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一13岁男孩在家中上吊自杀,他的父母表示难以置信。
作为父母,我们会密切关注孩子们的情况。我们把所有的电脑都锁上了,所以有些东西无法访问。我们过去常常查看他的WhatsApp消息,但他没有Facebook或Instagram,也没有其他社交媒体渠道。我认为卢克在那一天做实验是有原因的。他不明白会发生什么危险。”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句话是作何感想?这对父母认为他们对于孩子的密切关注就等于关心。孩子就在身边,而父母想要了解他,却还要通过查看孩子的各种社交账号。
警察调查过之后发现13岁的卢克收集了44章关于上吊的漫画,用来模仿如何上吊自杀。但卢克的父母始终无法接受孩子自杀的意图认为这只是一桩意外,儿子是不明白上吊会产生的后果,才做了这项实验。
一边是父母的难以置信,一边是孩子的毅然赴死。亲子关系之间隔了一条巨大的鸿沟。
生活中我们总是以为许多男孩不喜欢和人沟通是性格内向使然,但其实这些男孩子是由于长期缺乏关爱,而变成了情绪文盲。
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变成情绪文盲《游戏力》的作者劳伦斯·科恩博士将卢克这种无法表达受伤及脆弱的感受,无法保持亲密的关系也无法接纳温情的孩子,称作情绪文盲。
由于男孩和女孩从出生开始就被区别对待,情绪文盲多出现在男孩身上。女孩得到安慰,但不被鼓励去冒险,而男孩被允许去探索,甚至被鼓励要勇于冒险。但往往男孩不被允许表达,沮丧、伤心、怯懦等感情。
你是男孩子,自己站起来,你是男孩子,不要老是要抱。”想一想这是不是我们经常对他们说的话?难道就因为他们是男性就天生就要被剥夺被爱被关怀的资格了吗?
哈佛医学院的爱德华·特朗尼克30年来一直在研究母婴之间的互动。根据他的研究发现早在母婴互动之时,语言发挥作用之前,拿出男人样”的教育就已经开始了。人类生物学家朱迪·朱在在她出版的《当男孩成为男孩》一书中指出,当男孩们到了小学一年级甚至更早的时候,会把天生的同理心与共情能力转换为后天习得的沉默与坚韧。
正是由于这种强迫男孩的坚强教育”,造成了男孩把自尊心看得比爱更重。
在《养育男孩》这本书中写道:科学家发现尊重对男性而言极为重要,如果男人被迫在孤独无爱地活在世上”与卑怯没有尊严”这两种感觉之间做出选择的话,74%的男人宁愿放弃爱以保持尊严,只有26%的男人称他们愿放弃尊严以换取被爱。
这些自尊心超强的男孩长大后,当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只会把自己封闭起来独自承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免于让自尊心受到伤害。
解救情绪文盲的男孩的方法,可以参照下面这三步:
解救男孩第一步:父母重新建立联结男孩和女孩一样,都需要父母持续不断的关爱,书中作者将孩子对爱的需求,比作杯子里的水,当杯子中的水装得满满的时候,孩子是最有安全感的。而当杯中的水渐渐减少,甚至于杯子空了的时候,孩子就会陷入恐惧的深渊。
长时间空杯的男孩,只能像个刺猬一样紧紧缩在角落,筑起坚固的防护堡垒将自己团团围住。
在妈妈是超人中,黄圣依的儿子安迪不正是这样吗?他长期与奶奶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当黄圣依刚与他接触的时候,安迪就像一个刺猬一样总是和妈妈唱反调。
黄圣依给安迪准备的零食,安迪表示:这些都不是我爱吃的。”,黄圣依准备的早餐安迪也不愿意吃。当黄圣依带安迪去游乐场,让安迪扮演警察一起拍照,但安迪就是不愿意不配合。
当被问到父母忙的时候会不会孤单”时,安迪倔强的回答:不孤单,因为我习惯了。
儿子如此抗拒自己,黄圣依只好求助育儿专家,育儿专家传授了两招,让安迪渐渐开始变得柔软。
是那两招呢?第一招:示弱;第二招夸奖。
父母向孩子示弱,其实就是把主动权交回给孩子,让孩子对生活更有参与感、掌控感,而夸奖则是让孩子能重获信心。
都说柔能克刚,有了这两招制胜法宝,安迪的保护罩很快就向妈妈黄圣依打开了。
在节目最后问安迪:以后想和奶奶住还是和妈妈一起,安迪立即表示:当然和妈妈一起!
