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孩子抢玩具在很多家长眼中是家常便饭,通常不是一个哭就是另一个闹。让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场景:
今天,妈妈带着4岁的琪琪到凡凡家里做客,琪琪看到凡凡家的各种玩具,顿时很开心,特别是满柜子的芭比娃娃,她说:哇,好漂亮的芭比娃娃啊,就准备伸手要去拿其中一个穿着爱莎公主裙子的芭比娃娃。凡凡原本在玩积木,看到琪琪去拿自己的芭比娃娃,突然扔下玩具,赶紧跑去琪琪身边,抢下琪琪所拿的玩具,并大喊:"这是我的爱莎公主,你不要碰!"
琪琪当然也毫不退步的一把抢了过来,两个孩子就这样争抢吵闹了起来,凡凡的妈妈才不好意思的说:"凡凡,琪琪今天来我们家长做客,是你的好朋友,还是客人呢,你就把芭比给她吧,你去玩积木去,乖哈。"凡凡还是怎么样都不肯给,妈妈只好从她手上"抢"了过去,并说:"好孩子我们要懂得分享,来,把芭比给琪琪",琪琪的芭比被妈妈抢走,委屈大哭。
孩子们抢玩具是很多家长头疼的的问题。尤其是遇到比较霸道的小朋友,不替孩子出头吧,怕孩子会吃亏;出面替孩子摆平吧,又怕孩子太过于依赖自己,以后遇到问题都不敢自己解决,到底要帮他出头?还是教他礼让?与其帮孩子出头,不如教会孩子如何跟同龄人相处,其实,孩子抢玩具是好事,可这是学习发展社交的第一步,家长要好好引导。
01对新事物感兴趣是孩子们的天性
对孩子来说,只要是新鲜事物,他们都喜欢,特别是玩具,当看到家里没有的玩具,他们就会特别关注,想要去玩
02没有分享玩具的习惯
家里的所有玩具,只属于孩子一个人的,所以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会认为好玩和好看的玩具,都必须是他的。
03父母依赖玩具安抚孩子
有很多家长,因为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常常会选择拿玩具来安慰孩子,这样就会导致孩子长期依赖玩具,玩具就是孩子的另一种陪伴,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
04父母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
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是很多家长表达对孩子爱的一种方式。只要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必定是满足,这也无形中就鼓励了孩子,对喜欢的东西就"占为己有"的行为习惯。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攻击行为其中一种方式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个物体,权利或空间,并努力去得到它,他们会出现推、喊或者攻击挡路人的行为。
这样引导,"抢玩具"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教育孩子学会分享我们希望孩子学会分享,但我们并没有教会孩子怎么去分享,只是跟孩子说:"来,把玩具给凡凡,你去玩别的玩具。"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告诉孩子,:"让凡凡看看你的芭比公主多漂亮呀,"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有失去心爱宝贝的抵触心理,会更愿意跟小伙伴一起玩。
建立好物权意识3岁是孩子发展的一个"坎"。2-3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强,但所有权的概念刚刚建立,他们会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见到好东西就渴望拥有。所以,当几个年龄相若的孩子在一起玩玩具,往往会发生抢玩具的现象。
我们要告诉孩子玩玩具的规则,芭比娃娃借着玩,积木玩具可以一起玩,芭比娃娃还可以一起过家家,但是不可以抢,每次要玩玩具时,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才行,让孩子养成好的物权意识。
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要教会孩子解决冲突的第一件事情,是要表达出来,而不能用妈打咬人巨表达感受,比如告诉孩子推人是不对的,如果你不高兴了,可以说你不要,之后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他也可以慢慢学会用语言来沟通,更好的和别人友好相处,而不是第一时间发生争执就立即动手打人,孩子会先用语言来表达自己。
发生冲突时,引导孩子自己解决发生争执时,家长可以先站在一边静静观察,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如果孩子只是互相吵闹而已,没有动手,家长先不干涉孩子的行动,不强行帮孩子做决定,看孩子双方能不能解决,孩子也许可以想办法化解矛盾。
《妈妈是超人第二季》就有一次是咘咘的好朋友来做客,她们在一起开心的玩玩具,但是当咘咘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在玩自己的玩具,她就想着要和好朋友一起玩,于是发出"邀请",但是被好朋友"残忍"拒绝了,于是抢玩具大战一触即发,咘咘生气地上前去夺回属于自己的玩具,你争我抢,谁也不让着谁。
眼看着自己要落下风,咘咘向身后的妈妈求救。而贾静雯却不慌不忙地对咘咘说:"你们两个要好好沟通,自己处理吧!"
孩子们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解决办法,最后2个人友好的解决了问题,并且开心的玩玩具。所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交流,处理事情,这样不仅事半功倍,更是孩子提升社交技能的一个机会。所以,一定要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到小朋友之间的"小摩擦",不要自作主张的代替孩子去处理。
做好以下几点,你就是最会处理冲突的好家长学会转移孩子的矛盾想要阻止孩子们的争吵,第一步就是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哇,这个积木搭起来像城堡,谁来教教我怎么玩呀?或者是厨房做了好香的饭菜,快快快去看看是什么?这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家长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孩子就会忘记抢玩具这件事情,而专注于另外一件事情。
在孩子还没有哭之前,把孩子分开
孩子小打小闹很正常,小小的矛盾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但是一定要留意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的情绪正在上升,到了动手打闹的地步,那我们一定要及时拉开孩子,并引导他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谁先动手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公平对待如果一时没有看好孩子,他们真的打起来了,那么这时候先不要判定谁对谁错,要问的是谁先动手?,谁先动手才是谁错,教育孩子就算再生气也不能动手打人,在气头上也不可以过度责问孩子,会让孩子更加生气,让孩子知道有什么事情先用语言表达而不是动手,动手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使别人受伤。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大的就要让小的!你是主人,你一定要给客人!你怎么那么小气!,等等这种话不要轻易说,我们不能不搞清楚事情原因就强行判断,只会让孩子更加委屈,加深矛盾。
先安慰受害者孩子们动手打架了,这时候要先关心被打的人,即使那个人不是你的孩子,用大家都能听得到的声音说:""一定很疼吧,来阿姨看看"用语言传达你对受伤内方的期望,说:"姐姐不应该推你的,她平时不是这样的,她也想抱抱你,"这样一来气氛就会很快缓和下来,委屈的孩子也能得到安慰,做错的孩子不仅知道怎么做,也知道怎么去弥补。
我是奶瓶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