父母与孩子的一段简单的对话,在言语间向孩子传递出积极的能量——
给担心迟到着急吃饭的孩子一份不着急的爱,给没来得及吃早饭急匆匆出门的孩子一个温和的安全提醒,让孩子收到来自父母的积极的能量,也让孩子一整天都感到温暖,充满幸福。”
让自己成为一个积极的传播者,这样的人自己喜欢,孩子也喜欢。而当我们成为一个传递积极正能量的人,我们也会感染身边的朋友,会感染我们最爱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