母子连心,爱能化解一切。
解救男孩第二步:尊重孩子,让他野蛮”成长在孩子的成长经历中,我们总是对他的成长过多的干涉,不允许他碰这个,不允许他摸那个。这看似是对孩子的保护,但其实更多的是对他成长的干涉。
现在流行的科学养育方法就是对孩子自然生长的干预,从孩子一出生时,我们就给他要定时定量的喂奶,三个小时一次。可是宝宝有时候两个小时就哭了,我们要坚持原则。而好不容易等到三个小时的时候,他又哭累了睡着了,我们却还要把他拍醒,让他喝奶。
这哪里是为孩子好,明明是为了方便大人。
等到更大一点他会爬会走了,我们会规定,孩子只能碰玩具,家里的其他东西都不能碰。甚至于孩子想提起水壶,学着大人。要是烫到了怎么办?
可是你在的时候你还能控制场面,你却不让他知道烫,等你一转身,孩子很有可能就拿起一壶水就翻在身上。
等到上幼儿园了,还要安排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妈妈我想学画画。”可是妈妈觉得弹钢琴的男孩子比较有气质呢。”于是就给孩子报了钢琴班,孩子为什么厌学,难道父母不知道吗?更过分的是有些父母连孩子的交友都要干涉。
过多的干涉,只会越来越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无力感。你不让他摸水杯的热,他就不知道热水是不能碰的。孩子的成长就像他在学走路,走着走着摔倒了一下,他才知道怎样控制身体的平衡,下一次让自己走得更远一些。
孩子有他的人生,要自己做选择,有他的江湖,需要自己去闯。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学会的事反而是向后退一步,做一个默默的守护者,而不是一个高调的指挥者。
在保障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孩子野蛮成长吧,尊重他每一次自我探索的经历,让他在承担了探索的后果中,自己摸索人生的规则。
解救男孩第三步:在游戏中与孩子亲密无间和孩子做游戏是最快,也是最有效能够迅速和建立亲密关系的方法。一起坐到地板上,看孩子正在专心玩什么游戏,时不时的可以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宝宝,这个该怎么玩的?”我们平时总是认为孩子在傻玩,不自觉的会对孩子有一种比较蔑视的情绪在。学会向孩子请教问题,是与孩子平等的交流的第一步。
为了读懂孩子的心声,父母其实可以主导一些游戏,比如说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了,看起来闷闷不乐的,可以一起做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扮演老师,父母扮演孩子。
有一个妈妈,就分享了自己和在和儿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发现了幼儿园老师体罚孩子的事。扮演幼儿园老师的孩子对演孩子的父母不停的指责谩骂,在吃饭的时候还不停的拍他头。孩子做的这些事都是白天老师对他所做的,他并不懂得这些行为的含义,也不会抒发自己的情绪,但是通过角色扮演,都可以演绎出来。
另外,角色扮演的游戏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
心理学家波多娃和莱温曾描述过一个5岁的男孩,在上课的时候男孩会一直打断老师,无法安静的坐在教室内,但是当跟这个孩子和其他孩子玩上课游戏时,他的表现却近乎完美。
对一些有攻击性的孩子,无法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可以和他们经常玩一些打闹的游戏。
我们经常在动物世界的节目看到雄性的哺乳动物经常会聚集在一起,打打闹闹。在费多姆的书里,就详细描述了小狒狒的团体游戏:3、4只狒狒联合一起攻击一只狒狒,假如被攻击者的情况变得危急,那么他们就会转换对象,攻击另外一只。但这些攻击,往往都不会造成重伤。
就像喜欢打闹的幼狮,他们其实只是在单手搏击,在攻击游戏中练习自我约束和控制的能力。
而且人类的男孩,在幼年时期也会非常迷恋攻击性的游戏。经常和主动和孩子进行一些打闹的游戏来,可以释放男孩过度地对力量性游戏的痴迷,学会在游戏中控制自己。如果去禁止他们打闹,因为被禁止的缘故,反而会让孩子更着迷于战争和武器。
情绪文盲”是由于长时间父母与孩子断开联结所造成的,而解救情绪文盲的孩子,需要父母耐心地与孩子重新建立联结,在生活中给予孩子尊重和自由成长的空间,以及时常与孩子做游戏与孩子亲密无间。