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想必每个家长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有这么一个习惯,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自己和邻居的孩子、同事的孩子在学习、家务、生活等等方面进行比较。
当然,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比较。他们只是谈论他们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每个家长都越来越明确心目中理想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就会让自己的尽力比那些孩子做得更好。
只是自己的孩子不可能总是赢。实际上,自我价值感是从比较中得来的,如果在比较中发现别人好,就会生出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但如果不如别人,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自信心也自然会受到一定的打击。
更重要的是,实际上比较得来的优越感是不堪一击的,只要换了一个更强大的比较对象,就可能会立刻从洋洋自得变成自卑起来。所以,比较是为了寻找更好的路,而不是为了寻求优越而固步自封。这里,家长们就应该学会如何正确的去比较孩子。
有这么一则公益广告,前句是"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谁像你一样没有用啊。",后句则是"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 一个十分得体的的评论是,这句话的前半句是现实,后半句是梦想。可以看出,在比较之下,受伤的孩子不在少数。
事实上,比较未必是坏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错误的比较会给人一生的痛苦,家长误用比较,往往会产生以下三个误区:
只比弱而不看强电视剧《小欢喜》里的主角方一凡虽然成绩不太理想,却是一位热心体贴的阳光青年,他总是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帮助他们,抚慰大家失落的心情,是这个群体中少不了的太阳。评论中很多网友大呼,真想方一凡这样一个热心的朋友!可是他的他妈妈从来没有看到他的长处,只抓到他的成绩说事,最后逼的他不参加高考了。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提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即人们因屡次失败或惩罚而对现实感到绝望和无助的心理状态。
如果家长们总是拿孩子的弱点和别人的长处做比较,那么孩子十分容易变得绝望、无助甚至自暴自弃:我没用,不管做什么,我都比别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可以开发的优势将被无尽的埋没。
家长眼中的"缺口"可能正是打开孩子优势的开关。如果家长们能换一个眼光看问题,或许会豁然开朗,发现别有洞天。
忽视过程而只看中结果一个小女孩邀请朋友来家做客后,妈妈叫她马上把玩具收拾干净。孩子的脸比较不情愿,这时母亲的怒火冲了上来:"你为什么这么不让人省心呢?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懂事多乖……",可是母亲好像没有注意到女儿为朋友们服务了大半天。
不是孩子故意偷懒耍赖,可是妈妈不由分说的就开始批评起了孩子而忽视了孩子的付出,怎能不让人伤心呢?
只看结果给人不好的评价很容易,但真正注重过程的评价却屈指可数。家长们往往断章取义地比较结果,却忽略了过程中的努力,这会使得孩子深感委屈。
一味的给孩子贴标签却无引导可能每个家长都或多或少的曾对孩子说过:"你怎么这么懒?XX回家做作业从来不用人催!","成天不务正业。你看看别人家孩子多乖!","只会乱花钱,你看别的孩子多节俭!"。
当家长们的期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给孩子贴上坏标签,试图让孩子在比较中感到惭愧,从而完善自己的行为。然而,一味的"贴标签"的比较通常是武断的,只会把孩子推向偏见铺就的错误道路。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一旦人们被贴上标签,他们可能就会成为被贴上标签的人。"
盲目的比较和批评不能让人清醒。相反,它会让情绪管理能力不成熟的孩子背上负面标签,在"不良行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只有用积极的引导代替消极和极端的标签,才能治标治本。
避开误区,家长应如何进行正确的比较?先让孩子和自己比与其总是把孩子和他人相比,不如让孩子与自身做一个比较。
最近,杭州的"硬核母亲潘洁火辞去了工作,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并且在闲暇之时忙于学习。今年,她以MBA研究生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实现了自己的北大梦想。
如果有"别人的孩子",那么潘洁可能就是"别人的妈妈"!而潘洁的秘诀之一就是和儿子做"对手"。自从决定考研后,她和儿子就结伴学习:"只要不出差,我几乎每天都和孩子竞争背单词。我背10个他背5个,背完相互抽查。"她说:"当一个孩子觉得妈妈在和他一起努力时,他自然就不会松懈。"
儿子说:我的梦想是清华,我会尽力,我母亲就是我的榜样。
很多家长想用"比较"来刺激孩子的自强甚至羞耻,但他们只知道用其他家庭的孩子来进行比较。其实,拿孩子与父母相比更是一剂良药。
灵活的比较与鼓励黄磊曾说过:所谓"严父"不应该对孩子严苛,而应该对自己严苛。父母对自己要严格,对孩子要互相促进,这才是明智的。
如果孩子成绩不好,不要去想孩子笨,而告诉他:你只是会慢一点成功。这让孩子们在接受暂时落后的现状的同时,又不失追赶的信心,明白成功或失败不是眼前的事,而憧憬最终应该触及长远的未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模式,有自己的精神触角,这是上天的恩赐。关键是这些长处能否能被挖掘出来。
学会接纳自己的孩子教育家马卡连科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尊重孩子间的差异,挖掘属于孩子自己的秘密武器,总比用别人的长处攻击自己强。
如今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被各种各样的"蔑视链"所束缚。父母也会把这种焦虑带到自己的家里,甚至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价值的附属品。
"我不能,所以你必须!","当我这样做的时候,你不能比我做的差!","其他人都能做到,你也必须做得到!"。这些话语便是焦虑的反映,是欲望对孩子的束缚。
嘴上说着 "为你好",心里却是"我想要",人生的常态是平凡,所以我们不应该强加意念于孩子的身上。
海明威曾经说过:真正的高贵高于他过去的自我。我们应该尽力控制自己对孩子们的不断比较,冷静而深刻地反思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并为孩子的稳步进步感到高兴,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有一个成功的坚实基础。
我是奶果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