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很多家长盲目学习西方教养方式,其实是用处不大的!您中招了吗?

导读:

本篇教养领域的专业语言较多,读者浏览即可,主要目的是告诉宝妈们——教养不仅需要体系化、系统化的逻辑思路,更需要本土化的教养理念。盲目地学习西方的教养技术,是没有用的,浪费精力浪费钱。


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的综合体。

①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父母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固有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

②它由父母的教养态度决定,并受父母的个性、教养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宝妈们务必明确教养”与教育”的不同)

欧美国家的父母教养方式仅需要考虑技术”。

西方大多数家庭都信仰基督教(或其他宗教),孩子一出生就由牧师主持洗礼和命名,接受宗教传布的价值观,因此,家庭教养(即通常说的家庭教育”)都在这一套价值系统下运营的,教养需要的只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在基督教的价值观影响下(基督教的各种活动与牧师),父母教养仅需要考虑两个维度:响应(接纳与冷淡)和要求(控制)。

两个维度进行交叉匹配得到四种教养方式: 接纳/控制型(权威型)、 接纳/不控制型(放纵型)、 冷淡/控制型(专制型)、 冷淡/不控制型(忽视型)

中国家庭教养问题要复杂得多,家长需要考虑更多的维度。

中国家庭与西方家庭相比,缺少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宗教信息。这和宗教信仰好不好或重要不重要没有关系。

当前中国家庭父母的教养风格主要是:专制型、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忽视型、溺爱型等六种风格。

家长制意识主宰着中国家庭的运作。

同时:

①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一个没有个性、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即使是品德高尚和温文尔雅,也会处处碰壁,于是就会逐渐形成内心自卑而成为愤青,直至愤世嫉俗。

②中国的孩子为了达到周围人(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设定的指标,符合父母的期待,很多孩子从小就会刻意地压抑自己的本性,规避自己的真实需求,隐藏自我心思和愿望,不会、不敢、不愿与父母交流,更是必要的亲子互动。


西方家庭的两个特点:

①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以民主、平等和公平的信念作为家庭亲子互动的基础。

②父母在管教孩子时,多采用引导,而非训导;在孩子处理挑战问题时,仅提供必要的建议,不会强迫孩子、或者告诉他该怎么做、如何做。

中国家长身上两个特有的枷锁

第一、私有意识:将孩子视为个人财产,于是占有欲逐渐形成过度关系与呵护(过度教养),将养育孩子视为人生最大的、唯一的投资,急功近利,紧紧盯着孩子前进的脚步,因而忽视了时代的变迁和孩子个性及能力的发展。

目前,城市家庭大都是过度教养

第二、个人品牌:将孩子的成就视为彰显本身丰功伟绩或能力超群的标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将自己的意愿或追求的目标转移到孩子身上,替孩子决定一切,渐渐地让孩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

(关于当前城市家庭过度教养相关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另文刊发)

综上所述:盲目地学习和使用西方教养技术,其实是用处不大,这就是很多家长花了上万元费用学习了xxxx管教”、xxxx效能父母”,回到家长之后无法实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